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068,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181 182 183 184 185 187 188 189 190 下一頁
其它辭典
呂南公(字 次儒 號 灌園先生、灌園 )吳雍(字 子中 )唐既(字 潛亨 號 真淡翁 )張峋(字 子堅 )曾肇(字 子開 文昭 )范子淵釋守訥( 鄭 號 莫莫翁 別稱 訥叔 )劉安世(字 器之 號 元城、讀易老人 世稱 元城先生 忠定 )周谞(字 希圣 世稱 周夫子 )孫頎(字 景修 號 拙翁 )曾安止(字 移忠 號 屠龍翁 )范子明釋元照( 唐 字 湛然、湛如 號 安忍子 世稱 靈芝尊者 大智律師、大智 )釋思義(字 和甫 號 凈慧 凌 )陸惟忠(字 子厚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7—1086
【介紹】:
宋建昌南城人,字次儒,號灌園先生。神宗熙寧中一試禮闈不遇,度不能逐時好,退筑室灌園,不復以進取為意。益著書,且借史筆以寓褒貶。哲宗元祐初立十科薦士,曾肇疏稱之,議欲命以官,未及而卒。有《灌園先生集》。
全宋詩呂南公(一○四七~一○八六,生卒年據(jù)《全宋詞》小傳),字次儒,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神宗熙寧初,曾舉進士不第,會以新經(jīng)取士,遂罷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以著書講學為事?!?a target='_blank'>宋史》言熙寧中士方推崇馬融、王肅、許慎之業(yè),剽掠補拆臨摹之藝大行,南公度不能逐時好,遂罷舉?!端膸炜偰刻嵋芬疡g正其謬。哲宗元祐初,獲曾肇等人推薦,未及授官而卒,年四十。其子呂郁收拾遺稿編成《灌園集》三十卷(符行中《灌園集》序),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二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呂南公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灌園集》為底本。參校八千卷樓鈔本(簡稱鈔本,藏南京圖書館)及《永樂大典》殘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六五呂南公(一○四七——一○八六),字次儒,號灌園,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于貧苦士人之家。治平末出山外游,熙寧初試于禮部,十馀年間屢試不第。退而筑室灌園,不復以進取為意,益務著書,借史筆褒善貶惡。元祐初,立十科取士,曾肇薦其讀書為文,不事俗學,安貧守道,志希古人,堪充師表科。一時廷臣亦多稱之,議欲命以官,未及而卒。其子呂郁收其遺稿,編為《灌園先生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吳雍(?~一○八七),字子中。英宗治平初知平?jīng)隹h(《宋詩紀事》卷二九)。神宗元豐初權(quán)發(fā)遣司農(nóng)寺都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六年(一○八三),除直龍圖閣、河北路轉(zhuǎn)運使兼措置糴便(同上書卷三三七)。七年,為秦鳳路經(jīng)略使,知秦州(同上書卷三四八)。八年,拜戶部侍郎(同上書卷三五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天章閣待制知襄州(同上書卷三七○)。二年,卒(同上書卷四○三)。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吳雍(?——一○八七),字子中,番禺(今廣東廣州)人。治平初官平?jīng)隽?。元豐初,為太常博士、權(quán)司農(nóng)寺都丞,充檢正中書戶房公事。五年,守左司郎中。六年,除直龍圖閣、河北路轉(zhuǎn)運使,為秦鳳路經(jīng)略使。七年,知秦州。加寶文閣待制,遷戶部侍郎。元祐元年,以天章閣待制知襄州。二年七月卒于任。著有《都提舉市易司敕令》并《釐正看詳》二十一卷、《公式》二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五、三三七、三四八、三五八、三七○、四○三,《宋會要輯稿》樂三之二○(第一冊第三一七頁),《宋詩紀事》卷二九,《南宋文范》卷五一。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三八八唐既(一○四七——一一○○),字潛亨,又號真淡翁,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少舉進士,后用其伯父介之薦調(diào)巴陵尉。未幾謝去,隱居漢水之南二十年。于書無所不讀,于事無所不能。著有《邦典》二卷。元符三年卒,年五十四。見鄒浩《道鄉(xiāng)集》卷二七《邦典序》、卷三五《唐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峋,字子堅,滎陽(今屬河南)人。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著作佐郎(《金石萃編》卷一三六)。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太常博士管勾兩浙路常平廣惠倉(《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
