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二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理和,二乘之圣者同斷見思之惑,同證無為之理也。二、事和,就二乘之凡僧而言。有六種:一、戒和,謂同修也。二、見和,謂同解也。三、身和,謂同住也。四、利和,謂同均也。五、口和,謂無諍也。六、意和,謂同悅也。以此理事二和名為僧伽,僧伽者,和合之義也。見名義集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斷除見思二惑,及共同證悟無為的道理;事和是對凡僧而言,共有六種,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為僧伽,即和合眾的意思。
三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言根境識之三事和合也。依之而生觸之心所。唯識論三曰:「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指根、境、識三事和合,唯識論說:「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div>
大和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受戒之師,謂為和尚。和尚之年長德高者,稱為大?!居帧浚毼唬┪鲿x懷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圖澄至,石季龍傾心事之,號為大和尚,見佛祖統(tǒng)紀三十六。
【俗語佛源】
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lǐng)眾者,俗尊之曰大和尚?!怪袊谝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jié),有個佛圖澄,自已稱道。其實他是個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儼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箵?jù)《晉書·藝術(shù)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xué)道術(shù)。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guān)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后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yīng)驗,因尊稱佛圖澄為大和尚。(李明權(quán))
大和竭羅
【佛學(xué)大辭典】
(佛名)Di^pam%kara,又曰提和竭,提洹竭。佛名。譯言燃燈,錠光。玄應(yīng)音義三曰:「提和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錠光,亦曰燃燈佛是也?!箍珊橐袅x二曰:「提洹竭,中戶官反,亦云提和竭,此云錠光,即燃燈佛也。」
大珠和尚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唐沙門慧海俗姓朱。建州人。依越大云寺道智和尚受業(yè)。至江西參馬祖得悟。馬祖謂眾,越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眾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jié)契。時號大珠和尚也。
大通和尚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五祖宏忍大師弟子神秀上座之謚號也。
口和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謂異口同音也。行事鈔下之一曰:「口和賞勞?!?/div>
太子和休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失譯。與太子刷護經(jīng)同本。
不和合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廿四不相應(yīng)行之一。色心之諸法眾緣不和合也。
六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六和敬之略。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yè)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yè)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yè)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蛎泻途?,同修行也。或名學(xué)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jīng)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yè)、同戒、同見、同學(xué)?!贡緲I(yè)瓔珞經(jīng)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yè)、同戒、同見、同行?!辜蜗槿释踅?jīng)疏下曰:「馀經(jīng)以同利為六也?!狗ń绱蔚谙轮略唬骸复肆途凑?,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nèi)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勾蟪肆x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yè)同,二口業(yè)同,三意業(yè)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行事鈔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棺嫱ナ略肺逶唬骸噶停阂簧砗?,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fù)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請參見附表。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nèi)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為六和,蓋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三、同行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五、口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六、意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六和合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相合也。傳心法要上曰:「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div>
六和敬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yè)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yè)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yè)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蛎泻途?,同修行也?;蛎麑W(xué)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蛎┖途?,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jīng)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yè)、同戒、同見、同學(xué)?!贡緲I(yè)瓔珞經(jīng)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yè)、同戒、同見、同行。」嘉祥仁王經(jīng)疏下曰:「馀經(jīng)以同利為六也?!狗ń绱蔚谙轮略唬骸复肆途凑?,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nèi)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勾蟪肆x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yè)同,二口業(yè)同,三意業(yè)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剐惺骡n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棺嫱ナ略肺逶唬骸噶停阂簧砗停沧?。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fù)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請參見附表。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nèi)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為六和,蓋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三、同行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五、口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六、意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六和塔
【佛學(xué)大辭典】
(堂塔)在浙江杭州南高峰下,其地舊有六和寺,宋開寶中建塔以鎮(zhèn)江潮,因名六和塔。太平興國中改寺名開化寺,而六和塔之名至今不改。
止觀和尚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為唐道邃之號。
布袋和尚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五代梁時明州奉化布袋和尚,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形裁腲鮾。蹙額皤腹。出語無定。時號長汀子。常荷一布袋入廛,見物則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師拊其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福曰:為祇如此,為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梁貞元三年,端坐岳林寺盤石,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遂入滅。后現(xiàn)于他州,亦負布袋而行。明如惺龍華懺法后附有布袋和尚傳。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布袋和尚,常露腹歡喜,手執(zhí)布袋,禪機幽默,所以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