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國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教四土中,除寂光土之稱。(參見:四土)
    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臺家所立之四種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圣者,同居之國土也。此有凈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如西方極樂是同居之凈土。二方便有馀土,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斷見思惑之人之生處,故名方便,塵沙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馀。又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聲聞緣覺二人(藏教中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于菩薩之位,似未斷惑,隨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菩薩一人,圓教菩薩一人之人種類也。又此土稱為變易土。變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又其后變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實報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前三果,思惑未盡,不能生方便土,故悉為阿羅漢,但從本位立名,于一阿羅漢之上舉四果之別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謂:「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而發(fā)菩提心,涅槃經之說也。又謂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聲緣二人,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三人,圓教一人也,別教三人者,至別教之菩薩第六住,斷見思之煩惱,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與十行十回向共為三人。圓教一人者,圓教十信位之六根凈,以斷見思煩惱故,報命盡,故生于方便土。觀經妙宗鈔上所謂:「九種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實報無障礙土。方便土為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無障礙土。純?yōu)槠兴_之居,無有凡夫二乘,別教十地已上圓教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也,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凈名經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狗ㄈA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yè)力所隔感見不同?!故侨缋碚邽槿缰侵?,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三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凈名經疏一等。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xiàn)身說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凈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前說世間,但明凡夫世間。茲合凡圣,須明凡圣染凈之土。惟諸家說土不同,茲就臺家所立四種凈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圣者,同居之國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馀。
    三、實報無障礙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yōu)槠兴_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為本在常住之體。寂、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數(shù)】
    (出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穢有凈。謂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礫充滿,即同居穢土也。西方安養(yǎng)世界,金寶莊嚴,無四惡趣,即同居凈土也。雖凈穢有異,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四惡趣者,脩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馀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馀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果報土〕,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覺諸菩薩所居之土也。觀無量壽佛經疏云:行真實法,感得勝報。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此以不遷不變名常,離有離無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凈名疏云:修于圓教愿行之因,因極果滿,道成妙覺,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謂自受用法喜之樂,名自受用身,即自報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實報土也。謂佛以相應凈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樂者,聞法歡喜而快樂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謂因他機感扣,而現(xiàn)此身,即勝應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實報土也。謂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yōu)閮敉?,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變化身依變化土〕,變化身者,改轉不定,名之為變;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劣應身也。變化土者,謂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凈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是名變化身依變化土。
    本國土妙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本門十妙之一。謂佛本時之同居土,寂光土之妙也。
    守護大千國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三卷,趙宋施護譯。佛在鷲峰山南面大樹林中,時毗耶離國有天變地妖,國土人民號哭,佛集大梵天王及諸天諸鬼神說守護大千世界之秘法。
    國土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有情之住處。有凈土穢土等之區(qū)別。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有情的住處,有凈土和穢土的分別。
    四種國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與圣者同居之國土也。此中有凈穢二種。如閻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穢土,如兜率之內宮,西方之極樂,為凡圣同居之凈土。二方便有馀土,此羅漢死后所生之國土在三界之外。羅漢思死入無馀涅槃者誤,實則土生于方便有馀也。修小乘之方便,斷盡三界之煩惱,因而生于其土。然尚馀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云方便有馀土。三實報無障礙土,此為斷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報真實之道之無礙自在國土,故云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為全斷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謂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也。見天臺觀經疏。
    國土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毗盧舍那如來應眾生之機現(xiàn)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舍那之身也。見探玄十四。
    【佛學常見辭匯】
    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毗盧舍那如來應眾生之機緣而現(xiàn)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舍那之身。
    【三藏法數(shù)】
    國土身者,謂山河大地,諸器世間,剎土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
    國土世間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世間之一。國土為眾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則必有所依之土,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見智度論四十七,三藏法數(shù)十三。
    【佛學常見辭匯】
    三世間之一。國土是眾生所依所住的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當然就有所依的國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
    【三藏法數(shù)】
    國土者,即眾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
    國土海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世界海而言。謂不可思議佛剎即十佛自體所居之依報也。五教章卷下所謂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會初所說,是也。
    國土清凈愿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極樂國土之清凈者。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div>
    國土嚴飾愿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二愿。愿國土之嚴飾者。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中略)嚴飾奇妙超諸人天。(中略)若不如是,不取正覺?!?/div>
    凈佛國土成就眾生
    【佛學大辭典】
    (雜語)凈佛國土者,維摩經佛國品所謂「若菩薩愿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佛國土即菩薩成佛時感得之國土,蓋欲令當來自身所住之國土清凈,必先清凈己心,己心清凈,則其國土得清凈也。故菩薩發(fā)大愿心,成就當來己凈土,而清凈心行,謂之凈佛國土。成就眾生者,又維摩經佛國品所謂「眾生之類是菩薩凈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凈土?!蛊兴_感佛土,必有所化之眾生,佛土之凈穢,隨于所化眾生之凈穢,所化之眾生清凈,則其土清凈,所化之眾生污穢,則其土亦污穢。故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今日教化眾生,眾生隨其教,而身成就清凈之善業(yè)故當來往生彼佛國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報,共得清凈。因之而教化眾生,謂之成就眾生。法華經信解品曰:「于菩薩法游戲神通,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眾香國土
    【佛學大辭典】
    (界名)維摩經香積佛品所說香積如來之凈土也。
    國土吉祥益
    【三藏法數(shù)】
    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者,國王軍眾,勢力強盛,無諸怨敵,疾疫消除,壽命脩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隆也。
    觀諸國土何國處中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將欲降生,先觀世界何國居中,以迦毗羅國居大千世界之中,故于此國現(xiàn)降生也。(梵語迦毗羅,華言黃色。)
    國土覺
    【三藏法數(shù)】
    謂常念國土安危,故名國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