全宋文·卷一七○四張峋,字子堅,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從邵雍學,治平三年偕弟珉同登進士第,為鄞縣令。熙寧二年以太常博士為提舉兩浙路常平廣惠倉兼管勾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四年以屬吏不推行新法沖替。歷京西轉(zhuǎn)運判官、管勾嵩山崇福宮,官至戶部郎中。著《花譜》一卷。見曾鞏《廣德湖記》(《元豐類稿》卷一九),蘇軾《張峋京西運判制》(《東坡外制集》上),蘇轍《張峋戶部員外郎改戶部郎中制》(《欒城集》卷三○),《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職官四三之三,《宋史》卷二○四《藝文志》四,《宋元學案》卷三三,光緒《河南通志》卷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7—1107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開。曾布弟。英宗治平四年進士。歷崇文院校書、館閣??奔鎳又敝v,刪定《九域志》。哲宗元祐初,為《神宗實錄》檢討,擢中書舍人。出知穎、鄧諸州,有善政?;兆诹?,復為中書舍人,請錄已死元祐黨人,遷翰林學士兼侍讀。兄布為相,避禁職,提舉中太一宮。崇寧初,落職,謫知和州,后安置汀州。卒謚文昭。有《曲阜集》等。
全宋詩曾肇(一○四七~一一○七),字子開,南豐(今屬江西)人。鞏幼弟。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初仕黃巖主簿、鄭州教授,召為同知太常禮院,遷國史編修官。哲宗元祐初擢起居舍人,未幾為中書舍人。四年(一○八九)出知潁州,徙鄧、齊、陳州。七年,召為吏部侍郎,不久出知徐州,徙江寧府。奉召入對,語惡權(quán)貴,降知滁州,歷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復召為中書舍人,因兄曾布為相避近職,提舉中太一官,未幾出知陳州,歷太原、應天府,揚、定二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大觀元年卒,年六十一。有《曲阜集》四十卷及《奏議》、《西垣集》、外內(nèi)制集多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清康熙間裔孫曾儼掇拾遺文為《曲阜集》四卷。事見《曲阜集》卷四附錄《行狀》及《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曾肇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曲阜集》為底本,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詞學圖錄曾肇(1047-1107) 南豐人。鞏弟。有詞見《過庭錄》。
全宋文·卷二三七五曾肇(一○四七——一一○七),字子開,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鞏幼弟。治平四年進士,歷崇文院校書、館閣??奔鎳颖O(jiān)直講、同知太常禮院。遷國史編修官,進吏部郎中。元祐元年,為《神宗實錄》檢討,擢起居舍人,轉(zhuǎn)中書舍人。乞外,歷知州府。七年,入為吏部侍郎。出知徐州、江寧府。紹圣元年,徙知瀛州。又歷知滁、泰、海州?;兆诩次?,復召為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兼侍讀,改龍圖閣學士,復出知州府。崇寧初,落職,謫知和州,徙岳州,繼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大觀元年卒于鎮(zhèn)江,年六十一,紹興初謚文昭。著有《曲阜集》等。見楊時《曾公神道碑》(《曲阜集》附錄),《宋史》卷三一九《曾肇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六三范子淵,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熙寧三年進士,熙寧中為都大提舉大名府界金堤,開直河。七年,以開直河及用浚川杷之功,遷同管勾外都水監(jiān)丞、知都水監(jiān)丞。元豐中,自主客郎中升金部郎中,除都水使者。子淵以才干,為神宗、王安石信用,主持水功達十馀年。哲宗元祐元年,除司農(nóng)少卿。御史呂陶劾其「修堤開河糜費鉅萬,護堤壓埽之人溺死無數(shù)」,出知兗州,尋責知峽州。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二四七、二五二、二五八、二八四、三○○、三三三、三七一、三七四等卷,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俗姓鄭,自號莫莫翁。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初依棲霞山云渺庵主,后于錢塘凈慈寺祝發(fā),禮圓照本公為師,時稱訥叔。住蕪湖吉祥院、江寧能仁寺,繼遷華藏,皆所至未幾即辭去。隱居涇縣金峰,凡十六年?;兆谛腿辏ㄒ灰欢唬⌒菡淹V教寺。四年,卒,年七十六。有《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已佚。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四○八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俗姓鄭,本衣冠之族,棄儒就釋。初依圓照,復參圓通,得大徹悟。先后住蕪湖之吉祥、江寧之能仁、華藏,隱涇縣之金峰,以莫莫翁自號。宣和三年,奉命住持宣州之廣教寺。次年卒,年七十六。著有《大藏節(jié)要》二十門、《節(jié)宗鏡錄》十卷,又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見《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山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樂邦文類》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8—1125
