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佛國記
【佛學大辭典】
(書名)宋釋法顯撰。法顯于晉義熙中自長安游天竺,經(jīng)三十馀國。還,與天竺禪師參互辨定,以成是書,凡一卷。
佛國記地理考證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清丁謙著。晉初統(tǒng)一,為時無幾,即成偏安。當時四裔交涉寥寥,紀載因之簡略。然幸賴此記,方得與南北諸史相接。是書考證之要,大略有八:一曰揆地望,二曰度情形,三曰審方向,四曰察遠近,五曰核時日,六曰考道途,七曰辨同異,八曰闕疑似。故全書考證精密,頗為善本。
佛經(jīng)入中國
【佛學大辭典】
(故事)疑耀二曰:「世但知佛書,自漢明帝時,始入中國。不知秦之先,中國已有其書。隋經(jīng)藉志曰:其書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滅。又劉向列仙傳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經(jīng)。又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口傳浮屠經(jīng)。此皆白馬未入中國之前也。況明帝時,傅毅對帝所言,皆是佛書。使先此未有佛書,毅何從而得之。是明帝前,雖有其書,尚未盛行。自白馬既來之后,其說乃盛耳?!顾纬愒吩唬骸阜鸾?jīng)之入中國,自竺法蘭摩騰二師,以后漢明帝時暨至白馬寺,首譯四十二章經(jīng)。歷晉及十六國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來,及華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譯。訖開元錄,凡大小乘經(jīng)律論圣賢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別錄新經(jīng)二百馀卷。元和之后,譯經(jīng)遂廢。太宗太平興國初,有梵僧法賢法天施護三人自西域來,雅善華音,太宗宿受佛記,遂建譯經(jīng)院于太平興國寺,訪得鳳翔釋清照,深識西竺文字,因盡取國庫新貯西來梵夾,首令三梵僧詮擇未經(jīng)翻者,各譯一卷,集兩街義學僧評議,論難鋒起。三梵僧以梵經(jīng)華言對席讀,眾僧無以屈,譯事遂興。后募童子五十人,令習梵學,獨得惟凈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絕異,盡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陳恕建議,以為費國家供億,愿罷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許。訖今所譯新經(jīng)論學,凡五百馀卷。自至道以后,多惟凈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譯眾上言,請如元正造錄,詔令潤文官參知政事趙安仁與翰林學士楊億同編修,凡為二十卷。乃降賜太宗所作釋門文字,令編其名題入錄。安仁等及釋眾再上表請御制釋門文章,許之。六年三月,賜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論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于東土圣賢集之首。譯經(jīng)院置潤文官。嘗以南北省官學士充,中使一人監(jiān)院事,譯經(jīng)常以梵僧,后令惟凈同譯經(jīng)。梵學筆受二人,譯綴文二人,評議二人,皆選名德有義學僧為之?!?/div>
劫比羅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劫比羅伐窣堵國之略名。
劫比他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Kapitha,在中印度,周回二千馀里,城西二十馀里有大伽藍。伽藍之大垣內(nèi)有三寶階之遺趾。釋尊自忉利天下時,帝釋所化作者。見西域記四。舊名曰僧祛尸San%ka%s%ya。
金地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原名Svarn!abhu%mi,西洋紀元前三世紀,阿育王于華子城,行第三結(jié)集后,派遣傳道師于各地時,郁多羅Uttara,須那迦Sonaka,二人傳佛教之地,有名之國也。大部補注四曰:「賢愚經(jīng)說,舍衛(wèi)國南有國,名為金地?!?/div>
金地國夫人殉死
【佛學大辭典】
(傳說)智度論十一曰:「舍利弗,才明見貴。目犍連,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中略)后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門,久而無徵。以問師(師名刪阇耶),自我求道,彌歷年歲,不知為道果無耶?我非其人耶?(中略)他日其師寢疾,舍利弗在頭邊立,大目連在足邊立。喘喘然其命將終,乃憫爾而笑。二人同心俱問笑意,師答之言:世俗無眼,為恩愛所侵,我見金地國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求同一處,而此二人行報各異,生處殊絕。是時二人筆受師意,欲以驗其虛實。后有金地商人,遠來摩伽陀國。二人以疏驗之,果如師語。乃憮然嘆曰:我等非其人耶?為是師隱我耶?」
金光明四天王護國
【佛學大辭典】
(雜語)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四天王護國品曰:「爾時四天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于未來世,若有國土城邑聚落山林曠野,隨所至處流布之時。若彼國王于此經(jīng)典,至心聽受稱嘆供養(yǎng),(中略)以是因緣,我護彼王及諸人眾,皆令安穩(wěn)遠離憂苦,增益壽命,威德具足」。
拘睒彌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西域記曰:「憍賞彌國,舊曰拘睒彌國,訛也。中印度境,周六千馀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里。土稱沃壤,地利豐植,氣序暑熱,風俗剛強,好學典藝,崇樹福善?!?br />【佛學大辭典】
(地名)在中印度,周六千馀里,土地沃壤,氣序熱,都城宮內(nèi)有大精舍,高六千馀尺,內(nèi)有刻檀佛像,是優(yōu)填王所作。諸國君王來欲移之,不能。遂圖而供養(yǎng),俱言得真。城東不遠,有故禍室,世親菩薩于此作唯識論。其東庵沒羅林中有故基,無著菩薩于此作顯揚論。自此東北七百馀里殑伽河邊有迦奢富羅城,護法菩薩于此降伏外道。見西域記五。
法界宮密嚴國
【佛學大辭典】
(雜名)大日法身之所都曰法界宮,又云密嚴國。雖常言在第四禪之摩醯首羅天((參見:法界宮)),而深秘之意,謂欲界之都率天亦為依此處云。
阿{央/車}荼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Avan!d!a)西印度之境。多小乘僧徒。見西域記十一。
阿閦佛國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支婁迦讖譯,二卷。與寶積經(jīng)之不動如來會同本異譯。
阿點婆翅羅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Atyambakela,西印度之境。臨信度河,鄰大海之濱。小乘僧徒多學正量部之法。見西域記十一。
阿難分身二國
【佛學大辭典】
(傳說)阿難將入滅,去摩竭陀國,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竭陀王聞之。慕其德,嚴兵追請之,吠舍釐王亦聞阿難來,治軍旅迎之。阿難恐其兵互欲殺害,由舟中上升虛空,化火焚身中分落兩岸。二國之王,各奉其舍利造塔。見西域記七。
阿難陀補羅國
【佛學大辭典】
(地名)A^nandapu%ra,西印度之境。小乘之僧徒頗多。見西域記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