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同聲(同聲)  拼音:tóng shēng
1.一齊出聲。比喻同一心意。如:「異口同聲?!埂段倪x。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2.同行、同業(yè)?!毒劳ㄑ?。卷一三。三現(xiàn)身包龍圖斷冤》:「用金紙糊著一把太阿寶劍,底下一個招兒,寫道:『斬天下無學同聲』?!?/div>
《國語辭典》:異口同聲(異口同聲)  拼音:yì kǒu tóng shēng
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抱樸子。內(nèi)篇。道意》:「本無至心,而諫布者,異口同聲,于是疑惑,竟于莫敢?!埂缎咽篮阊?。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侯爺見異口同聲,認以為實,連忙起簽,差原捕楊洪等,押著兩名強盜作眼,同去擒拿張權起贓連解?!挂沧鳌府惪谕o」、「異口同音」。
《國語辭典》:眾口同聲(眾口同聲)  拼音:zhòng kǒu tóng shēng
眾人都發(fā)出同樣的聲音。如:「大家眾口同聲的稱贊他?!?/div>
《漢語大詞典》:同聲翻譯
會場或劇場中用來進行翻譯的電聲系統(tǒng)。譯員們將演講詞或臺詞同步譯成不同語種,通過電聲系統(tǒng)傳送。席位上聽眾可自由選擇語種進行收聽。
《漢語大詞典》:同聲共氣(同聲共氣)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清 李漁 《蜃中樓·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聲共氣的也有,誰似我們兩個德性、才華,不爭分寸?!?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你如今只曉得同聲共氣的快樂,不曾想到分房獨宿的凄涼。”亦作“ 同聲同氣 ”。
《漢語大詞典》:同聲同氣(同聲同氣)
見“ 同聲共氣 ”。
《漢語大詞典》:同聲相求(同聲相求)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詩序:“於戲!彼以我為僻,爾以我為正。同聲相求,爾后我先,安得而不問哉?” 季羨林 《西諦先生》:“處境相同,容易引起類似同病相憐的感情;愛好相同,又容易同聲相求?!?/div>
《國語辭典》:同聲相應(同聲相應)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原指聲音相應和。語出《易經(jīng)。乾卦。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唐??追f達。正義:「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后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應和。《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等傳。評曰》:「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并出?!固?。楊烱〈晦日藥園詩序〉:「凡我良友,同聲相應?!挂沧鳌竿曋畱?。
《漢語大詞典》:同聲一辭(同聲一辭)
猶言眾口一辭。 清 陳確 《死節(jié)論》:“唯 孤竹 二子…… 孔子 稱其‘求仁得仁’,蓋 紂 雖暴,君也; 武 雖圣,臣也。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
分類:眾口一辭
《漢語大詞典》:一口同聲(一口同聲)
猶一口同音。《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説好?!?/div>
《國語辭典》:同聲異俗(同聲異俗)  拼音:tóng shēng yì sú
人初生時,啼聲相同,長大以后,因生長環(huán)境不同而致所學的習俗各異。語本《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div>
《國語辭典》:同聲之誼(同聲之誼)  拼音:tóng shēng zhī yì
比喻好朋友的情誼?!?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弟兄相助,真耽式好之情;朋友交推,又見同聲之誼?!?/div>
《漢語大詞典》:交口同聲(交口同聲)
猶言眾口一詞。《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稱 晉王 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天討·諭?;蕰?/span>:“凡在 滿洲 朝廷者,已交口同聲,稱 康 梁 為忠臣義士,特不敢言之於 西太后 耳?!?/div>
分類:眾口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