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83—1142 【介紹】: 宋高密人,徙居濰州北海,字叔厚,一字處厚?;兆谡桶四赀M士。自幼聰穎,十歲能為邑人作墓銘。調(diào)淄縣主簿,為太學(xué)正,遷博士,攝給事中。高宗南渡,授中書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學(xué)士。所撰詔命數(shù)百,文簡意明。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適金人入侵,督繕城郭,厲甲兵,用心勞苦。后退居臺州。平生廉儉寡欲,潛心辭章,洞曉音律。有《北海集》。全宋詩
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高密(今屬山東)人,后徙北海(今山東濰坊)。登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召為太學(xué)正,遷博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起居郎兼權(quán)給事中,拜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一)。四年,除試?yán)舨渴汤?,兼直學(xué)士院,未幾出知漳州(同上書卷三三、三八)。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移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同上書卷五六)。四年,拜翰林學(xué)士,進兼侍讀、兼史館修撰,尋出知紹興府(同上書卷七五、七八)。五年,罷,退居臺州。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其中詩一卷),另《兵籌類要》十卷,附錄三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八有傳。 綦崇禮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所引。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六三八
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世稱北海先生,濰州北海(今山東濰縣)人。幼聰穎,入太學(xué)。登政和八年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改太學(xué)正,遷博士、秘書省正字。建炎二年,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尋為起居郎,攝給事中。三年,拜中書舍人。明年,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求外,拜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移明州。紹興二年,復(fù)為吏部侍郎,移兵部,直學(xué)士院,俄除翰林學(xué)士。后又兼侍讀、史館修撰。四年,換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期年丐閑,三任觀祠。十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崇禮工文辭,氣格天然渾成。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shù)百篇,明白洞達,為世稱道。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兵籌類要》十卷(存)。見《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七及《宋史》三七八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4—1145 【介紹】: 宋壽州人,郡望東萊,字居仁,人稱東萊先生。呂好問子。高宗紹興六年賜進士出身。歷官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權(quán)直學(xué)士院。曾上書陳恢復(fù)大計。秦檜為相,私有引用,本中封還除目。又與趙鼎深相知,忤檜,被劾罷。工詩,得黃庭堅、陳師道句法。卒謚文清。有《童蒙訓(xùn)》、《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師友淵源錄》、《東萊先生詩集》等。全宋詩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據(jù)曾幾《東萊先生詩集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四),字居仁,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開封(今屬河南)人。幼以蔭授承務(wù)郎。徽宗政和、宣和間,官濟陰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樞密院編修。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召為起居舍人,賜進士出身。八年,擢中書舍人,兼侍讀,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對和議,罷職,提興太平觀。卒,謚文清。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后人亦將其附入江西詩派。有《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詩話》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伪局性?,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間沈度刻《東萊先生詩集》(《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為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慶地多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東萊先生詩外集》(簡稱黃本,殘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及清蔣光煜藏鈔本《紫微集》較沈本、黃本多出詩六十二首(其來歷不明,中有顯非呂作之詩,因無所歸屬,姑仍予錄入),合編為第二十四卷。全宋文·卷三七九七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公著曾孫,希哲孫,好問子。以公著遺表恩,授承務(wù)郎。元符中,主濟陰簿、泰州士曹掾,辟大名府帥司干官。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六年,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二月,遷中書舍人,三月兼侍講,六月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以忤秦檜,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卒,年六十二。本中上承家學(xué),復(fù)從楊時、尹焞等游,為時名儒,學(xué)者稱東萊先生。著有《春秋集解》、《師友雜志》、《官箴》、《童蒙訓(xùn)》、《紫微雜說》及《東萊先生詩集》等傳世。《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5—1152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向敏中玄孫。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補承奉郎。宣和間累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京畿轉(zhuǎn)運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與李綱友善,為黃潛善所罷。紹興間累知廣州、江州,進徽猷閣待制,除戶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議和忤秦檜,致仕退閑十五年。有《薌林集》、《薌林家規(guī)》。