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濟南書
 
訪遺經(jīng)
 
伏生藏壁
 
伏生遺經(jīng)
 
口傳伏生

相關(guān)人物
伏生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324~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閒。學(xué)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列傳·伏生〉~3603~
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xué)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是后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云。

例句

儒中年最老,獨有濟南生。 司空曙 送王先生歸南山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李白 贈何七判官昌浩

上古全經(jīng)皆在口,秦人如見濟南生。 皇甫冉 灃水送鄭豐鄠縣讀書

《國語辭典》:口傳(口傳)  拼音:kǒu chuán
1.口頭傳言。如:「口傳不足為信?!?br />2.以口傳授?!痘茨献?。泛論》:「此皆不著于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傳也。」《紅樓夢》第五回:「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也作「口授」。
《國語辭典》:口傳家書(口傳家書)  拼音:kǒu chuán jiā shū
(歇后語)言而無信。家書口傳則只有言,卻沒有書信。比喻講話沒有信用。如:「他講的話常常是口傳家書──言而無信?!?/div>
《國語辭典》:口傳心授(口傳心授)  拼音:kǒu chuán xīn shòu
授教者口頭傳授,而受教者心中悟解?!秲号⑿蹅鳌返诎嘶兀骸钢贿@刀法鎗法彈弓射箭拳腳,卻是老人家口傳心授?!挂沧鳌缚谑谛膫鳌?。
《漢語大詞典》:占決(占決)
(1).以占卜推斷(事情)。南史·梁本紀(jì)下·元帝:“帝( 孝武帝 )於伎術(shù)無所不該,嘗不得南信,筮之……果如所説,賓客咸驚其妙,凡所占決皆然?!?br />(2).取決于口傳。 清 錢謙益 《建文年譜序》:“實録廢則取徵草野之書,傳聞異則占決父老之口?!?/div>
《漢語大詞典》:噪口(譟口)
謂眾口傳誦。 宋 王令 《再寄滿子權(quán)》詩之二:“鋪陳君所詩,譟口雷鼓振。世多俗耳既莫告,當(dāng)冀上帝依稀聞?!?/div>
《國語辭典》:口授心傳(口授心傳)  拼音:kǒu shòu xīn chuán
授教者親口傳授,而受教者心中領(lǐng)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但揀一二誠篤之人,口授心傳?!挂沧鳌缚趥餍氖凇埂?/div>
《國語辭典》:哄傳(哄傳)  拼音:hōng chuán
眾口相傳?!冻蹩膛陌阁@奇》卷一○:「若不是這一番哄傳,連妻子也不知幾時定得。」
《漢語大詞典》:濟南生(濟南生)
謂 漢 朝 伏生 。 秦 博士, 西漢 今文《尚書》最早傳播者。 伏生 , 濟南 人,故稱。 唐 李白 《贈何七判官昌浩》詩:“羞作 濟南生 ,九十誦古文?!?唐 皇甫冉 《灃水送鄭豐鄠縣讀書》詩:“上古全經(jīng)皆在口, 秦 人如見 濟南生 ?!?/div>
《國語辭典》:逸書(逸書)  拼音:yì shū
1.久經(jīng)散逸的古書。
2.漢武帝末,魯恭王整修孔子故居時于復(fù)壁里所發(fā)現(xiàn)的《尚書》篇章。較漢初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號稱《古文尚書》。
口傳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又曰口訣,口授。即不可筆錄之秘法以口傳授也。法顯傳曰:「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