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遠(yuǎn)嫌(遠(yuǎn)嫌)  拼音:yuàn xián
遠(yuǎn)離以避免嫌疑。唐。元稹《鶯鶯傳》:「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fù)遠(yuǎn)嫌乎?」
分類:避嫌嫌疑
《漢語大詞典》:小嫌
小仇隙;小嫌疑。三國志·蜀志·董和傳:“ 亮 ( 諸葛亮 )后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yuǎn)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新唐書·尉遲敬德傳:“﹝ 秦王 ﹞釋之,引見臥內(nèi),曰‘丈夫以氣相許,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終不以讒害良士?!?清 顧炎武 《與李中孚書》:“使必斤斤焉避其小嫌,全其小節(jié),他日事變之來,不能盡如吾料?!?/div>
分類:仇隙嫌疑
《漢語大詞典》:別嫌
(1).辨別淆雜的事物。《禮記·禮運》:“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孫希旦 集解:“嫌者,事之淆雜,禮以別之,而嫌者辨矣?!?宋 蘇軾 《司馬溫公行狀》:“時有司新定后宮封贈法,皇后與妃皆贈三代。公言別嫌明微,妃不當(dāng)與后同?!?br />(2).避嫌疑。 元施惠《幽閨記·曠野奇逢》:“你只曉得有惻隱之心,那曉得有別嫌之禮。我是個孤男,你是寡女,廝趕著教人猜疑。”
《國語辭典》:檢方(檢方)  拼音:jiǎn fāng
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及蒐集證據(jù),決定應(yīng)否提起公訴的偵察機(jī)關(guān)。我國刑事偵查因承襲大陸法系,故檢方泛指以檢察官為主,司法警察官及司法警察為輔的偵察機(jī)關(guān)。如:「偵查工作完成后,檢方?jīng)Q定提起公訴,全案已進(jìn)入司法程序?!?/div>
《國語辭典》:嫌忌  拼音:xián jì
懷疑、猜忌?!逗鬂h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fù)搆成其罪?!埂稌x書。卷七四。列傳。桓彝》:「于時王敦擅權(quán),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職。」
《漢語大詞典》:疑經(jīng)(疑經(jīng))
(1).有偽托嫌疑的佛教經(jīng)典。隋書·經(jīng)籍志四:“ 大業(yè) 時,又令沙門 智果 ,於 東都 內(nèi)道場,撰諸經(jīng)目,分別條貫,以佛所説經(jīng)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jīng)。其餘似后人假托為之者,別為一部,謂之疑經(jīng)?!?br />(2).懷疑經(jīng)旨的傳統(tǒng)解說。 宋 王應(yīng)麟 困學(xué)紀(jì)聞卷八:“自 慶歷 后,諸儒發(fā)明經(jīng)旨,非前人所及,不難於疑經(jīng),況傳注乎?”
《漢語大詞典》:決嫌(決嫌)
判斷疑惑難明之事。嫌,嫌疑。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躊躇岐路之衢,愁勞羣疑之藪,煎神瀝思,考校叛例,嘗有窮年竟不豁了,治之勤苦,決嫌無地?!?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三國志·魏志·鍾繇傳》“諡曰 成侯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有司議諡,以為 繇 昔為廷尉,辨理刑獄,決嫌明疑,民無怨者,由 于 張 之在 漢 也?!?/div>
《漢語大詞典》:抱釁(抱釁)
亦作“ 抱舋 ”。 處于嫌疑危難之中;負(fù)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唐 元稹 《海侄等書》:“及今思之,上不能及烏鳥之報復(fù),下未能減親戚之飢寒,抱舋終身,偷活今日。”
《國語辭典》:涉嫌  拼音:shè xián
有涉及的嫌疑。如:「他因涉嫌走私毒品而受到起訴。」「關(guān)于這樁泄密案,研發(fā)經(jīng)理的涉嫌重大?!?/div>
分類:牽連嫌疑
《國語辭典》:疑犯  拼音:yí fàn
有犯罪嫌疑的人。如:「他被警方列為這宗搶案的疑犯?!?/div>
《漢語大詞典》:時嫌(時嫌)
一時的嫌疑。北齊書·幼主紀(jì)論:“ 河南 、 河間 、 樂陵 等諸王,或以時嫌,或以猜忌,皆無罪而殞?!?span id="zdj4bph" class="book">《南史·梁紀(jì)上·武帝上》:“ 齊明 性猜忌,帝避時嫌,解遣部曲?!?/div>
分類:一時嫌疑
《國語辭典》:重嫌  拼音:zhòng xián
重大的嫌疑。如:「檢方將這樁刑案涉有重嫌的人收押禁見。」
分類:重大嫌疑
《漢語大詞典》:冒親(冒親)
謂不顧偏愛親戚的嫌疑。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冒親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 呂向 注:“陛下冒親戚嫌疑,求一小才之用,不如防備疑慮,以明公正之道?!?/div>
《漢語大詞典》:整冠納履(整冠納履)
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焙笠浴罢诩{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謂無過!而整冠納履,當(dāng)避嫌疑者也?!?/div>
《國語辭典》:正冠李下  拼音:zhèng guān lǐ xià
在李樹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語本《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無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后比喻引起他人疑猜。《梁書。卷三三。王僧孺?zhèn)鳌罚骸赶鹿俨荒鼙苣缟接?,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