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心合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定于一處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參見:「合掌」),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右膝著地,一心合掌?!?br />【佛學常見辭匯】
一心是很專心的意思,合掌是雙手合一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合相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世界為微塵之集合者。故稱世界為一合相。華嚴經(jīng)大疏演義鈔曰:「一合相者,眾緣和合故。攬眾微以成于色,合五陰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佛學常見辭匯】
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zhì)。如世界是由無數(shù)的微塵集合而成,世界稱為一合相,人體是由四大五蘊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剛經(jīng))
一合相者,蓋言眾塵和合而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塵不有,但眾生不了,妄執(zhí)為實。若是實有,即應世界不可分為微塵,若是實無,不應微塵合為世界。是知執(zhí)有執(zhí)無,皆不當理。經(jīng)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二二合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于別相念住位,觀身、受、心、法、四法之中,以第四之法與他三法合為二法而緣觀之也。即合法與身,法與受,法與心而觀之。
十二合掌
【佛學大辭典】
(儀式)大日經(jīng)疏十三說十二合掌。(參見:合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密教中合掌之式也。一堅實合掌,二虛心合掌,三如未開蓮,四初割蓮,五顯露,六持水,七歸命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背互相著合掌,十橫柱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詳見大日經(jīng)疏十三。
合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支那以拱手為敬,印度以合掌為敬。觀音義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狗ㄔ分榱侄唬骸嘎稍疲寒斄钜恍暮鲜缸φ疲B(yǎng)釋師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亂的一種敬禮。
【俗語佛源】
合掌又稱「合十」,謂兩手十指相合。原為印度表示致敬的禮儀,猶如中國傳統(tǒng)以拱手為敬,現(xiàn)代通行以握手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歸敬。如《西游記》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孫悟空有事,要見如來?!弧埂度沼靡?guī)范》介紹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參差,須當胸,高低得所?!埂队榔角逡?guī)》謂:「合掌,指頭當對鼻端。頭低,指頭低;頭直,指頭直?!褂钟幸环N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稱為「蓮花合掌」。隋·智顗《觀音義疏》解釋合掌的意義:「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真至一心?!菇褚喾褐蛤础H绫摹都男∽x者》十五:「我無有言說,我只合掌贊美你們的純潔與偉大?!乖谒渍Z中,合掌的用法較多。如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應難量,浮萍蹤跡多漂蕩,何時合掌。」此指相會,會合。又如清·李漁《憐香伴·倩媒》:「這話說來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舊時詩文對偶詞句意義類同、相近,謂之「犯合掌」。如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指出:「耿偉《贈田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此寫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晝』二字合掌?!梗ɡ蠲鳈啵?br />【三藏法數(shù)】
謂行懺悔時,須合掌當胸,以表誠心之不亂也。
五部合斷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部者,迷于四諦之理之四部見惑,與迷于世上事相之一部修惑也。三界九地各有此五部。依薩婆多部之義,則佛與獨覺先于凡夫地以有漏智之六行觀,合斷下八地之見修五部也(不能以有漏智斷第九地之惑(參見:六行觀)),合斷此之法,八地之五部,分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之九品,先自上上品始,終于下下品。每一品正斷之位,謂之無見道。既斷之位,謂之解脫道。每一斷惑必要此二道也。故總為九無間九解脫之十八心。許以六行觀之有漏智斷五部即見修二惑者,唯小乘之有部宗耳。大乘不許以有漏智斷迷理之見惑也。
五尊合行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五大明王之修法,勤于一人之法也。
反叉合掌
【佛學大辭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
不和合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廿四不相應行之一。色心之諸法眾緣不和合也。
六合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六離合釋)
六和合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相合也。傳心法要上曰:「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div>
