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語(yǔ)。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
《仁王經(jīng)》:“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shī):“永共 終南 在,應(yīng)隨劫火燒?!?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shī)》:“刧火洞燒時(shí),自有安身處?!?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
《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清
龔自珍 《懺心》詩(shī):“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詩(shī):“ 康 昭 二明樓,并遭劫火亡?!?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