【介紹】:
宋大名人,字器之,號元城。劉航子。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又以呂公著薦,為右正言,論事剛直,歷劾章惇、蔡確、范純?nèi)?。累遷左諫議大夫,進樞密都承旨。章惇用事,累貶英州安置,徙梅州,欲置之死,會徽宗立得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zhèn)定府。蔡京為相,連謫至峽州羈管。有《盡言集》等。
全宋詩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號讀易老人(《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二引《古藤志》),學者稱元城先生,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調(diào)洺州司法參軍。哲宗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一○八八),擢右正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五年,提舉崇福宮(同上書卷四四七)。六年,召為中書舍人、樞密都承旨(同上書卷四五四)。八年,出知真定府(同上書卷四八四)。忤章惇,連貶新州別駕,安置英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移梅州(同上書卷五○○),歷衡及鼎?;兆诩次?,知鄆州、真定府。為曾布、蔡京所忌,連七謫至峽州羈管。后定居宋都。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有《語錄》二卷、《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有《元城盡言集》十三卷傳世。《東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四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學者稱元城先生,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登熙寧六年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擢右正言,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左諫議大夫。六年,為寶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初,章惇用事,忌惡之,累加貶黜,安置英、梅等州,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載遠惡地,無不歷之?;兆诩次?,起知鄆州、真定府。蔡京既相,又七謫至峽州羈管。稍復承議郎,卜居宋城。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后謚忠定。著有《盡言集》及《元城語錄》等。《宋史》卷三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周谞,字希圣,尤溪(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知新會縣。因不愿推行新法,棄官歸田。著有《孟子解義》、《禮記說》。門人稱周夫子。事見明嘉靖《尤溪縣志》卷六、卷七。
全宋文·卷二二一七周谞,字希圣,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人。熙寧六年登進士第。歷知廣州新會縣,元豐中為壽州壽春縣令,充曹州州學教授。王安石行新法,獨不奉行,上書政府,力陳其弊,因求歸田里。著有《孟子解義》、《禮記解》。見《宋詩紀事》卷二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孫頎,字景修,號拙翁,長沙(今屬湖南)人。真宗咸平間進士。曾知桂陽軍,遷湖北轉(zhuǎn)運使,終太常少卿。事見《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一八。
全宋文·卷一三五八孫頎,字景修,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元豐初以太常少卿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六年知荊南,七年改知廣州。著有《賢母錄》、《古今家誡》。見《宋會要輯稿》兵一二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三、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蘇轍《古今家誡敘》(《欒城集》卷二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曾安止(一○四八——一○九八),字移忠,號屠龍翁,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人。熙寧九年進士。初授洪州豐城縣主簿,調(diào)江州彭澤縣令。以目疾棄官,授宣德郎。紹圣五年卒,年五十一。著有《禾譜》五卷,溫雅詳實,蘇軾為賦《秧馬歌》。又有《車說》一卷、《屠龍集》若干卷。見黃履《宋進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銘》(收入《全宋文》卷一七九一)。
