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067,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167 168 169 170 171 173 174 175 176 下一頁
其它辭典
釋法遠( 法遠 別稱 柴石野人、柴石老人 號 遠錄公 )僧希白(字 寶月 號 慧照大師 )僧海月( 惠辯、慧辯 傅 字 訥翁 號 海月 )劉夔(字 道元 號 北山居士 )劉贄(字 叔獻 號 沖厚居士 )張子奭張子定杜醇(號 石臺 字 仲醇 世稱 石臺先生 )楊儀(字 子莊 )王克臣(字 子難 )蔡挺(字 子政、子正 敏肅 )陳安石(字 子堅 )饒子尚黃非熊(號 南溪處士 )崇大年(字 靜之 號 吳門十老 康靖先生 )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七禪師名法遠。鄭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見三交嵩禪師。求出世法。嵩曰。汝當剃落。墮三寶數。乃可受法。遠曰。法有僧俗乎。嵩曰。與其為俗。曷若為僧。僧則能續(xù)佛壽命故也。于是斷發(fā)。受具足戒。謁汾州昭公。又謁汝海省公。皆受記莂。天禧中。游襄漢隋郢。至大陽。機語與明安延公相契。延嘆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無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遠曰。當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許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為證。偈曰。楊廣山前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其尾云。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遠拜受辭去。依滁州瑯琊覺禪師。應舒州太平興國寺請。說法為省公之嗣。次住姑蘇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會圣巖。因閱班固九流。遂擬之作九帶。敘佛祖教義。博采先德機語。參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帶。其二曰。佛法藏帶。其三曰。理貫帶。其四曰。事貫帶。其五曰理事縱橫帶。其六曰屈曲帶。其七曰妙挾兼帶。其八曰金針雙鎖帶。其九曰。平懷常實帶。學者既已傳誦。遠曰。若據圓極法門。本具十數。今此九帶。已為諸人說了。更有一帶。還見得么。若也見得親切分明。卻請出來。說看。說得分明。許汝通前九帶圓明道眼。若見不親切。說不相應。唯依吾語。而為己解。則名謗法。大眾到此如何。眾無語。遠叱去之。舉僧問夾山。如何是夾山境。答曰猿抱子歸青嶂后。鳥銜花落碧巖前。法眼曰。我二十年來。將作境語會。遠曰不作境會。作么生會。僧曰。師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或遠云。直饒不作境語會。亦未會在。何謂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也)。遠玉骨插額。目光外射。狀如王孫。凜然可畏。初歐陽文忠公。聞遠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之。與客棋。遠坐其旁。文忠收局。請遠因棋說法。乃鳴鼓升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硬節(jié)與虎口齊彰。局破后徒勞逴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黏。心粗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什么處。良久曰。從前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嘉嘆久之。遠偈語妙密。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贊曰。黃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動。無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贊。曰。黑狗爛銀蹄。白象昆崙騎。于斯二無礙。木馬火中嘶。遠雅自稱柴石野人。歿時已七十馀。少時與達觀穎公。薛大頭七八輩游蜀。幾遭橫逆。遠以智脫之。眾以其曉吏事。號遠錄公。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禪師。名法遠。鄭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十九出家。先謁汾州。得一盼相印。復參葉縣省公。與天衣懷。同往葉縣住持??莸瓏烂堋VT方畏之。師至值雪寒??h喝罵驅逐。至以將水潑。眾僧衣履皆濕。怒而散去。唯師與懷。自若整衣。敷具復坐如故??h到。呵曰。汝更不去。待我打耶。師近前不審。云。某數千里而來參。叩和尚為明大事。豈以杓水潑之便去。縣笑。因而遂留。相依數年。萬方挫折。師始終一如。所謂真金烈火。愈鍛而愈明。縣始以衣法付之。開堂日拈香曰。汝海??菽旧仙?。別迎春色。蓋指葉縣也。師與王質。待制論道。畫一圓相。問曰。一不得匹馬單鎗。二不得衣錦還鄉(xiāng)。鵲不得喜。鴉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師曰??逼屏艘?。師暮年休會圣巖。敘佛祖奧義。作九帶。啟迪學者。與因棋說法一事。莫不家喻戶曉。師玉骨插額。目光外射。狀如王孫。凜然可畏。雅自稱柴石老人。歿時已七十馀。范文正公。銘其塔曰。嗚呼遠公。釋子之雄。禪林甘澤。法海真龍。壽齡有限?;勖鼰o窮。寒巖瘞骨。千載清風。師平生貴尚真實。參證痛抑浮辯。嘗謂道吾真公曰。學未至道。衒耀見聞。馳騁機解。以口舌辯。利相勝者。猶如廁屋涂污丹雘。秪增其臭耳。得法弟子道臻者。繼大覺璉。住凈因。法道大弘于京師。當英神啟三朝。數入宮說法。恩遇隆渥。為人渠渠靜退。似不能言者。奉身至約。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脛。不多為叢褶。曰徒費耳。無所嗜好。嘗雪方丈之西壁。命文與可掃墨竹。謂人曰。吾使游人見之。心目清涼。此君蓋替我說法也。元祐八年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僧。長沙人,字寶月,號慧照大師。善書,有東晉人風度。填本刻石,不失其真。仁宗慶歷中以《淳化閣帖》??逃谔吨S。亦工白描荷花。有《古法帖》。
