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地滑  拼音:dì huá
一種小規(guī)模的地殼運動。形成的原因包括山崩、開發(fā)山坡時不慎挖掉巖層的受力部分而迫使巖塊多滑至另一著力點、或因河流轉彎處因急流的沖刷而造成巖石下滑等。常見的現(xiàn)象包括巖滑、巖流。
《國語辭典》:褶皺(褶皺)  拼音:zhé zhòu
1.皮膚的皺紋。如:「老人臉上滿布的褶皺,似乎訴說著一生的風霜?!?br />2.巖層受到作用力后,呈現(xiàn)彎曲的現(xiàn)象,此種構造稱之褶皺。
《國語辭典》:斷層(斷層)  拼音:duàn céng
地層由于變動而發(fā)生斷裂,且沿著斷裂面成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或兩方向兼具的移動現(xiàn)象,稱為「斷層」。
《國語辭典》:地盤下陷(地盤下陷)  拼音:dì pán xià xiàn
指地表向下陷落的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包括地殼運動、地震引起土壤液化、火山活動等自然因素,或超抽地下水、建物載重、地下采礦等人為因素。也稱為「地層下陷」。
《國語辭典》:片麻巖  拼音:piàn má yán
一種變質巖。因地殼運動或巖漿侵入,產(chǎn)生高溫高壓與熱液,受此影響而改變原有組成礦物組織所形成的巖石。其圓粒狀礦物和片狀礦物各自分凝成條帶,彼此交互穿插,構成所謂片麻狀組織,為此巖石的特徵。主要礦物成分是石英、云母、長石及角閃石。
《國語辭典》: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  拼音:dà lù piāo yí shuō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Wegener)所提出,他透過比對各大陸之間古氣候、古生物、巖層、地質構造以及大陸邊緣形狀,認為現(xiàn)今的大陸在二億五千萬年前是連在一起的古大陸,后來因大規(guī)模相對運動而分裂成數(shù)塊,成為現(xiàn)在的海陸分布狀況。
《漢語大詞典》:地質力學(地質力學)
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構造,以便解決地殼運動問題的一門地質學的邊緣學科。為我國地質學家 李四光 所倡導而建立。 徐遲 《地質之光》:“地質科學在許多方面都有了發(fā)展。其中噴薄欲出的是 李四光 創(chuàng)建的一門科學:地質力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