全宋詩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開封(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補假承奉郎?;兆谛统酰窗l(fā)運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為京畿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紹興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因曹成兵變事,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廣州,未幾致仕。尋起知江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八年,徙兩浙路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尋出知平江府。時金使議和將入境,不肯金詔,乃致仕。卜居臨江軍清江,號所居曰薌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邊集》一卷、《酒邊詞》二卷。事見《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閣直學(xué)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銘》、《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號薌林居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元符末以恩補官,三遷知咸平縣。宣和中除淮南轉(zhuǎn)運判官。高宗朝歷江淮發(fā)運副使、江東轉(zhuǎn)運使、兩浙都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罷知平江府。尋致仕,名所居曰薌林。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薌林家規(guī)》、《薌林文集》三十卷、《酒邊詞》二卷(存)。見胡宏《向侍郎行狀》(《五峰集》卷三),汪應(yīng)辰《向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季岑,號次山。黃庭堅族子?;兆谛烷g進士。欽宗靖康初,坐與李綱善貶官。高宗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旋主管亳州明道宮。南渡后數(shù)上札子論事,多所建白,其論賞罰一疏,持論尤為平允。有《三余集》。全宋詩
黃彥平(?~一一四六?),字季岑(又雜出名次山,字次岑,今據(jù)清同治《豐城縣志》),豐城(今屬江西)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歷信陽州學(xué)教授,池州司理參軍。欽宗靖康初為太學(xué)博士。高宗建炎初遷吏部員外郎,未幾出知筠州。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復(fù)吏部員外郎。七年,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一○)。尋罷,提舉亳州明道宮,凡九年卒。有《三馀集》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四卷(其中詩二卷)。事見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 黃彥平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三馀集》為底本。新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七六
黃彥平,字季岑,號次山(一說名次山,字季岑)。洪州豐城(今江西豐城)人。庭堅族子。宣和元年第進士。歷信陽州學(xué)教授、池州司理參軍。靖康初遷博士,坐與李綱厚善謫監(jiān)虢州銅場。建炎初為吏部員外郎,未幾,撫御京東西路。使還,知筠州。紹興六年復(fù)吏部員外郎,數(shù)上劄子論事。后為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公事,引疾補外,遂罷,主管亳州明道宮,凡九年卒。著有《三馀集》。見《危太素集》卷八《黃次山傳》,《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兆诖笥^三年進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fù)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fù)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全宋詩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李彌遜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秦檜當(dāng)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90—1138 【介紹】: 宋洛陽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號簡齋。陳希亮曾孫?;兆谡腿甑巧仙峒卓啤J谖牧掷沙溟_德府教授。累遷太學(xué)博士。金兵破開封,避亂南下。高宗紹興元年至行都紹興,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參知政事。工詩,初學(xué)黃庭堅、陳師道,后師杜甫,抒寫家國之感,傷時恨別,悲壯蒼涼。后人推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亦能詞。有《簡齋集》、《無住詞》。全宋詩
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兆谡腿辏ㄒ灰灰蝗┑巧仙峒卓疲陂_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學(xué)博士、著作佐郎(《容齋四筆》卷一四)。謫監(jiān)陳留酒稅。南渡后,避亂襄漢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遷中書舍人,兼掌內(nèi)制。拜吏部侍郎,改禮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為給事中(宋《嘉泰吳興志》卷一四)。以病告,提舉江州太平觀。復(fù)為中書舍人。六年,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七年,為參知政事。八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湖州,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陳與義詩,以元刻《增廣箋注簡齋詩集》(此本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四部叢刊》據(jù)以影印,舊說宋刻,藏北京圖書館)及元抄《簡齋外集》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鮮本《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簡稱須溪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齋集》(簡稱四庫本)等。編為三十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xué)圖錄
