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吉州龍泉人,字明叔。郭知微弟。英宗治平二年進士。歷知海州、濮州,提點梓州路刑獄,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親政,上書請增諫官。遷殿中侍御史。究《神宗實錄》誣罔事,請究治呂大防等。又請復(fù)元豐役法。歷左司諫、中書舍人。報聘于遼?;兆诹?,曾布用為工部侍郎,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書,知開封府,為翰林學(xué)士。旋入黨籍。政和初卒。
全宋詩
郭知章(?~一一一一),字明叔,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四九),從劉彝廣西幕府。神宗元豐中知分寧縣(宋史容《山谷外集詩注》卷一四《明叔知縣示遇家上冢二篇復(fù)次韻》)。歷知海州、濮州,提點梓州路刑獄,入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紹圣中改左司諫,權(quán)工部侍郎,為中書舍人。元符二年(一○九九),以集賢殿修撰知和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七)?;兆诹ⅲ瑸楣げ渴汤?,加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書、知開封府,為翰林學(xué)士。罷知鄧州,旋入黨籍。政和初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四八
郭知章(?——一一一一),字明叔,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人。治平二年第進士。歷知浮梁、分寧縣,知海州、濮州,提點梓州路刑獄,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親政,遷殿中侍御史,請復(fù)元豐役法。進左司諫,權(quán)工部侍郎,為中書舍人,以集賢殿修撰知和州?;兆诹ⅲ瑸楣げ渴汤?,加寶文閣學(xué)士、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書、知開封府,為翰林學(xué)士。罷知鄧州,旋入黨籍。后數(shù)年,復(fù)顯謨閣直學(xué)士。政和初卒。《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1—1107 【介紹】: 名或作黻。宋太原人,后徙襄陽,又徙丹徒。字元章,號鹿門居士、海岳外史,世稱米襄陽。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以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兆跁r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舉止怪異,有潔癖。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行草。畫山水人物多以水墨點染,自名一家。有《寶晉英光集》、《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
全宋詩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原籍太原(今屬山西),徙居襄陽、丹徒。宋代著名書畫家,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說蔡京)并稱四大家。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漣水縣,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fā)運司勾當(dāng)公事,知無為軍?;兆诔鐚庨g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大觀元年,出知淮陽軍,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寶晉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輯有《寶晉英光集》,后人續(xù)輯有《寶晉山林集拾遺》。事見《寶晉山林集拾遺》附《故南宮舍人米公墓志》,《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米芾詩,以宋嘉泰元年筠陽郡齋刻《寶晉山林集拾遺》(八卷,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寶晉英光集》(八卷,簡稱四庫本)、清咸豐《涉聞梓舊》本(八卷,補遺一卷,簡稱涉聞本)、日本河山亥本《寶晉英光集》(六卷,補遺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河山本),并據(jù)補遺。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
米芾(1051-1109) 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徙居襄陽,后定居潤州(今鎮(zhèn)江)。世稱米南宮、米顛。能詩文,善書畫,書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有《寶晉英光集》輯本。朱孝臧集其詞為《寶晉長短句》一卷。
全宋文·卷二五九七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芾或作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人稱米南宮。世居太原,后徙襄陽,故世稱米襄陽。因定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故《宋史》稱為吳人。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以太常博士出知無為軍。踰年復(fù)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大觀元年卒,年五十七。芾為文奇險,不蹈前人軌轍。擅書畫,精鑒裁。書法得王獻之筆意,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著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硯史》、《海岳題跋》、《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等。見蔡肇《米海岳先生墓志銘》(《清河書畫舫》卷九下),《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
王史,元豐中為朝散郎,守殿中丞。見所撰《石君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授之。蹇周輔子。第進士。以泗州推官,提舉江西常平,繼父行鹽法。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請類編元祐章牘,使縉紳之禍,無一得脫。以奉使遼國無狀,黜知黃州。旋除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兆诹?,除名勒停,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fù)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xué)士進承旨。坐事黜知汝州、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又坐移永州。會赦,復(fù)官中奉大夫卒。
