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中用  拼音:zhòng yòng
合用、有用?!妒酚?。卷六。秦始皇本紀(jì)》:「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埂都t樓夢》第五二回:「他縱依了,姑娘們不依,也未必中用。」
《國語辭典》:禿筆(禿筆)  拼音:tū bǐ
本指已禿脫而不堪使用的毛筆。后被文人引為自謙之語,謂己才疏學(xué)淺,文思鈍拙。唐。杜甫〈題壁畫馬歌〉:「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騏驎出東壁?!顾?。釋惠洪 次韻道林會規(guī)方外詩:「我詩如石田,疏理終無用。朝來強(qiáng)鋤墾,禿筆時(shí)呵凍?!?/div>
《漢語大詞典》:靴笏
亦作“鞾笏”。 靴與笏。古代官員在朝覲或其他正式場合用。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靴笏》:“靴者,蓋古西胡服也……笏者,記其忽忘之心?!?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往時(shí)學(xué)士,循 唐 故事,見宰相不具靴笏,繫鞋坐玉堂上?!?宋 周密 武林舊事·公主下降:“賜玉帶鞾笏鞍馬及紅羅百匹?!?/div>
《國語辭典》:合手  拼音:hé shǒu
1.一種佛教儀式。兩手相合,表示尊敬。也作「合掌」、「合十」。
2.同心協(xié)力。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灤陽消夏錄五》:「乃多借鳥銃。待其至,合手擊之。」
3.適合使用。如:「這件工具用起來很合手。」
《國語辭典》:合掌  拼音:hé zhǎng
1.一種佛教儀式,兩掌相合以表示尊敬。《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尋著了尊大人,定必寄個(gè)信與貧僧?!弧埂都t樓夢》第三四回:「王夫人一聞此言,便合掌念聲『阿彌陀佛!』」也作「合十」、「合手」。
2.詩文中對偶意義相同的詞句。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耿湋贈田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閒?!淮藢懗龃寰泳跋?。但上句語拙,『朝』、『晝』二字合掌?!?/div>
《國語辭典》:著用  拼音:zháo yòng
中用、合用。如:「這機(jī)器可真著用!有了它,我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
分類:合用
《國語辭典》:不中用  拼音:bù zhōng yòng
1.不合用?!妒酚?。卷四九。外戚世家》:「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埂都t樓夢》第一四回:「你要快也不中用。他們該作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br />2.沒有才能?!度辶滞馐贰返谝欢兀骸嘎浜笏赣H死了,他是個(gè)不中用的貨,又不會種田,又不會作生意,坐吃山崩,把些田地都弄的精光?!?br />3.比喻人病重即將死去,已無法挽救?!都t樓夢》第一六回:「我昨兒才瞧了他來,還明明白白,怎么就不中用了?」《紅樓夢》第二五回:「老太太也不必過于悲痛,哥兒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兒的衣服穿好,讓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div>
《漢語大詞典》:不入用
不適用,不合用。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時(shí)有名士就 宣帥 求 諸葛氏 筆,而 諸葛氏 知其有書名,乃持 右軍筆 二枝乞與。其人不樂。 宣帥 再索,則以十枝去。復(fù)報(bào):不入用。”
《國語辭典》:不中使  拼音:bù zhòng shǐ
沒用處、不合用。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大人可知王小二那廝稱冤叫屈,這文書不中使。」《醒世姻緣傳》第八一回:「就是丫頭有甚么不中使,也只是轉(zhuǎn)賣倒曹,也沒打殺的理。」
《漢語大詞典》:修剔
修整,把不合用的剔除。 葉圣陶 《皮包》:“‘哪止五百塊’, 丁書記 說,同時(shí)修剔他的筆毛?!?/div>
《國語辭典》:街巷阡陌  拼音:jiē xiàng qiān mò
街巷與阡陌皆指街道。街巷阡陌合用,指所見各處。如:「由于經(jīng)濟(jì)快速發(fā)展,大臺北地區(qū)的街巷阡陌都呈現(xiàn)著繁榮的景象?!?/div>
《國語辭典》:不聽使(不聽使)  拼音:bù tīng shǐ
不合用、不好使用?!?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四○回:「劉姥姥拿起箸來,只覺不聽使。」
分類:合用不好
《國語辭典》:不順手(不順手)  拼音:bù shùn shǒu
不聽使喚、不合用?!?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五八回:「這賴大手下常用的幾個(gè)人已去,雖另委人,都是些生的,只覺不順手?!挂沧鳌覆环帧?。
《漢語大詞典》:高效能
有效用;合用;有利(于目標(biāo))性。例如:這條道路證明是高效能的。
《漢語大詞典》:射像止啼
喻威名遠(yuǎn)震,使人畏服。漢書·酷吏傳·郅都:“ 匈奴 至為偶人象 都 ( 郅都 ),令騎馳射,莫能中,其見憚如此。此為射像事?!?span id="67qvd2a" class="book">《新唐書·郝玼傳》:“虜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兒。”此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為典實(shí)。 明 湯顯祖 《紫簫記·邊思》:“二位將軍有射像止啼之勇,有薄糜餐革之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