陳與義(1090-1139) 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有《簡齋集》、《無住詞》。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又號無住道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歷太學(xué)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亂,避地襄漢,輾轉(zhuǎn)湖湘廣閩。紹興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出知湖州,復(fù)入為給事中,中書舍人,除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七年,拜參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與義工詩,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簡齋集》(存)、《無住詞》(存)、《陳簡齋內(nèi)外制》(佚)。見張嵲《陳公資政墓志銘》(《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傳,《遂初堂書目》。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揚州人,字方叔。李定孫?;兆谡投赀M士。歷官中書舍人。出為兩浙、江西、湖南撫諭使,具奏官吏能否,民事冤抑,聽陳訴,為申理。以奉使稱職,除給事中、吏部侍郎。歷江西路提刑,以徽猷閣待制知吉州,奉祠歸。有《己酉航海記》、《大隱集》。全宋詩
李正民,字方叔,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入宣城學(xué),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進士(明嘉靖《惟揚志》卷一九)。曾知吉、筠、洪、溫、婺、淮寧等州府。高宗紹興十年(一一四○)知陳州時,為金人所執(zhí)。十二年和議成,放歸(《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八)。回朝后,歷任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中書舍人等職。官終徽猷閣待制(清康熙《揚州府志》卷二三)。有《大隱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卷,其中詩四卷。 李正民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五三五
李正民(?——一一五一),字方叔,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祖定,父景淵。政和二年登進士第。七年,以迪功郎試詞學(xué)兼茂科,除秘書省正字。建炎二年知湖州,入為尚書吏部左司員外郎,尋兼權(quán)中書舍人。四年,差充兩浙江西湖南撫諭使,詣虔州問安隆祐太后。還,擢右諫議大夫,除給事中。試?yán)舨渴汤?,移禮部。紹興元年出知吉州,改江西安撫使兼知洪州,以濫賞罷為祠官。六年,起知筠州,不赴,改婺州、溫州。九年,知淮寧府,尋為金人所獲。和議成,南還,以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秀州海鹽。紹興二十一年卒。著有《己酉航海記》、《大隱集》。見《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上,《宋會要輯稿》后妃二、職官二、選舉一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六、三九、四五、四九、六五、一三三、一三五、一六二及《大隱集》卷四所載諸文。
人物簡介
【生卒】:1094—1150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以上舍釋褐為博士,遷秘書郎。蔡京欲與交,遭拒。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請誅叛國者,主養(yǎng)兵以圖恢復(fù),被黃潛善等排擠而去。累官中書舍人,以徽猷閣待制奉祠。還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全宋詩
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賤(原名京,字義榮),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金屬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登上舍第,為太學(xué)博士,累遷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對,論何??等人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為左(一作右)司諫,因請誅叛命者,忤時相,去職奉祠。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起為左司員外郎,與宰相串頤浩語不合,出知嚴(yán)州,未幾又奉祠。五年,起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離職奉祠。二十年,坐與李光通書,貶三官,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孫輯成《默成文集》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學(xué)案》卷二五有傳?!∨肆假F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校以《敬鄉(xiāng)錄》卷二(簡稱敬鄉(xiāng))所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全宋文·卷四○七八
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遷秘書郎、主客郎中,出提舉淮南東路常平。靖康元年,召還賜對,因言時宰何?、唐恪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論偽黨當(dāng)誅,為汪、黃所惡,書奏三日而左遷。越數(shù)年,提點荊湖南路刑獄,除考功郎,遷左司。求出,以直龍圖閣知嚴(yán)州,轉(zhuǎn)秘書少監(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明道宮。紹興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為序,極推重之。見朱熹《金華潘公文集序》(黃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97—1165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長卿?;兆谛腿赀M士。高宗紹興中累除參知政事,拜右相,遷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廬州,朝臣遣家預(yù)避,獨康伯迎眷屬入浙,并奏請高宗親征。虞允文尋大敗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以病請去位。次年金兵復(fù)南犯,再任左相兼樞密使。卒謚文恭,后改謚文正。全宋詩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弋陽(今屬江西)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授長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為敕令所刪定官,通判衢州。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為樞密院計議官。十三年,遷軍器監(jiān)。出知泉、漢州。二十七年,權(quán)吏部尚書,尋拜參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太師,謚文恭,后改謚文正。有《陳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見本集卷七劉珙《陳魯國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遷太學(xué)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紹興中,為戶部、司勛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檜死,除吏部侍郎,兼禮、戶、刑部,遷吏部尚書。二十八年九月,除參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進左仆射。金人敗盟南侵,康伯主戰(zhàn)。孝宗即位,命兼樞密使。隆興改元,乞退,出判信州,進封福國公,又判紹興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樞密使,進封魯國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謚文恭,慶元中改謚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宋史·藝文志》。