全宋文·卷九三九希白,字寶月,長沙(今湖南長沙)人。作書有江左風味,豪放自得,慶歷中嘗以《淳化閣帖》模刻于潭之郡齋。有古法帖十卷。見《皇宋書錄》卷下,晁說之《題僧希白摹法帖》(《嵩山文集》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73
【介紹】:
名或作惠辯。宋僧。秀州華亭人,俗姓傅,一作富,字訥翁,號海月。年十九受戒。講法于天竺,四方宗之,遂領寺事。遷杭州僧正。蘇軾甚高其行。講授二十五年,學者嘗及千人。晚年倦煩而歸隱草堂。卒后四日蘇軾至,見其趺坐如生,以詩哭之。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師名慧辨。字訥翁。華亭富氏子。受業(yè)普照。從天竺韶及浮石矩傳天臺教觀。韶將老。命師代講。夢章安以金篦擊其口曰。汝勤于誨人。當得辨智。久之。率繼其席。嘉祐中。翰林沈公遘帥郡。以嚴為理。察師道行。獨異之。俾涖僧職。遷都僧正。東坡時為通守。嘗與師為方外之游。講授二十五年。往來常千人。無何。歸隱草堂。但六事隨身而已。熙寧六年冬。旦起盥濯別眾而化。遺戒須待東坡至方可合棺。四日坡始抵山中。見其趺坐如生。頂尚溫煖。作三絕哭之。師沒二十一年。東坡追序其事云。余去杭。夢至西湖上。有大殿。榜曰彌勒下生。故人海月辨師之流皆行道其間。乃作贊辭。潁濱銘其塔。
贊曰。
滄海孤月 生于云間 飛輪竺嶺 萬象光寒
知之者誰 眉山老仙 有如不信 銘贊皎然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慧辯。字訥翁。號海月。華亭傅氏子。生而穎異。父母令入普炤出家。初游學天竺。扣明智之室。盡心于教觀。智將老。命代述八年。遂繼其席。適翰林沈時卿。以威猛治杭。見者。無不惶慄失據。師與相對。從容如平生。沈異之。任以都僧正。時東坡倅杭。為序以送之。師容止端靖。不蓄長物。盜夜入其棲。脫衣與之。使從支徑去。講授二十五年。學者嘗及千人。晚年倦煩。以六事隨身。歸隱草堂。將順寂。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東坡至。見其端坐如生。頂尚溫。乃作三偈。以哭之曰。欲尋遺跡強沾裳。本自無生可得忘。今夜生公講堂月。滿庭依舊冷如霜。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欲訪浮云起滅因。無緣卻見夢中身。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須更問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道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知陜州、廣州,皆有廉名。河北大水,民多流入京東,夔以給事中、樞密直學士知鄆州,發(fā)廩賑饑,賴以全活者甚眾。累官工部侍郎,知福州、建州,以戶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遷吏部。卒年八十三。有《晉書指掌》、《武夷山記》。
全宋詩劉夔,字道元,自號北山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補廣德軍判官。累遷屯田員外郎、權侍御史(《武夷山志》卷一七)。歷江西、兩浙、淮南轉運使,知陜州、廣州。仁宗慶歷五年(一○四五),以右諫議大夫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七)?;实v元年(一○四九)知鄆州(同上書卷一六六)。四年,知建州。五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同上書卷一七二)。英宗即位,改吏部侍郎。卒,年八十三。有《文選筆粹》、《劉夔應制》等,不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八、《武夷山志》卷一七有傳。
全宋文·卷三六○劉夔字道元,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歷三司戶部判官,判度支勾院,江西、兩浙、淮南轉運使,知陜州、知廣州。所至有廉名。以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知潭州,還,權判吏部流內銓、知審刑院。進給事中、樞密直學士,遷工部侍郎,知鄆州、福州、建州,以戶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遷吏部。卒,年八十三。《宋史》卷二九八有傳,又見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劉贄(一○一四~一○八一),字叔獻,號沖厚居士,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神宗元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龍云集》卷三二《沖厚居士劉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子定,仁宗慶歷中以太常博士通判永興軍(《金石萃編》卷一三三)。
全宋文·卷四一五張子定,慶歷初以太常博士通判永興軍府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越州會稽人,居明州慈溪,號石臺。以孝友稱于鄉(xiāng)里,為學不求人知。經明行高,學者以為???。仁宗慶歷中,鄞縣、慈溪建學,先后為王安石請以為師,二邑文風自此而盛。
