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鹿喜
【佛學大辭典】
(人名)(參見:勿力伽難提)
常喜悅根大菩薩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寶生如來四親近之第四,金剛笑菩薩也。使一切有情諸根得無量之安樂悅意,故名常喜悅根。見金剛頂經一。
喜見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人喜見之也。
喜見菩薩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之略。藥王菩薩之前身,嘗為供養(yǎng)法華經而燒身者。法華經藥王品曰:「是一切眾生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yǎng)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中略)以供養(yǎng)佛。作是供養(yǎng)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yǎng)佛,不如以身供養(yǎng),即服諸香旃檀,(中略)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中略)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于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div>
喜見城
【佛學大辭典】
(界名)忉利天(譯曰三十三天)帝釋所住之城名。在須彌山之頂。智度論一百曰:「七匝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其城七重,名為喜見。九百九十九門,一一門邊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護城中?!谷黄鹗澜洝①t愚經、長阿含經、優(yōu)婆塞戒經、俱舍論、順正理論等總作善見城,是翻譯之相違也。因而俱舍論頌疏十一曰:「于山頂中有宮名善見(亦名喜見城也),見者稱善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忉利天主帝釋所住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喜見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喜見城之天處,即三十三天。
【佛學常見辭匯】
三十三天。
喜忍
【佛學大辭典】
(術語)凈土門所說三忍之一。現(xiàn)見阿彌陀佛而心生歡喜之時,得無生法忍,是名喜忍。觀無量壽經曰:「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褂^經序分義曰:「阿彌陀佛國清凈光明忽現(xiàn)眼前,何勝踴躍。因慈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喜根
【佛學大辭典】
(菩薩)菩薩名。諸行無行經下說喜根勝意二菩薩之事。智度論六引此。文殊師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獅子音王。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容儀質直,不舍世法,又不分別善惡,不贊少欲知足,不贊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癡相,即是諸法實相,方便教弟子使入一相智(云云)。
喜受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于順境受忻悅之喜也。五受之一。見三藏法數(shù)二十一。
【佛學常見辭匯】
五受之一。(參見:五受)
【三藏法數(shù)】
謂心于順情之境,而受忻悅之喜,是名喜受。
五受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受心識領納所對之境之作用也。差別有五種:一、憂受,為意識之領納,對于遣情之境,分別為憂惱者。二、喜受,為意識之領納,對于順境之境,分別為喜悅者。三、苦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于違情之境,無分別而感苦痛者,四、樂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于順情之境,無分別而戚快樂者。五、舍受,為通于六識之領納,對于不違不順之境,無苦無樂者。見唯識論五。
【佛學常見辭匯】
吾人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舍受。
【三藏法數(shù)】
(出析玄記)
受者領納也。謂六根之識,領受六塵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一、憂受〕,謂心于違情之境,而受煎逼之憂,是名憂受。
〔二、喜受〕,謂心于順情之境,而受忻悅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謂身于違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樂受〕,謂身于順情之境,而受安逸之樂,是名樂受。
〔五、舍受〕,謂心于不違不順之境,而受無苦無樂、無憎無愛之舍,是名舍受。
喜林苑
【佛學大辭典】
(雜名)四苑之一。舊云歡喜園。帝釋天之苑庭名。俱舍論七曰:「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游戲處:一眾車苑。(中略)四喜林苑?!构庥浭辉唬骸钙沛兑话偃疲核南擦衷?,極妙欲塵,殊類皆集,歷觀無厭?!?br />【三藏法數(shù)】
謂帝釋諸天,若游此苑,極妙欲塵種種皆集,歷觀遍覽,喜樂無窮,而不生厭。
喜面天
【佛學大辭典】
(天名)胎藏界外金剛院之一眾。伊舍那天之子。見胎曼大鈔六。
喜悟信
【佛學大辭典】
(術語)凈土真宗所立之三法忍也。(參見:喜忍)
喜忍
【佛學大辭典】
(術語)凈土門所說三忍之一?,F(xiàn)見阿彌陀佛而心生歡喜之時,得無生法忍,是名喜忍。觀無量壽經曰:「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觀經序分義曰:「阿彌陀佛國清凈光明忽現(xiàn)眼前,何勝踴躍。因慈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喜舍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凈舍,凈施等。喜施財寶也。
【佛學常見辭匯】
喜施財寶。
喜菩薩
【佛學大辭典】
(菩薩)具名金剛喜菩薩,阿閦如來四親近之一。
喜樂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眼等五識無分別而悅豫,謂之樂,意識分別而悅豫,謂之喜。五受中之二。
【佛學常見辭匯】
五受之一。(參見:五受)
五受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受心識領納所對之境之作用也。差別有五種:一、憂受,為意識之領納,對于遣情之境,分別為憂惱者。二、喜受,為意識之領納,對于順境之境,分別為喜悅者。三、苦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于違情之境,無分別而感苦痛者,四、樂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于順情之境,無分別而戚快樂者。五、舍受,為通于六識之領納,對于不違不順之境,無苦無樂者。見唯識論五。
【佛學常見辭匯】
吾人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舍受。
【三藏法數(shù)】
(出析玄記)
受者領納也。謂六根之識,領受六塵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一、憂受〕,謂心于違情之境,而受煎逼之憂,是名憂受。
〔二、喜受〕,謂心于順情之境,而受忻悅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謂身于違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樂受〕,謂身于順情之境,而受安逸之樂,是名樂受。
〔五、舍受〕,謂心于不違不順之境,而受無苦無樂、無憎無愛之舍,是名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