全宋文·卷二五九一
蹇序辰,字授之,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周輔之子。神宗朝舉進士,歷泗州推官、提舉京西、江西常平。元豐中,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元祐初,改司封員外郎。周輔得罪,以序辰成其惡,降簽書廬州判官。起知楚州,提點江東刑獄。紹圣中,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禮部尚書。后坐事黜知黃州,改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兆诹?,中書言其類元祐章牘,傅致語言,指為謗訕,詔除名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fù)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xué)士,進承旨。屢為言者所劾,黜知汝、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會赦,復(fù)官中奉大夫,遂卒。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咸平人,字祖德。登進士第。神宗元豐中,歷任大理評事、監(jiān)察御史等。哲宗時,累官殿中侍御史。與楊畏合攻蘇頌、劉摯、范純?nèi)剩蜻M用章惇、安燾、呂惠卿。章惇為相,擢侍御史,進刑部侍郎。后出知蔡州。卒年四十八。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來之邵,字祖德,開封咸平(今河南開封)人。登進士第,由潞州司理參軍為刑部詳斷官。元豐中改大理評事,七年,御史中丞黃履薦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時為太府丞,提舉秦鳳常平、利州成都路轉(zhuǎn)運判官。入為開封府推官,復(fù)拜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紹圣初,章惇相,擢為侍御史,進刑部侍郎,以直龍圖閣出知蔡州。卒,年四十八。《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伯修。登進士第。為榮州推官。熊本經(jīng)制梓夔,辟為干當(dāng)公事。凡攻討招襲,建南平諸城寨,皆出其畫。以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徙兩浙?;兆跁r累官戶部侍郎。建言陜西止輸邊糧于州,而令量取道里費助邊糴,歲省糴價五百萬,公私便之。后歷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
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今四川雙流)人。舉進士甲科,調(diào)榮州推官。熊本經(jīng)制梓夔,辟昌齡干當(dāng)公事,以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改兩浙。神宗以司農(nóng)寺圖籍不肅,選官釐整,以昌齡為主簿,遂拜監(jiān)察御史。歷官尚書比部、吏部員外郎、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左司員外郎,遷太常少卿,直秘閣。后歷知梓、壽州、河中府及鄧、鄆、青等州?;兆诹ⅲ贋樾滩渴汤?,徙戶部,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歷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吉州永豐人,字夢授。仁宗嘉祐八年進士。歷知穰縣。哲宗元祐六年,召為監(jiān)察御史,疏言蘇軾指斥先帝,出為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改知臨江軍。紹圣初,復(fù)為監(jiān)察御史,極力斥去議主元祐者。歷遷侍御史,坐事出知興國軍,徙江州。徽宗即位,召為左諫議大夫,極言蔡京、蔡卞過惡,遷戶部侍郎。卒年六十九。
全宋詩
董敦逸,字夢授,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清同治《永豐縣志》卷一五)。歷知穰縣、弋陽縣。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召為監(jiān)察御史,以事出為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改知臨江軍、興國軍、江州。元符三年(一一○○),知荊南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一)。召為左諫議大夫,遷戶部侍郎,卒,年六十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一七六二
董敦逸,字夢授,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嘉祐八年進士及第,歷知穰、弋陽縣、梓州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六年,召為監(jiān)察御史。彈奏程頤,又論蘇軾、蘇轍謗毀先帝、違拒君命,乞減殺「川黨」太盛之勢。坐中傷大臣,元祐八年罷,出為湖北運判。紹圣初,復(fù)除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左司諫、侍御史,凡議論主元祐者斥去之。后以諫廢孟后,迕哲宗意,四年末,出知興國軍,徙江州?;兆诩次?,加直龍圖閣、知荊南,召入為左諫議大夫,極言蔡京、蔡卞過惡。遷戶部侍郎,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五五有傳,又見光緒《江西通志》卷二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53—約1109 【介紹】: 宋眉州青神人,字子深。哲宗元祐三年進士。少以文學(xué)知名。累官盤石令。有《易蓍》、《書義》、《詩義》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邠州人,字蕓叟,號浮休居士、碇齋。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嘗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神宗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情形,謫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進秘書少監(jiān),使遼,加直秘閣、陜西轉(zhuǎn)運使,知陜、潭、青三州?;兆诹?,擢右諫議大夫。徙吏部侍郎,尋以龍圖閣待制知同州。崇寧初坐元祐黨籍,貶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稱。嗜畫,題評精確,亦能自作山水。為文豪邁有理致,尤長于詩。有《畫墁集》等。
