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7詞典 1分類詞匯 16
《國語辭典》:國?。▏鴦。 ?span id="uaneuix" class='label'>拼音:guó jù
舊時流行于中國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稱為「平劇」。以漢調(diào)的西皮、徽調(diào)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同時也吸收其他唱腔,如昆腔、吹腔、梆子腔、羅漢腔等,也稱為「皮黃戲」。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且融入武術(shù)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內(nèi)容則以歷史故事為主,服裝考究,色澤鮮麗,具有獨(dú)特風(fēng)格,對各地的劇種影響很大。由于地區(qū)與藝術(shù)風(fēng)格的不同,故分有許多流派,以京派、海派為兩大支。
《國語辭典》:皮黃?。ㄆS?。 ?span id="9mcohw9" class='label'>拼音:pí huáng jù
國劇的別名。參見「國劇」條。
分類:國劇
《國語辭典》:青衫子  拼音:qīng shān zi
國劇中年輕的女性角色?!敦?fù)曝閑談》第二十九回:「先生在門外拉動胡琴,順林唱了一折桑園會的青衫子?!?/div>
《國語辭典》:茶衣  拼音:chá yī
1.濃茶冷卻后,凝浮于茶水表面上的薄膜。
2.一種國劇戲服。為扮演跑堂、樵夫、書僮等所穿。以藍(lán)布制成的對襟短衫,衣襟邊緣及袖口處縫以白布邊。
《國語辭典》:勾眉  拼音:gōu méi
勾勒、描繪國劇臉譜中的眉毛,通常用以表現(xiàn)角色的個性。
《國語辭典》:霍普特曼  拼音:huò pǔ tè màn
Gerhart Hauptmann
人名。(西元1862~1946)德國劇作家、小說家。耶拿大學(xué)肄業(yè),初學(xué)雕塑,后專力寫作。作品多啟發(fā)人走向美與光明,創(chuàng)現(xiàn)代德國文學(xué)寫實(shí)的典型。一九一二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著有《日出之前》、《織工》、《沉鐘》等。
《國語辭典》:雉尾小生  拼音:zhì wěi xiǎo shēng
國劇中冠上插雉尾的小生,如《黃鶴樓》的周瑜、《白門樓》的呂布等。
《國語辭典》:荀派  拼音:xún pài
國劇表演藝術(shù)的派別。由荀慧生所創(chuàng)。主要特色為嗓音甜潤嬌美,吐字清楚,人物刻劃自然灑脫,個性鮮明,尤以少女角色最專長。名劇有《全本玉堂春》、《釵頭鳳》、《紅娘二尤》、《紅娘》、《金玉奴》等。
《國語辭典》:整臉(整臉)  拼音:zhěng liǎn
國劇上妝時,臉部除眉毛外,全涂上同樣的顏色,稱為「整臉」。
《國語辭典》:打臉子(打臉子)  拼音:dǎ liǎn zi
國劇演員在臉上畫出一種臉譜,以確定扮演的角色。也作「抹臉」。
《國語辭典》:反二簧  拼音:fǎn èr huáng
一種曲調(diào)。國劇文場里悲劇人物于瀕臨絕望時所唱的曲調(diào)。包括導(dǎo)板、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旋律升降起伏較二簧為大。代表作有《哭祖廟》、《烏盆記》。
《國語辭典》:蹻工  拼音:qiāo gōng
國劇中的武旦、花旦登木質(zhì)假足的技藝稱為「蹻工」。
《國語辭典》:棗核臉(棗核臉)  拼音:zǎo hé liǎn
一種國劇臉譜。只在鼻梁上抹一棗核形粉塊,抹此種臉者多為武丑,其人雖不能規(guī)行矩步,然卻是正人,不過言行滑稽而已。
《國語辭典》:倒八字須(倒八字須)  拼音:dào bā zì xū
反向上豎為倒八字形的假須。國劇中武丑上戲時所用。
《國語辭典》:蕭伯納(蕭伯納)  拼音:xiāo bó nà
George Bernard Shaw
人名。(西元1856~1950)英國劇作家、批評家。生于愛爾蘭京城都柏林,在倫敦嶄露頭角。熱心社會主義,為人機(jī)智,才思縱橫。曾獲得西元一九二五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著有《人與超人》、《武器與人》、《魔鬼的門徒》、《華倫夫人的職業(y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