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和鼎
(1).謂調味。古以鹽、梅調味,因以“和鼎”指鹽、梅。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石聲漢 注:“鹽、梅。”
(2).比喻輔佐君主的宰臣。魏書·任城王澄傳:“臣誠才非臺弼,智闕和鼎?!?唐 張九齡 《敕賜寧王池宴》詩:“徒參和鼎地,終謝巨川舟?!眳⒁姟?和羹 ”。
《國語辭典》:和羹  拼音:hé gēng
1.五味調和的羹湯?!稌洝Uf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固?。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蒸雞殊減膳,屑曲異和羹?!?br />2.比喻良相賢臣輔佐國君處理朝政?!度龂?。卷四二。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郤正》:「彼平仲之和羹,亦進可而替否。」亦借指宰相之位。唐。張說〈恩制賜食于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詩:「位竊和羹重,恩叨醉酒深?!?/div>
《國語辭典》:調和鼎鼐(調和鼎鼐)  拼音:tiáo hé dǐng nài
1.在鼎、鼐中調味。明。孫蕡〈祭灶文〉:「惟神,名列五祀,德具五行。功存既濟,位配離明。調和鼎鼐,烹飪殽蒸。」也作「鼎鼐調和」。
2.比喻宰相率領、協調官員,處理國政。宋。歐陽修 又回富相公謝書:「三接之際,群心以安。出納樞機,雖為于要任,調和鼎鼐,當正于鴻鈞。始塞輿談,實非私論?!姑?。徐元《八義記》第一三出:「趙盾身為正卿,調和鼎鼐,燮理陰陽?!挂沧鳌付ω菊{和」。
《國語辭典》:調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處理國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調味。《舊唐書。卷一七○。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俟調鼎之功,而體力未和,音容尚阻?!固?。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