人物簡介
【生卒】:1109—1156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師憲,號知稼翁。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第一。簽書平海軍節(jié)度推官,還除秘書正字。時秦檜當(dāng)國,坐譏切時政,罷歸。十九年,起差肇慶府通判,攝知南恩州,重學(xué)增廩。檜死召還,終考功員外郎。有《漢書鐫誤》、《知稼翁集》。全宋詩
黃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第一,調(diào)平海軍節(jié)度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因忤秦檜,被論予詞。十九年,通判肇慶府(明弘治《興化府志》卷八)。檜卒,召為考功員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見本集附錄宋林大鼐《宋尚書考功員外郎黃公墓志銘》。 黃公度詩,以明天啟五年黃崇翰刻《莆陽知稼翁集》二卷本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五七七
黃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師憲,號知稼翁,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八年舉進士第一,授簽書平海軍判官廳公事。十五年,代還,除秘書省正字。時秦檜當(dāng)國,坐譏時政,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二十一年,通判肇慶府,尋攝守南恩州。決滯訟,除橫斂,增學(xué)廩,邦人始有登科者。二十六年初召還引對,切陳嶺南利病,高宗面授考功員外郎。其年八月卒,年四十八。公度工詩詞,有文集十一卷、詞一卷,并存。又著《漢書鐫誤》。見龔茂良《黃公行狀》,林大鼐《黃公墓志銘》(并載《莆陽知稼翁文集》卷一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12—1171 【介紹】: 宋溫州樂清人,字龜齡,號梅溪。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一。官秘書郎。曾數(shù)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lǐng)。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fù)之計。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zāi)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卒謚忠文。有《梅溪集》等。全宋詩
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初添差紹興府僉判,三十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尋兼建王府小學(xué)教授。三十一年,遷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改兼侍講、侍御史。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知饒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謚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議等五十四卷。事見本集附錄《龍圖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七有傳?!⊥跏笤?,以明正統(tǒng)劉謙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來各刊本均出此本。校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并參校清雍正唐傳鉎重編《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簡稱雍正本)和光緒重刊本(簡稱光緒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詩文家、學(xué)者。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溫州樂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講學(xué),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歷官紹興府僉判、侍講、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卒謚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詩史》《東坡詩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轉(zhuǎn)任湖州途中曾兩度游武昌、江夏,觀南樓,登黃鶴樓,作五絕《黃鶴樓》、五古《一覽亭》、七絕《登壓云亭》、七律《南樓》等。全宋文·卷四六一四
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資性敏悟,強記覽,素有文行。紹興二十七年以進士第一及第,授紹興府簽判。除秘書省校書郎,兼建王府小學(xué)教授。輪對,上言朝政弊端數(shù)事,陳禦邊之策。遷大宗正丞,奉祠。孝宗即位,起知嚴(yán)州,召為司封員外郎,累遷國子司業(yè)。隆興初,除起居舍人,升侍講,改侍御史。張浚兩淮之師失利,主和者橫議蜂起,十朋自以先前力主起用張浚,故而上章待罪。出知饒州,歷知夔、湖、泉州。召除太子詹事。乾道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后謚「忠文」。十朋立朝剛直,歷官多有政聲。為文崇尚理致,不務(wù)浮靡虛麗之辭,著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其《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尚未成書。事見汪應(yīng)辰《有宋龍圖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梅溪先生后集》附錄),《宋史》卷三八七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xué)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全宋詩
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后舉進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xué)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n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xué)圖錄
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元干、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全宋文·卷四七八三
韓元吉(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南渡后居上饒(今江西上饒)。韓維玄孫。初以蔭入仕,為龍泉縣主簿,調(diào)南劍州主簿。紹興末歷知建安縣,召為司農(nóng)寺主簿。乾道中,歷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守大理少卿、權(quán)中書舍人,累官至吏部侍郎。淳熙初出知婺州,入為正奉大夫、吏部尚書。乞外,復(fù)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婺州,后罷職奉祠。爵至潁川郡公。淳熙十四年卒,年七十。元吉學(xué)于尹焞而友朱熹,呂祖謙為其婿。著有《易系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等。見《宋史翼》卷一四,《南宋文范作者考》上。
人物簡介
