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四義──經(jīng)含四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法義〕,法即可軌可則之義。謂如來所說之經(jīng),十界同遵,無不軌則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
〔二、常義〕,常即不遷不變之義。謂如來所說之經(jīng),三世而不改易故也。(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三、貫義〕,謂如來所說之經(jīng),貫穿一切深妙義理故也。
〔四、攝義〕,謂如來所說之經(jīng),攝持所化一切眾生故也。
含攝藏
【三藏法數(shù)】
謂第八識(shí)為染凈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惡種子,故名含攝藏。
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菩薩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記而得作佛,因借聲聞第二果以區(qū)別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十地得受職,是阿那含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菩薩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來職,猶如別、圓二教等覺之位,因借聲聞第三果以區(qū)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斯陀含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后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duì)色等五塵,心起貪愛,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斯陀含向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此人將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二果也。
多含不翻
【三藏法數(shù)】
謂如梵語薄伽梵,具含自在、熾盛、端嚴(yán)、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義,經(jīng)中但存梵語,是為多含義,故不翻也。
俱那含牟尼佛
【三藏法數(shù)】
梵語俱那含牟尼,華言金寂,謂金則明現(xiàn),寂則無礙也。大智度論,又名迦那迦牟尼,華言金仙人。謂身金色故也。人壽減至四萬歲時(shí),于閻浮提出世成佛。(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阿那含塔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斷欲界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以其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為世福田,是故滅后,應(yīng)當(dāng)起塔供養(yǎng)。
斯陀含塔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欲界有九品思惑,前之六品已斷,后之三品尚在,更須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以其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為世福田,是故滅后,應(yīng)當(dāng)起塔供養(yǎng)。(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duì)色等五塵而起貪愛也。)
五那含天為一有
【三藏法數(shù)】
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為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照鏡三昧,破阿那含天有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還。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照鏡三昧。以此天雖得無漏凈色,但是果報(bào)之凈,未獲究盡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報(bào)凈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內(nèi)含十二
【三藏法數(shù)】
含即含藏,謂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