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068,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180 181 182 183 184 186 187 188 18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趙子幾黃裳(字 冕仲、勉仲 號 紫玄翁、演山 忠文 )宋子安晁端稟(字 大受 號 寂默居士 )釋文政( 令狐 號 慈應(yīng)大師 )陳睦(字 和叔、子雍 )黃庭堅(世稱 黃山谷、黃九、金華仙伯、在家僧 號 山谷、涪皤、涪翁、山谷道人 行第 九 文節(jié) 字 魯直 )傅肱(字 子翼、自翼 )孫子實梁子美(字 才甫 )潘祖仁(字 亨父 號 竹隱老人 )王震(字 子發(fā) )蔣夔(字 子莊 )釋慧觀(號 文辯大師 )任伯雨(字 德翁 忠敏 號 得得居士 )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趙子幾,熙寧三年由大理寺丞同管勾開封府界常平等事,復(fù)為太子中舍、權(quán)發(fā)遣同提點諸縣鎮(zhèn)公事,六年為河北路察訪副使,七年改河?xùn)|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元豐元年提點三司帳司勾院磨勘司,四年因疾由知淄州提舉崇福宮。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五、二一八、二四二、二五八、二八七、三五五,《宋會要輯稿》兵二之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4—1130
【介紹】:
宋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字冕仲,一作勉仲。神宗元豐五年進(jìn)士第一?;兆谡退哪?,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福州,累遷端明殿學(xué)士、禮部尚書。嘗上書謂三舍法宜近不宜遠(yuǎn),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貧,不如遵祖宗科舉之制,人以為確論。喜道家玄秘之書,自號紫玄翁。卒謚忠文。有《演山集》。
全宋詩黃裳(一○四三~一一二九),字冕仲,號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jìn)士。歷越州簽判。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為校書郎,六年轉(zhuǎn)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五、四五八),后知潁昌府。紹圣二年(一○九五)為太常少卿,權(quán)尚書禮部侍郎(《宋會要輯稿》禮三之二五、二○之九)。徽宗崇寧初知青州。五年(一一○六),由知鄆州落職提舉杭州洞霄宮(同上書職官六八之一二)。政和四年(一一一四),知福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致仕,次年卒,年八十七。謚忠文。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事見《演山先生文集》附錄《黃公神道碑》。黃裳詩,以安樂堂、明善堂遞藏清抄本《演山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北京圖書館)。參校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四五黃裳(一○四四——一一三○),字冕仲,號演山,又號紫玄翁,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人。熙寧末,權(quán)澶州州學(xué)教授。元豐五年舉進(jìn)士第一,六年為太常博士。元祐元年為大宗正丞,六年為集賢校理。紹圣四年試兵部侍郎,元符二年兼吏部侍郎。崇寧中歷知青、潁、鄆州。政和三年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福州,再任。累遷端明殿學(xué)士、禮部尚書。建炎四年卒,年八十七。著有《演山集》。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四、三二五、四五八、四八九、五一四等,《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卷四及《宋史翼》卷二六《黃裳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八二七宋子安,蓋熙寧、元豐間人(《郡齋讀書志》以其《東溪試茶錄》置于蔡襄《茶錄》之后,呂惠卿《建安茶記》之前,又其書中稱蔡襄為「近蔡公」,則當(dāng)為神宗時人)。集拾丁謂、蔡襄《茶錄》之遺,成《東溪試茶錄》一卷(存)。見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5—1090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大受,號寂默居士。晁宗愨孫。第進(jìn)士。歷知堯山縣,不樂仕進(jìn)。晚年尤自放于酒。為文敏捷。有雜文數(shù)千言。
全宋詩晁端稟(一○四五~一○九○),字大受,號寂默居士,清豐(今屬河南)人。仲衍子。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jìn)士(清同治《清豐縣志》卷五)。調(diào)博野主簿,保德軍、洺州推官,知堯山縣。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事見《雞肋集》卷六三《寂默居士晁君墓表》。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文政(一○四五~一一一三),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俗姓令狐。逾冠度為僧,持戒律以謹(jǐn)密稱。為須城大谷山昭善崇報禪院住持,凡二十七年。賜紫,號慈應(yīng)大師?;兆谡腿曜洌炅拧S小赌显缹黉洝芬痪?,已佚。事見《學(xué)易集》卷六《慈應(yīng)大師政公之碑》。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睦(?~一○八五),字和叔,一字子雍(《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一引《蘇州府志》),莆田(今屬福建)人。侗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jìn)士。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八年,遷監(jiān)察御史,出為兩浙提點刑獄(同上書卷二七○)。元豐元年(一○七八)直昭文館(同上書卷二八八)。七年,為鴻臚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同上書卷三四六)。八年,移知潭州,卒(同上書卷三六一)。事見《莆陽文獻(xiàn)傳》卷一三。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陳睦(?——一○八五)字子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嘉祐六年進(jìn)士第二。治平中為秘書丞。三年詔舉館閣才學(xué)之士,睦與劉攽、李常、李清臣輩首被選擢,除秘閣校理。熙寧中提舉兩浙常平,以丞相曾公亮薦遷提點刑獄。八年,兼監(jiān)察御史,后判登聞鼓院。元豐初假起居舍人、直昭文館,奉使高麗。還,權(quán)判刑部,進(jìn)史館修撰,遷鴻臚少卿。七年改寶文閣待制、知廣州。八年,直龍圖閣、知潭州,卒,贈少保。