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分13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鑒湖
昆山
百頃
蜀江
玉溪
橫渠
于越
龜蒙
汾陰
閩嶠
上計
夷人
五原
苕水
黃浦
《國語辭典》:鑒湖(鑑湖)  拼音:jiàn hú
鏡湖的別名。參見「鏡湖」條。
《國語辭典》:昆山(崑山)  拼音:kūn shān
山名:(1)位于江蘇省松江縣西北。(2)江蘇省昆山縣西北的馬鞍山,唐天寶中改名為「昆山」。(3)昆崙山的簡稱。參見「昆崙山」條。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劇種。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蘇昆山一帶民間所流行的清唱腔調(diào),故稱為「昆山腔」。明嘉靖年間,魏良輔以昆山腔為基礎(chǔ),綜合我國各地方腔調(diào),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鑼鼓等為樂器,旋律婉轉(zhuǎn)細(xì)致,擅長抒情,有「水磨調(diào)」之稱,為集南北曲大成的時曲,是明代到清中葉以前我國主要的戲曲腔調(diào)。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稱為「昆曲」;因以江南蘇州昆山一帶的語言演出,故也稱為「昆劇」。
《漢語大詞典》:百頃(百頃)
(1).一萬畝。極言土地之廣。漢書·王莽傳下:“於是遂營 長安 城南,提封百頃?!?北周 庾信 《奉和浚池初成清晨臨泛》:“千金高堰合,百頃浚源開?!?br />(2).地名。在今 甘肅省 境內(nèi),舊時為氐族 楊氏 世居之處。宋書·氐胡傳:“ 騰 ( 楊騰 )子 駒 ,勇健多計略,始徙 仇池 。 仇池 地方百頃,因以 百頃 為號?!?span id="w4qi7nd" class="book">《初學(xué)記》卷八引《三秦記》:“ 仇池山 號 百頃 ,上有 百頃池 ,壁立百仞,一人守道,萬夫莫向?!?/div>
《漢語大詞典》:蜀江
蜀郡 境內(nèi)的江河。 唐 劉禹錫 《竹枝詞》之一:“山桃紅花滿上頭, 蜀 江春水拍山流?!?宋 黃庭堅 《定風(fēng)波》詞:“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 鬼門關(guān) 外 蜀 江前?!?清 唐甄 潛書·利才:“天下之險,莫如 蜀 江,莫如滄海?!?/div>
《漢語大詞典》:玉溪
(1).溪流的美稱。 唐 賈島 《蓮峰歌》:“錦礫潺湲玉溪水,曉來微雨藤花紫?!?宋 朱熹 《讀李賓老玉澗詩偶成》詩:“獨抱瑤琴過玉溪,瑯然清夜月明時。” 清 金農(nóng) 《詠頻婆果》:“為語玉溪溪上女,不勞紅豆寄相思?!?br />(2). 唐 詩人 李商隱 別號“ 玉溪生 ”的省稱。 宋 陸游 《假中閑戶終日偶得絕句》:“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 玉溪 詩?!?清 唐孫華 《毘陵舟中聞吳給諫訃》詩:“年少科名昨夢虛, 錦溪 才筆 玉溪 如?!?br />(3).水名。 江西省 信江 流經(jīng) 玉山縣 境內(nèi)的一段。 宋 辛棄疾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詞:“偶然重傍 玉溪 東,不是白頭誰覺老?!?/div>
《國語辭典》:橫渠(橫渠)  拼音:héng qú
鄉(xiāng)鎮(zhèn)名。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境內(nèi)東北部。北宋張載居此,世稱「橫渠先生」。
《漢語大詞典》:于越(於越)
(1).古族名。分布在今 浙江省 境內(nèi)。大戴禮記·勸學(xué):“ 于越 戎貉 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者,教使之然也?!?span id="xbqe9cq" class="book">《漢書·貨殖傳》:“辟猶 戎 翟 之與 于越 不相入矣。” 顏師古 注:“ 孟康 曰:‘ 于越 ,南方 越 名也?!?,發(fā)語聲也。戎蠻之語則然。 于越 猶 句吳 耳。” 祝廉先 《文選六臣注訂譌》:“ 于越 為百越之一種,在今 浙江 。如 江西 為 揚(yáng)越 , 福建 為 閩越 , 廣東 為 南越 , 安南 為 駱越 之類?!?br />(2).指其所居之地。 唐 獨孤及 《題思禪寺上方》詩:“眇眇 于越 路,茫茫香草青。”一說即 吳 越 。《淮南子·原道訓(xùn)》:“ 匈奴 出穢裘, 于 越 生葛絺。” 高誘 注:“ 于 , 吳 也?!?br />(3).官名。 契丹 最尊之職, 遼太祖 即位前即因戰(zhàn)功顯赫拜于越,后以于越受禪稱帝。 遼 設(shè)大于越府,大于越無所職掌,其位則居南、北大王上,非有大功者不授。參閱遼史·太祖紀(jì)上、《百官志一》《國語解》。
春秋 時 越國 ,地在今 浙江省 一帶。亦以指 浙江 。《春秋·定公五年》:“ 於越 入 吳 ?!?杜預(yù) 注:“於,發(fā)聲也。”逸周書·王會:“ 於越 納, 姑妹 珍?!?唐 李嘉祐 《至七里灘作》詩:“遷客投 於越 ,臨江淚滿衣?!?元 張昱 《西山亭留題》詩:“ 於越 地形緣海盡, 句吳 山色過江來?!?/div>
《漢語大詞典》:龜蒙(龜蒙)
龜山 和 蒙山 的并稱。均在 山東省 境內(nèi)。二山連續(xù),長約八十余里,其西北一段名 龜山 ,東南名 蒙山 。《詩·魯頌·閟宮》:“奄有 龜 蒙 ?!?毛 傳:“ 龜 ,山也; 蒙 ,山也。” 北周 庾信 《周袞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建旟 濟(jì) 漯 ,擁節(jié) 龜 蒙 ?!?唐 劉得仁 《送雍陶侍御赴兗州裴尚書命》詩:“ 洙 泗 秋微動, 龜 蒙 月正圓?!?/div>