全宋詩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為襄樂令。神宗元豐中,應(yīng)環(huán)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宜文字。元豐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詩,貶監(jiān)邕州鹽米倉,改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為監(jiān)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書少監(jiān)出使遼國,使回為陜西轉(zhuǎn)運使,歷知陜、潭、青三州,元符中罷?;兆诩次?,召為右諫議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黨籍,貶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卒于政和中。著有《畫墁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張舜民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畫墁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校以鮑廷博刊《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鮑本)。四庫所輯張舜民詩較草率,今又從《永樂大典》殘本中輯得二十九題三十三首,編為第五卷。又《畫墁集》卷七、卷八為《郴行錄》,中有記行詩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備祖》等書中所輯集外詩及斷句,合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碇齋,邠州(治今陜西彬縣)人。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之情,坐謫監(jiān)邕州鹽米倉,又改監(jiān)郴州酒稅。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寧初,坐元祐黨,謫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論事,以剛直敢言稱。見《宋史》卷三四七本傳、卷二○三、二○六、二○八、《藝文志》二、六、七。著有《使遼錄》一卷、《郴行錄》一卷、《南遷錄》一卷、《畫墁錄》一卷、《畫墁集》一百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4—1114 【介紹】: 宋楚州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人,字文潛,號柯山。神宗熙寧六年進士。哲宗時累官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坐元祐黨籍,徙宣州,謫監(jiān)黃州酒稅,再徙復(fù)州?;兆跁r召為太常少卿,又出知潁、汝二州。崇寧初再坐黨籍落職,以曾為蘇軾舉哀行服,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陳州。工詩賦散文,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作詩務(wù)平淡,效白居易體,樂府學(xué)張籍。有《宛丘集》、《明道雜志》、《詩說》等。
全宋詩
張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潛,人稱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生長于楚州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為詩文服膺蘇軾,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授臨淮主簿。元豐元年(一○七八),為壽安尉。七年,遷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學(xué)錄召試館職,歷秘書丞、著作郎、史館檢討。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直龍圖閣學(xué)士出知潤州,未幾,改宣州。紹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宮。四年,坐黨籍落職,謫監(jiān)黃州酒稅。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監(jiān)復(fù)州酒稅?;兆诩次?,起通判黃州,遷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出知潁州、汝州。崇寧元年(一一○二),因黨論復(fù)起,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五年,歸淮陰。大觀二年(一一○八)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遺十二卷、續(xù)拾遺一卷),《張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張耒詩,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柯山集》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緒廣東廣雅書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錄“拾遺”(陸心源輯)、“續(xù)拾遺”為底本。參校明小草齋鈔本《宛丘先生文集》(簡稱草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康熙呂無隱鈔本《宛丘先生文集》(簡稱呂本,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張右史文集》(簡稱叢刊本)、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敝赜』洷尽?a target='_blank'>柯山集》(簡稱田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全宋文·卷二七五○
