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臧釁(臧釁)
貪贓的嫌疑。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謝夷吾:“太守 第五倫 擢為督郵。時 烏程 長有臧釁, 倫 使收案其罪。”
分類:貪贓嫌疑
《國語辭典》:無絲有線(無絲有線)  拼音:wú sī yǒu xiàn
絲是私、線是嫌的雙關(guān)語,即無私有嫌。指沒有私情,也有嫌疑。《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太守相公深知信之被誣,命郭某前來勸諭。信之若藏身不出,便是無絲有線了?!埂缎咽篮阊?。卷三六。蔡瑞虹忍辱報仇》:「更有一件,你我是個孤男寡女,往來行走,必惹外人談議,總?cè)槐舜饲灏?,誰人肯信?可不是無絲有線?」
《漢語大詞典》:無私有意(無私有意)
自己雖無私心,別人則將認(rèn)為有意。意為要避嫌疑。《水滸傳》第四八回:“ 李應(yīng) 道:‘他是 梁山泊 造反的人,我如何與他廝見!無私有意,你可回他話道,只説我臥病在牀,動止不得,難以相見。’”
《漢語大詞典》:閑罪(閒罪)
嫌疑的罪犯。國語·齊語:“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閒罪。” 韋昭 注:“閒罪,刑罰之疑者。”國語·晉語七:“畢故刑,赦囚繫,宥閒罪,薦積德?!?/div>
分類:嫌疑罪犯
《國語辭典》:嫌犯  拼音:xián fàn
有犯罪嫌疑而無確證者。如:「這次搶案的嫌犯總共有五人。」
《國語辭典》:嫌疑犯  拼音:xián yí fàn
法律上指有犯罪嫌疑而未經(jīng)證實的人。
《國語辭典》:刑事訴訟(刑事訴訟)  拼音:xíng shì sù sòng
關(guān)于刑事案件的訴訟,為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以及應(yīng)如何處罰所進(jìn)行的一切行為。
《國語辭典》:兩無猜疑(兩無猜疑)  拼音:liǎng wú cāi yí
彼此心中坦蕩,毫無猜忌與嫌疑。《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蒙上憲委派到此,幫辦交涉事件,不過以實心行事??偼麅蔁o猜疑,推成相信,彼此自可融洽?!?/div>
《國語辭典》:不在場證明(不在場證明)  拼音:bù zài cháng zhèng míng
發(fā)生刑案時,關(guān)系人為了洗脫嫌疑,所提出的不在現(xiàn)場的證明。
《國語辭典》:限制住居  拼音:xiàn zhì zhù jū
依法律規(guī)定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或義務(wù)人之行動自由的一種方法。法院命令其只能住居于現(xiàn)住所或指定之相當(dāng)居所。凡未經(jīng)法院同意,其等不得隨意變更戶籍或遷離原住所,以免開庭、執(zhí)行刑罰或行政執(zhí)行時傳喚不到。
《國語辭典》:罪嫌  拼音:zuì xián
有犯罪嫌疑的人。如:「他因被指認(rèn)為本案的罪嫌而遭逮捕。」
《國語辭典》:搶嫌(搶嫌)  拼音:qiǎng xián
有搶劫嫌疑的人。如:「警方根據(jù)線索查到幾名搶嫌,正進(jìn)一步偵訊中。」
分類:搶劫嫌疑
《漢語大詞典》:變嫌(變嫌)
辨別嫌疑。變,通“ 辨 ”。司馬法·定爵:“方慮極物,變嫌推疑,養(yǎng)力索巧,因心之動?!?/div>
分類:辨別嫌疑
《漢語大詞典》:別頭場(別頭場)
唐 宋 科舉制度,為避免應(yīng)試者與考官有親故等關(guān)系的嫌疑而另設(shè)的考場。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回避:“舊制秋貢春試,皆置別頭場,以待舉人之避親者?!眳⒁姟?別頭試 ”。
《漢語大詞典》:別頭試(別頭試)
唐 宋 科舉制度中,因應(yīng)試者與考官有親故關(guān)系或其他原因,為避嫌疑而另設(shè)的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 元和 ﹞十三年,權(quán)知禮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fù)考功別頭試?!?span id="ilnfcur"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士有親戚仕本州,或為發(fā)解官,及侍親遠(yuǎn)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轉(zhuǎn)運(yùn)司類試,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諸路始有別頭試?!?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回避:“ 趙氏翼 陔餘叢考《通考》: 唐 開元 二十四年,設(shè)別頭試,為后世科場回避親族之始?!币嗍》Q“ 別頭 ”、“ 別試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別頭及第:“別頭及第,始于 上元 二年 錢令緒 、 鄭人政 、 崔志恂 等四人。” 宋 高承 事物紀(jì)原·學(xué)校貢舉·別試:“ 開元 二十四年,以禮部侍郎主選其親故移考功謂之別頭…… 宋 朝謂之別試?!眳㈤?span id="0pxzb6o" class="book">《文獻(xiàn)通考·選舉四》。
《漢語大詞典》:避李嫌瓜
三國 魏 曹植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后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清 楊潮觀 《信陵君義葬金釵》:“他正氣邪難犯,咱貞魂死不差。還只為守宮闈,避李嫌瓜?!币嘧鳌?避瓜防李 ”。 清 李漁 《慎鸞交·贈妓》:“我和他呵,避瓜防李,終朝相對如賓?!?/div>
分類:嫌疑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