全宋詩杜醇,字仲醇,學者稱石臺先生,慈溪(今浙江寧波西北)人(清雍正《慈溪縣志》卷八)。仁宗慶歷八年(一○四八),鄞令王安石聘為縣學師席(清光緒《鄞縣志》卷九),慈溪令林肇亦請入縣學(《慈溪縣志》卷四)。卒,王安石有《傷杜醇》詩悼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楊儀,字子莊,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曾任將仕郎守秘書丞,遷祠部員外郎(《華陽集》卷三九《將仕郎守秘書丞楊儀可祠部員外郎制》)、三司戶部判官(《宋史》卷二九五《楊察傳》)。慶歷八年(一○四八)奪三官,責邵州別駕(《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五)。嘉祐四年(一○五九)知建昌軍(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89
【介紹】:
宋洛陽人,字子難。王承衍孫。仁宗景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中遷鹽鐵副使,坐薦鄭俠并贈金而奪官。后知鄆州,河決曹村,力排眾議,筑堤城下。堤成大水至,不沒者才尺余,幸得免災。官終龍圖閣直學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79
【介紹】:
宋應天宋城人,字子政,一作子正。蔡抗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涇州、鄜州通判。知博州,申飭屬縣嚴保伍,均博平、聊城二縣稅。為開封府推官,部修六漯河,復決,貶秩停官。數年后起知南安軍、江西提刑。改陜西轉運副使、知慶州。夏人犯邊,堅守退敵。神宗即位,徙知渭州,治軍有方,開地募耕,屢敗夏兵。熙寧五年,拜樞密副使。神宗善其訓兵之法,頒諸郡以為法。卒謚敏肅。有文集。
全宋詩蔡挺(一○一四~一○七九),字子政,一作子正(《東都事略》卷八二),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未冠登進士第,調虔州推官,陵州團練推官。通判涇州、鄜州,知博州。改開封府推官、提點府界公事,因六漯河決停官。皇祐中,起知南安軍,提點江西刑獄。英宗即位,除陜西轉運副使,知慶州,兼環(huán)慶路馬步軍都總管經略安撫使事。神宗即位,知渭州。熙寧五年(一○七二),拜樞密副使。七年,出判南京留司御史臺,元豐二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樂全集》卷四○《蔡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蔡挺(一○一四——一○七九),字子政,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抗弟。景祐元年進士。慶歷中,范仲淹宣撫陜西、河東,奏挺通判涇州,徙鄜州?;实v三年知博州。嘉祐中,歷提點江西刑獄,提舉虔州鹽,改陜西轉運副使。治平二年,加直龍圖閣、知慶州。神宗立,加天章閣待制、知渭州。治軍有方,邊防安固。進龍圖閣直學士。熙寧五年,拜樞密副使。帝問以訓兵之法,行之諸郡。以疾,罷為資政殿學士,判南京留司御史臺。元豐二年卒,年六十六,謚敏肅。有文集二十卷。見張方平《蔡公墓志銘》(《樂全集》卷四○),《宋史》卷三二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94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徙河陽,字子堅。陳貫子。以蔭鎖廳及第。仁宗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歷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邠州、河中府,皆有政績。加集賢殿修撰,進天章閣待制。神宗時累遷吏部侍郎。請罷選人改官再問,以絕其弊。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全宋文·卷一○四三陳安石(一○一四——一○九四),字子堅,相州安陽(今河北安陽)人。貫子,以蔭鎖廳及第,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歷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州、邠州、河中府。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運使。進天章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出知永興軍、鄧、襄、陳、鄭州、河陽,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紹圣元年卒,年八十一。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饒子尚,南城(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初有詩名。事見《江西詩徵》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黃非熊,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自號南溪處士。仁宗慶歷間讀書三島村,得方廣巖之勝,作十詠傳于世。事見明萬歷《福州府志》卷五。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靜之。仁宗慶歷中進士。歷知青田縣,民貧無以納和買,悉令候冬熟納足。徙知浦城縣,以疾乞歸故里。與程師孟等吟詠宴游,號吳門十老。卒年八十二。私謚康靖先生。
全宋詩崇大年(一○一五~一○九六)(此據《吳都文粹》卷一米芾《十老序》推算),字靜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歷知青田、浦城縣。神宗熙寧間以太常博士分司南京(《續(xù)會稽掇英集》卷四)。歸吳,日與程師孟等觴詠燕游,號吳門十老。后十三年致仕。又十四年卒,年八十二。私謚康靖先生?!?a target='_blank'>吳郡志》卷二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