六離合釋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六種釋,六合釋。梵語殺三磨娑,此云六合。殺者六,三摩娑者合也。諸法以二義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種法式,分別其名義也。唯一義之名,即不當于此釋,二義之名,為判歸趣何義,必須此法式。其作法,初離釋二義,次合釋二義,故謂之離合釋,略稱曰合釋。一持業(yè)釋Karmadha%raya,又名同依釋,體能持用,謂之持業(yè),此義雖二,而體則一之名也。一體持一用,故名持業(yè)釋。例如大乘,大者具七義,對小教而言,乘者運載之義,以濟行者,其大體,能持運載之用,故名大乘。又同依者,依二義一體之義,若大,若乘,同依一體,故名同依。又如藏識,藏即為識,識持藏之用,故名持釋,藏之義,識之義,同依一法體,故名同依。二依主釋Tatpurus!a%,又名依士釋,從所依之體,而立能依之法之名也。例如眼識,為依眼而生之識,故名眼識,是眼為所依之體,識為能依之法也,本為別種之法,別法從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故云依主。三有財釋Bahuvri^hi,又云多財釋,此全取他之名而為自之名,如世之有財者之有財物也。如覺者為有覺者,故名覺者,如唯識論,為有唯識之理之論,故立唯識論之名,是有財釋也。四相違釋Dvandva,此二體相違而集各別者為一名者也。例如教觀,教與觀本別,合相違之物為一名者,是相違釋也。五鄰近釋Avyayibha%va,從鄰近法之強物而立名也。例如四念處,念處之體雖為慧,而與之相應而起之念力強,故名念處,是鄰近釋之名也。六帶數(shù)釋Dvigu,例如五蘊十二處,帶數(shù)量之名也。然而一名必非局于一釋,有一名而涉于數(shù)釋者。例如論語之名,論者圣賢之議論,語者為其議論之言語,視為論即語,則為持業(yè)釋,語之體,持論之用也。若解為論者圣賢之議論,為依其論之語,而非依經(jīng)等之語,則為依主釋。若視為包有圣賢議論之語,則為有財釋。若視為論者圣賢之議論,語者圣賢之教語,則為相違釋。若視為非僅為書中議論之言語,而以議論之語為主,故名論語,則為鄰近釋。已上論語之一名,不帶涉五釋之數(shù),則不當于帶數(shù)釋。梵S!atsama%sa。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謂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濫,故須明此六種之釋。復以依主等,皆有離合之意,故云六離合釋。(離合意者,如依主釋中,以眼與識分說為離;眼識通說為合。持業(yè)中,藏與識;有財中,金剛與人;相違中,眼與耳;帶數(shù)中,五與蘊;鄰近中,念與慧,其意皆與此同。)
〔一、依主釋〕,謂所依為主,如言眼識,眼是所依為勝;識是能依為劣。將劣依勝,故名眼之識。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為依主釋。(眼之識,若云眼即識,即屬持業(yè)釋也。)
〔二、持業(yè)釋〕,持謂任持,業(yè)謂業(yè)用,如說第八藏識,識是本體,藏是業(yè)用,攝用歸體,體能持用,藏即是識,故名藏識體,持業(yè)用是為持業(yè)釋。
〔三、有財釋〕,謂從他所有以得其名,如言金剛,金剛本是護法之神,因執(zhí)金剛寶杵,得金剛名,又如梵語俱舍,華言藏,藏有含藏之義。以其含藏文義,猶如世之庫藏,能積聚財物,故名藏。將他名以顯己,是為有財釋。
〔四、相違釋〕,謂如說眼及耳等,體性各別,皆自為主。猶如水火,不相隨順,兩別雙舉,故名相違釋。
〔五、帶數(shù)釋〕,謂法上度量,以數(shù)顯義也。如說五蘊,因數(shù)有五,帶起本數(shù),即名五蘊。乃至二諦等法,無不皆然。體帶數(shù)量,故名帶數(shù)釋。(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二諦者,真諦、俗諦也。)
〔六、鄰近釋〕,謂從鄰近為名,如說四念住,本是以慧觀察,身受心法,今云念者,慧即揀擇照了,念即明記不忘,以念與慧其義鄰近,故隱慧之名,而言四念,所謂隱己從他也。又如意與識之類皆然,故名鄰近釋。(四念住,即四念處。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也。)
四天王合行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以四天王為本尊,乃攘災厄請招福德之修法也。
西方合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卷。明袁宏道撰。集古德之要語,述西方凈土之教義者。
因緣合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森羅萬象,必自因(親因),與緣(助緣)而成,此二者相合而生結果,謂之因緣合成。
合十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家之敬禮。即合掌也。(參見:合掌)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合掌)
合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支那以拱手為敬,印度以合掌為敬。觀音義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狗ㄔ分榱侄唬骸嘎稍疲寒斄钜恍暮鲜缸φ疲B(yǎng)釋師子?;蛟疲翰媸职追鹧哉?,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亂的一種敬禮。
【俗語佛源】
合掌又稱「合十」,謂兩手十指相合。原為印度表示致敬的禮儀,猶如中國傳統(tǒng)以拱手為敬,現(xiàn)代通行以握手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歸敬。如《西游記》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孫悟空有事,要見如來。』」《日用規(guī)范》介紹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參差,須當胸,高低得所?!埂队榔角逡?guī)》謂:「合掌,指頭當對鼻端。頭低,指頭低;頭直,指頭直。」又有一種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稱為「蓮花合掌」。隋·智顗《觀音義疏》解釋合掌的意義:「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真至一心?!菇褚喾褐蛤?。如冰心《寄小讀者》十五:「我無有言說,我只合掌贊美你們的純潔與偉大。」在俗語中,合掌的用法較多。如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應難量,浮萍蹤跡多漂蕩,何時合掌?!勾酥赶鄷?,會合。又如清·李漁《憐香伴·倩媒》:「這話說來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舊時詩文對偶詞句意義類同、相近,謂之「犯合掌」。如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指出:「耿偉《贈田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此寫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晝』二字合掌?!梗ɡ蠲鳈啵?br />【三藏法數(shù)】
謂行懺悔時,須合掌當胸,以表誠心之不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