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50,分17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季夏
蒲桃
大夏
暑天
夏令
夏景
白芷
夏潦
冒暑
一夏
夏中
青奴
河朔飲
迎氣
弄風(fēng)
《國語辭典》:季夏  拼音:jì xià
夏季的第三個月,即農(nóng)歷六月。《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div>
《國語辭典》:蒲桃  拼音:pú táo
1.葡萄的果實。參見「葡萄」條。明。陳與郊《昭君出塞》:「你有一日蒲桃春釀賞,又只怕鴻雁秋來斷八行?!?br />2.植物名。桃金娘科赤楠屬,常綠喬木。單葉,對生,狹披針形,長十二至二十五公分。頂生聚傘花序。果實卵或球形,黃熟。果可食,味香甜,汁液可制飲料。多分布于熱帶、亞熱帶。也稱為「香果」。
《國語辭典》:葡萄  拼音:pú táo
植物名。葡萄科葡萄屬,落葉大藤本,卷須分叉。葉掌狀三至五深裂或中裂,具長柄,互生,心狀圓形。圓錐花序,花瓣呈帽狀合生,黃綠色。果實也稱為「葡萄」,球形或橢圓形,呈紫或淡綠色,酸甜多汁,是常見水果,可釀酒。也稱為「蒲桃」、「蒲萄」、「蒲陶」。
《國語辭典》:大夏  拼音:dà xià
1.夏禹時代的樂舞。即六樂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有功,皋陶作以頌之?!吨芏Y。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弧?br />2.朝代名:(1)夏朝。亦泛指中國?!段倪x。揚雄。羽獵賦》:「喟然并稱曰:『崇哉乎德!雖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茲?』」(2)(西元408~431)晉時十六國之一。匈奴赫連勃勃所建。據(jù)有今陜西北部,甘肅東北部,及蒙古鄂爾多斯等地。
3.國名。位今內(nèi)蒙及甘肅西北部。參見「西夏」條。
《國語辭典》:暑天  拼音:shǔ tiān
夏天、熱天。唐。羅鄴 題水簾洞詩:「每向暑天來往見,疑將仙子隔房櫳?!?/div>
《國語辭典》:夏令  拼音:xià lìng
1.從立夏到立秋的時令。即夏季、夏日。
2.夏季的氣候?!抖Y記。月令》:「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宋。陸游 初夏詩十首之一:「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div>
《漢語大詞典》:夏景
(1).夏日;夏晝。《梁書·劉之遴傳》:“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溫故可求,別酬所問也?!?唐 元稹 《表夏》詩之六:“佳人不在此,恨望階前立。忽厭夏景長,今春行已及?!?br />(2).夏天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雨后林園四韻〉見示》:“新晴夏景好,復(fù)此池邊地?!?唐 張喬 《送友人東歸》詩:“掛席春風(fēng)盡,開齋夏景深。”
(3).夏天的日光。 唐 皮日休 《銷夏灣》詩:“我來此游息,夏景方赫曦。一坐盤石上,肅肅寒生肌?!?/div>
《國語辭典》:白芷  拼音:bái zhǐ
植物名。傘形科當(dāng)歸屬,多年生草本。莖高二、三尺,密生茸毛,綠紫色。葉為二至三回的三出復(fù)葉,夏日頂生白色五瓣花,呈復(fù)傘形花序。果實細(xì)小,為長橢圓形。其根圓柱狀,徑三至五公分,供藥用。古以其葉為香料。也稱為「香白芷」、「澤芬」。
《漢語大詞典》:夏潦
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宋史·河渠志七:“夏潦漲溢, 荊南 、 復(fù)州 千餘里,皆被其害。”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夏潦時至,山水奔迸?!?/div>
《分類字錦》:冒暑
杜甫 冒暑初有適。
分類:
《漢語大詞典》:一夏
(1).一個夏季。 漢 王充 論衡·順鼓:“其遭若 堯 、 湯 之水旱,猶一冬一夏也?!?宋 戴復(fù)古 《織婦嘆》詩:“一春一夏為蠶忙,織婦布衣仍布裳?!?br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靜修之期,謂之一夏。佛經(jīng)中稱為安居。見翻譯名義集·眾善行法安居
《漢語大詞典》:夏中
(1).猶夏季。 晉 王羲之 《謝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fù)何似,耿耿?!?唐 戴叔倫 《送裴判官回湖南》詩:“莫怕南風(fēng)且盡歡, 湘 山多雨夏中寒?!?span id="fca0m4z" class="book">《宋書·庾炳之傳》:“ 劉雍 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進(jìn)甘蔗,若新發(fā)於州。”
(2).佛教語。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即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國語辭典》:青奴  拼音:qīng nú
古時消暑的器具。參見「竹夫人」條。宋。陳師道〈咸平讀書堂〉詩:「復(fù)作無事飲,醉臥擁青奴?!?/div>
《漢語大詞典》:河朔飲(河朔飲)
初學(xué)記卷三引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大駕都 許 ,使光祿大夫 劉松 北鎮(zhèn) 袁紹 軍,與 紹 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 河 朔有避暑飲?!焙笠蛞浴昂铀凤嫛敝赶娜毡苁钪嫽蚝?。 南朝 梁 何遜 《苦熱》詩:“實無 河 朔飲,空有 臨淄 汗?!?北周 庾信 《聘齊秋晚館中飲酒》詩:“欣茲 河 朔飲,對此 洛陽 才。” 清 曹寅 《惜紅衣·東渚荷花》詞:“故人要我, 河 朔飲,深杯未足。”亦省作“ 河朔 ”。 唐 王勃 《夏日宴張二林亭序》:“香杯濁醴,是 河 朔之平生;雄筆清詞,得 高陽 之意氣。” 清 孫枝蔚 《宴集李嗣遠(yuǎn)東園分韻得幢字侵字》:“高會追 河 朔,涼風(fēng)滿北窻。”
《漢語大詞典》:迎氣(迎氣)
上古于立春日祭 青帝 ,立夏日祭 赤帝 ,立秋日祭 白帝 ,立冬日祭 黑帝 ; 后漢 除祭四帝外,又于立秋前十八日祭 黃帝 。用以迎接四季,祈求豐年,謂之“迎氣”。后漢書·明帝紀(jì):“﹝ 永平 二年﹞始迎氣於五郊?!?span id="x1gyvik" class="book">《隋書·禮儀志二》:“ 后齊 五郊迎氣,為壇各於四郊,又為黃壇於未地?!?span id="nwiasvh" class="book">《舊唐書·王方慶傳》:“四時迎氣,四入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非無鬼:“自四郊迎氣,以至大儺逐疫,惡惡皆明鬼也?!眳⒁姟?迎春 ”、“ 迎夏 ”、“ 迎秋 ”、“ 迎冬 ”。
《分類字錦》:弄風(fēng)(弄風(fēng))
劉孝威 苦熱詩 弄風(fēng)思漢朔,戲雨憶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