《漢語大詞典》:汾陰(汾陰)
地名。在今 山西省 萬榮縣 境內(nèi)。因在 汾水 之南而名。 漢武帝 時曾于此得寶鼎。 戰(zhàn)國 時屬 魏 , 漢 始建縣。 唐 開元 十年改名 寶鼎縣 , 宋 改 榮和縣 , 元 明 清 因之。竹書紀(jì)年卷下:“ 周威烈王 十七年 魏文侯 伐 秦 至 鄭 ,還筑 汾陰 、 郃陽 ?!?span id="7s7r77v" class="book">《史記·秦本紀(jì)》:“﹝ 惠文君 ﹞九年渡 河 ,取 汾陰 、 皮氏 。”
《漢語大詞典》:閩嶠(閩嶠)
福建 境內(nèi)的山地。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麗品:“ 龍友 ( 楊文驄 )父子殉難 閩 嶠?!?/div>
《國語辭典》:上計(上計)  拼音:shàng jì
1.最好的計策。《戰(zhàn)國策。西周策》:「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fù)戰(zhàn)。」《南史。卷四五。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br />2.漢制,每屆年終,郡國遣吏至京上計簿,將全年人口、錢、糧、賊、獄訟等事項,向朝廷報告,稱為「上計」?!独m(xù)漢書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奸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wù),秋冬集課,上計于所屬郡國?!?/div>
《國語辭典》:夷人  拼音:yí rén
舊時對外國人的稱呼?!段饔斡洝返谌鸹兀骸改前嗖恐衼y拜的是個夷人,是那里來的?拿上來!」
《漢語大詞典》:五原
(1).關(guān)塞名。即 漢 五原 郡之 榆柳塞 。在今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五原縣 。漢書·匈奴傳下:“ 呼韓邪單于 款 五原塞 ,愿朝三年正月。” 唐 賈至 《出塞曲》:“傳道 五原 烽火急,單于昨夜寇新 秦 ?!?br />(2).地名合稱。在今 陜西省 。 唐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詩:“五原空壁壘,八水散風(fēng)濤?!?仇兆鰲 注引長安志:“ 長安 、 萬年 二縣之外,有 畢原 、 白鹿原 、 少陵原 、 高陽原 、 細(xì)柳原 ,謂之五原?!?br />(3).地名合稱。在今 寧夏 境內(nèi)。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xué)士》詩:“促駕逾三水,長驅(qū)望五原?!?陳熙晉 注:“五原謂 龍游原 、 乞地千原 、 青嶺原 、 可嵐貞原 、 橫槽原也 ?!?br />(4).指 唐 韓愈 《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毀》五文。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原》:“自 唐 韓愈 作‘五原’,而后人因之?!?/div>
《漢語大詞典》:苕水
(1).水名。在今 陜西省 境內(nèi)。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 龍首之山 ,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 苕水 在焉。東南流注于 涇水 ,其中多美玉。”
(2).水名。在今 浙江省 境內(nèi)。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 浮玉之山 …… 苕水 出于其陰,北流注入 具區(qū) ,其中多鮆魚。” 唐 靈一 《于潛道中呈元八處士》詩:“ 苕水 灘行淺, 潛州 路漸深……不知 天目 下,何處是云林。” 宋 蘇軾 《表忠觀碑》:“ 天目之山 , 苕水 出焉。龍飛鳳舞,萃於 臨安 ?!眳⒁姟?苕溪 ”。
《國語辭典》:苕溪  拼音:tiáo xī
河川名。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分東苕和西苕,于吳興縣匯合注入太湖。秋時兩岸多苕花,其白如雪,故稱為「苕溪」。也稱為「苕水」。
《漢語大詞典》:黃浦
(1).水名。 上海市 境內(nèi) 黃浦江 的舊稱。源出 浙江省 嘉興市 境,受 三泖 諸水,東流經(jīng) 松江 、 金山 諸縣,至 上海市 東北,合 吳淞江 入海。相傳為 戰(zhàn)國 楚 春申君 黃歇 所開,故亦名 春申浦 ,又名 黃歇浦 。 明 稱 大黃浦 , 清 以來通稱 黃浦江 。《孽海花》第二回:“但見 黃浦 內(nèi)波平如鏡,帆檣林立?!?br />(2).在 浙江省 湖州市 境內(nèi),一名 黃蘗澗 。源出縣西南 黃蘗山 ,北流入縣南 碧波湖 。 南朝 宋 鮑照 有《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別》詩。 唐 顏真卿 《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寺前二十步,跨澗有 黃浦橋 ,橋南五十步,又有 黃浦亭 ,并 宋 鮑昭 送 盛侍郎 及 庾中郎 賦詩之所。其水自 杼山 西南五里 黃蘗山 出,故號 黃浦 ,俗亦名 黃蘗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