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一引《蘇州府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二六二、二八八、三二四、三四六、三六一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5—1105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進(jìn)士。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才能為文彥博所重。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累進(jìn)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等安置?;兆诩次?,起知太平州,復(fù)謫宜州。工詩詞文章,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bǔ)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論詩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強(qiáng)調(diào)“無一字無來處”,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擅長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全宋詩黃庭堅詩,以《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山谷詩注》為底本。校以宋紹定刊《山谷詩注》(簡稱宋本;殘存三卷,藏北京圖書館),元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元本;殘存內(nèi)集十六卷,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黃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詩注》(簡稱影元本),明嘉靖間蔣芝刊《黃詩內(nèi)篇》十四卷(簡稱蔣刻本)、明版《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明大全本;此書與蔣刻本并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山谷集》(簡稱山谷集)、清光緒間陳三立覆宋刻本(簡稱陳刻本)。并參校乾隆間翁方綱校樹經(jīng)堂本(簡稱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語稱翁校)?!秲?nèi)集》《外集》的編年說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別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據(jù)《四庫全書·山谷集》所附黃??《山谷年譜》拾補(bǔ),分別系于詩題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語、手跡、石刻及版本文字異同的注釋文字,酌予保留?!?a target='_blank'>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騷體詩及偈、贊、頌(其中多為六言或七言詩)等,參校明弘治葉天爵刻、嘉靖喬遷重修本(簡稱明本),編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從他書中輯得的集外詩和斷句,編為第四十九卷。
詞學(xué)圖錄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江西詩派宗主。宋宋四大書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黃庭堅(1045—1105)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jìn)士,哲宗時為校書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貶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別駕,處世泊然不以迂謫為意。其詩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調(diào)獨特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師。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書家。有《山谷集》《豫章黃先生詞》等。元祐年間(1086—1094),多次游覽黃鶴樓及南樓,曾作《鄂州南樓書事》四首等。其中“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為黃鵠山南樓自宋以來見稱于世的名句。黃鶴樓古碑廊現(xiàn)存諸可權(quán)集黃庭堅墨跡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聯(lián)語碑”。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舉進(jìn)士第,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調(diào)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等。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黨謂其修《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還,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庭堅工詩,主學(xué)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善草書、行書,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外集》、《別集》、《遺文》、《山谷老人刀筆》、《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跡見黃?《山谷年譜》、《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越州會稽人,字子翼,一作自翼,自署怪山。著《蟹譜》,引《唐韻》十七條,足備考證。
全宋文·卷一八三七傅肱,仁宗、神宗時人,居浙。著有《蟹譜》二卷。見光緒《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卷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孫子實,名不詳,神宗時人,與秦觀同時(《淮海集》卷六《覿覯二弟作小室請書魯直名曰寄寂作此寄之用孫子實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才甫。梁彥昌子。哲宗紹圣中提舉湖南常平。時新復(fù)免役法,子美先諸路成役書,擢提點刑獄?;兆跁r累遷直龍閣閣、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傾漕計以奉上,至捐緡錢市契丹北珠以進(jìn),遂致位通顯。后以疾罷為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善屬文,尤工詩。有《耆英集》。