張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楚州淮陰(今屬江蘇淮安)人。少即穎異能文,后得蘇軾兄弟愛重,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熙寧六年中進士,任臨淮主簿等職。元祐初以太學(xué)錄召試館職,歷任秘書丞、著作郎、史館檢討。居三館八年,擢起居舍人。紹圣初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坐黨籍落職,徙宣州,謫監(jiān)黃州酒稅?;兆诩次?,歷知兗、潁、汝州。崇寧初復(fù)坐黨籍落職,并因為蘇軾舉哀行服,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五年,得自便,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著有《宛丘集》七十卷(存)、《治風(fēng)方》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三、一七,《宋史》卷四四四本傳,邵祖壽《張文潛先生年譜》。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夷行,字炳大(《過庭錄》),號易初(《雞肋集》卷三二《李夷行易初贊》)。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為鄜延路經(jīng)略使勾當(dāng)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五)。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提舉熙河蘭會路弓箭手(同上書卷五○六)。徽宗崇寧初,為都水監(jiān)丞。三年,入元祐黨籍,尋知泗州(《元祐黨人傳》卷八)。大觀中,知趙州(明隆慶《趙州志》卷六)。
全宋文·卷二二七○
李夷行,字炳大,號易初。元豐七年為邢州司法參軍,鄜延路勾當(dāng)公事。紹圣元年為左宣德郎,充潞州州學(xué)教授。元符初為承議郎、熙河蘭會經(jīng)略司勾當(dāng)公事,次年特降一官。建中靖國初為都水丞,崇寧間知泗州,入元祐黨籍。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四、兵四之一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五、五○六、五○七,《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二七,《文獻通考》卷二二二,晁補之《雞肋集》卷三二,范公稱《過庭錄》,《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61—約1115 【介紹】: 宋越州新昌人,字國佐,原名公輔。哲宗元祐六年進士。歷任州縣官,善治獄。召為宗正寺主簿,請徽宗納諫?;兆诖笥^二年拜御史中丞,連上章劾蔡京,建議省冗官。進兵部尚書兼侍讀,諫花石綱,請與民休息。出知揚、襄州。蔡京再相,羅織其罪,責(zé)為秀州團練副使,臺州安置,逾年,遇赦歸。
全宋詩
石公弼,初名公輔,字國佐,越州新昌(今屬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明萬歷《新昌志》卷一○)?;兆诖笥^中累官御史中丞,劾蔡京,京罷,除兵部尚書兼侍讀。出知揚州,移襄州。京再輔政,羅致其罪,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責(zé)授秀州團練副使臺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一)。未幾,以皇太子赦提舉崇道觀,卒,年五十五?!?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五、《宋史》卷三四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三○三七
石公弼,初名公輔,字國佐,越州新昌(今浙江新昌)人。元祐六年登進士第,調(diào)衛(wèi)州司法參軍。知廣德縣,召為宗正寺主簿,擢殿中侍御史,改左司諫,遷侍御史。大觀二年拜御史中丞,劾蔡京罪惡,章數(shù)十上,遂罷京。進兵部尚書兼侍讀。四年,出知揚州,徙襄州。蔡京再相,責(zé)秀州團練副使,臺州安置。后遇赦歸,卒年五十五。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一,《東都事略》卷一○五,《嘉泰會稽志》卷一五,《宋史》卷三四八有傳。
宋登科記考
字國佐。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初名公輔,累遷述古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巖老。彭汝礪弟。第進士。以曾布薦,累擢殿中侍御史,由是附布。歷官侍御史?;兆诔酰瑸椴价懒T門下侍郎李清臣,遂得諫議大夫。鞫趙諗反獄,窮其黨與。又參預(yù)重興元祐黨案,使司馬光以下復(fù)貶。及布失位,罷知泰州,尋謫濮州團練副使。后以顯謨閣待制卒。
全宋文·卷二三五七
彭汝霖,字巖老,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汝礪弟。第進士。以曾布薦,為秘書丞,擢殿中侍御史,由是附布。遷侍御史。及布失位,罷知泰州,又謫濮州團練副使,后以顯謨閣待制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2—1127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谷熟人,字擇之。神宗元豐間進士。授永州東安縣令。徽宗時歷任監(jiān)察御史、尚書右丞等。與童貫議不合,落職知蘄州。久之,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知潁昌府,復(fù)為童貫所擠奪職。宣和中除侍讀。曾上《備邊御戎》十策,累官觀文殿大學(xué)士。欽宗立,金兵犯京師,儲糧列備以抗金。累拜太宰兼門下侍郎,旋罷。高宗建炎初起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卒于任所。
全宋文·卷二八七一
徐處仁(一○六二——一一二七),字擇之,應(yīng)天府谷熟(今河南商丘東南)人。登元豐八年進士甲科,為東安縣令。歷宗正寺丞、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給事中。大觀初遷尚書右丞,忤童貫落職。宣和中拜侍讀,旋出知揚州。起尹應(yīng)天、大名二府,特升觀文殿大學(xué)士。靖康元年拜相,不半年罷為中太一宮使,退居鄉(xiāng)里。次年卒,年六十六。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一,《宋史》卷三七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4—1131 【介紹】: 宋婺州人,祖籍壽州,字舜徒。呂希哲子。以蔭補官?;兆诔鐚幊?,以元祐黨子弟坐廢。欽宗即位,薦擢御史中丞,彈劾蔡京黨徒。金人立張邦昌為帝,好問攝門下省,暗通康王趙構(gòu)。高宗即位,除尚書右丞。為宰相李綱、侍御史王賓所論罷,出知宣州,以恩封東萊郡侯。
全宋文·卷二九一二
呂好問(一○六四——一一三一),字舜徒,希哲子,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徙居京師。以蔭補官。崇寧初,坐黨人子弟廢。兩監(jiān)東岳廟,司揚州儀曹。蔡卞欲籠絡(luò)之,以禮自持。靖康元年,召為左司諫、諫議大夫,擢御史中丞。劾大臣畏懦誤國,下遷吏部侍郎,進兵部尚書。京城失守,被召入禁中,隨帝幸金營。帝被留,遣好問還。金人立張邦昌,以好問為事務(wù)官,繼攝門下省,委曲阻邦昌稱帝,并以書白康王,勸其自立。高宗即位,除尚書右丞。侍御史王賓論其嘗污偽命,求去,出知宣州,提舉洞霄宮。紹興元年卒,年六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