【生卒】:1126—119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孝宗初,知處州,修復(fù)通濟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除中書舍人。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詩。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全宋詩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xué)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范成大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清康熙顧氏愛汝堂刊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蘭館銅活字本(簡稱明本)、康熙黃昌衢藜照樓刻《范石湖詩集》二十卷(簡稱黃本),并酌采清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簡稱沈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xué)圖錄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黃鶴樓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靜江知府、資政殿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工詩詞,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東回臨安,經(jīng)過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鵠山南樓,作《水調(diào)歌頭?中秋飲南樓》并載入其所撰《吳船錄》,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開登南樓題黃鶴樓詞之先河。并在南樓題詩七律《鄂州南樓》,描繪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達出對江城的贊美之情。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元年升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三年,起知處州。五年,召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六年五月,遷起居郎。使金還,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九年,出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靜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歸。入對,除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知貢舉,尋兼直學(xué)士院,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quán)修國史日歷。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帥江東兼行宮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閑。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辭。紹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歸。四年薨,年六十八。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資政殿大學(xué)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孔凡禮《范成大年譜》。
人物簡介
【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零陵丞。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遂名其書房“誠齋”。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進太子侍讀。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寧宗嗣位,乞致仕。后屢召不起。性剛直,不附韓侂胄。立主恢復(fù)之計。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有《誠齋集》。全宋詩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diào)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yīng)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權(quán)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qū)毼拈w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钊f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nèi)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jīng)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詞學(xué)圖錄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全宋文·卷五二八五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diào)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zhuǎn)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fù)出。寧宗時進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xué)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生卒】:約1127—1181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景望。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累官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建寧府。與同里薛季宣皆以學(xué)行聞名,尤精于古人經(jīng)制治法。與弟伯英、伯海,以振起伊洛之學(xué)為任,由是永嘉學(xué)者,咸宗鄭氏。卒謚文肅。有《鄭景望集》、《鄭敷文書說》。全宋詩
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調(diào)黃巖尉。孝宗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遷吏部侍郎,宗正少卿。出知寧國府,改知建寧。有《鄭景望集》,已佚。事見明嘉靖《溫州府志》卷三。今錄詩九首。全宋文·卷四六七三
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興十五年第進士,歷黃巖尉,婺州司戶。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出為福建提舉。除魏王府司馬,改江西提刑,奉祠。起知婺州,入為吏部郎官兼太子侍讀。歷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知建寧,卒,后謚文肅。伯熊邃于經(jīng)學(xué),與弟伯英并稱「二鄭」,由是永嘉之學(xué)以鄭氏為宗。著有《鄭伯熊集》三十卷。今存《書說》一卷。見《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宋元學(xué)案》卷三二,《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