全宋詩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今屬山東)人。適孫。由蔭入官,哲宗紹圣初提舉梓州路常平。三年(一○九六),由湖南提舉常平除廣西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兆诩次唬瑸楹颖倍嫁D(zhuǎn)運(yùn)使,召為樞密直學(xué)士,拜戶部尚書,兼知開封府。大觀元年(一一○七),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加中書侍郎。二年,出知鄆州(《宋史·徽宗紀(jì)二》),移大名府。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坐事責(zé)居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書禮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五、《東都事略》卷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梁適之孫。以蔭入官,紹圣初,為右朝奉郎、提舉梓州路常平,遷湖南路;三年,除廣西提刑,改荊湖南路?;兆诹?,為河北轉(zhuǎn)運(yùn)使,除樞密直學(xué)士,拜戶部尚書,兼開封尹。累遷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定州,移大名府,進(jìn)大學(xué)士,拜寧遠(yuǎn)軍節(jié)度使。宣和二年,以疾乞罷,除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贈少保。著《耆英集》一百卷。見《東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梁適傳》,《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四九六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潘祖仁(一○四六——一一三六),字亨父,自號竹隱老人,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好學(xué)能文,退隱不仕。善于教子,其子良佐、良貴等皆有名于時。紹興六年卒,年九十一,特贈朝奉大夫。見《敬鄉(xiāng)錄》卷二、《金華先民傳》卷一○、《紫微集》卷二○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6—1095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子發(fā)。王素從孫。以父任試銓優(yōu)等,賜及第。上諸路學(xué)制,神宗稱其才。哲宗元祐初,為給事中,出知蔡州。紹圣元年,拜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因與章惇不協(xié),徙樞密都承旨,奪職,知岳州。
全宋詩王震,字子發(fā),莘縣(今屬山東)人。素從孫。以父任試銓優(yōu)等,賜及第。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檢正中書刑房習(xí)學(xué)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八)。元豐二年(一○七九)兼檢討文字(同上書卷三○八)。八年,使北,還,拜給事中(同上書卷三五四、三六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蔡州,歷河中府、鄭州、陜州、永興軍(同上書卷三六八、四二一、四六五、四八四)。紹圣元年(一○九四)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開封市博物館藏《開封府題名記碑》)。徙樞密都承旨,奪職知岳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由提點河北路刑獄徙知邠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三)。有《元豐懷遇集》(《周文忠公集》卷五四《王氏濟(jì)美集序》),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五五王震,字子發(fā),莘縣(今山東莘縣)人,旦曾孫。以父任試銓優(yōu)等,賜及第。熙寧六年習(xí)學(xué)中書刑房公事,遂為檢正。元豐五年試右司員外郎兼權(quán)提轄拘催市易司物,進(jìn)起居舍人。充北朝禮信使,還為中書舍人。元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蔡州,移知鄭州、陜州。紹圣間復(fù)為給事中,權(quán)吏部尚書,拜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紹圣中奪職知岳州卒。著有《閬苑記》三十卷、《元豐懷遇集》七卷。見《宋史》卷三二○本傳及卷二○四、二○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八、三○九、三二五、三三四、三六二、四二一。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八蔣夔,字子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熙寧六年與范祖禹同為點檢試卷官,試卷犯諱不察,詔降遠(yuǎn)小處差遣。元豐二年為京兆府學(xué)教授。又曾任河南伊陽令,所與游如蘇軾、馮當(dāng)世、蔣之奇等皆一時名士。所著有《論語》、《孟子》、《周易》解合二十七卷,皆散于兵燹。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三、二九六,嘉靖《永豐縣志》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四慧觀,神宗時僧。嘗兩游長安,寓香城善感禪院。元豐初,寓三陵永昌院,號文辯大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7—1119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德翁。任孜子。登進(jìn)士第。累官左正言,上章彈擊章惇、蔡卞。徽宗建中靖國初,反對調(diào)和元祐、紹圣兩黨,言君子、小人不能并進(jìn)。又論棄湟、鄯州,以安邊息民。居諫省半歲,凡上一百零八疏。大臣畏其多言,改權(quán)給事中。將劾曾布,布覺之,徙為度支員外郎,尋知虢州。崇寧間,編管通州,移昌化。謚忠敏。有《春秋繹圣新傳》等。
全宋詩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孜子。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jìn)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diào)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跋任諫議伯雨帖》)?;兆诔跽?,條疏章惇、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一一○二),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二三四二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號得得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孜子。元豐五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縣。有善政,使者上其狀,召為大宗正丞。建中靖國元年,擢左正言。居諫省半歲,凡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使權(quán)給事中。伯雨抗論愈力,忤曾布,徙度支員外郎,尋知虢州。崇寧初列奸黨,削籍編管通州,徙昌化。宣和初卒,年七十三。紹興中特贈直龍圖閣、右諫議大夫,淳熙中賜謚忠敏。所著有《春秋繹圣新傳》十二卷、《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