人物簡介
簡介熙寧六年(1073)任泰州知州。熙寧八年(1075)任饒州知州。熙寧十年(1077)12月移鄰路差遣。元豐元年(1078)任筠州知州。元豐六年(1083)任婺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9—1116
【介紹】:
宋僧。馀杭人,俗姓唐,字湛然,號安忍子。年十八得度,從神悟禪師講學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神宗元豐中移靈芝寺,居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賜謚大智律師。有《資持濟緣行宗》、《應法住法報恩諸記》、《芝園集》等。
全宋詩釋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釋氏疑年錄》卷七),字湛如,號安忍子,俗姓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傳天臺教觀,深明教律。神宗元豐中住靈芝崇福寺,歷三十年?;兆谡土曜?,年六十九。賜謚大智律師。有《芝園集》二卷、《補續(xù)芝園集》一卷、《芝園遺編》三卷傳世。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臨安志》卷七○、七九。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二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字湛然,號安忍子,俗姓唐,錢唐馀杭(今屬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居祥符寺,后禮神悟大師處謙習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元豐中住持杭州靈芝寺,歷三十年。著述頗豐,今存《無量壽經(jīng)義疏》,《阿彌陀經(jīng)義疏》,《資持》、《濟緣》、《行宗》諸記,又有《芝園集》二卷及《芝苑遺編》、《補續(xù)芝園集》等。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賜謚大智律師。見《咸淳臨安志》卷七○,《釋門正統(tǒng)》卷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師名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師學毗尼。及見神悟謙公講天臺教觀。遂摳衣出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又從廣慈受菩薩戒。戒光發(fā)見。頓漸律儀罔不兼?zhèn)?。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布伽黎。杖錫持缽。乞食于市。楊無為贊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心常在四威儀。初入廛時人不識。虛空常有鬼神知。四主郡席。晚居靈芝。凡三十年。眾常數(shù)百。嘗言化當世莫若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撰資持濟緣行宗應法住法報恩諸記。十六觀小彌陀義疏。及刪定律尼本。共百馀卷。芝園集二十卷。自號安忍子。政和六年秋。命諷普賢行愿品。趺坐而化。漁人皆聞天樂聲。建塔靈芝西北。謚大智。
贊曰。
毗尼秘藏 終南著稱 中微孰振 大智崛興
儀合萬行 論集諸乘 芝園西邁 天樂來迎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一釋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子也。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年十八通《法華》,試經(jīng)得度,專學毗尼。及見神悟謙師講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乃從廣慈授菩薩戒,慧定珠圓,威儀中度,綱領條貫,罔不兼?zhèn)?。后嗣法允堪,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伽黎,杖錫持缽,乞食于市??嘈星逍?,遐邇感應,重造明州五臺戒壇。壇成,有一老人神氣超邁,眉須皓白,進而啟曰:“愿獻三珠用賀新壇?!边灯湫帐?,笑而不答,飄然竟去。因置珠壇心,屢有光異。其后壇主嘗會十師,開大法戒,夜分有一僧登壇,忽睹圓光外徹,中見善財童子。僧乃驚呼,眾起視之,悉皆環(huán)禮。自是益昭虔懇,而珠光所見神異非一,世所罕聞。元豐間繼真悟主昭慶。晚居靈芝。三十年攝??講授,眾逾五百,每言“生宏律范,死歸安養(yǎng),平生所得惟此法門?!庇辛x天遠來求法,為授菩薩戒。登壇六十馀會,度者幾及萬人,所至伽藍必為結(jié)界。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集眾諷《行愿品》,趺坐而化,葬寺之西北。謚“大智律師”,塔曰“戒光”。著有《資持記》以釋《南山行事鈔》,《濟緣記》以釋《羯磨疏》,《行宗記》以釋《戒疏》,《住法記》以釋《遺教疏》,《報恩記》以釋《盂蘭盆疏》、《觀無量壽佛經(jīng)》、《彌陀經(jīng)》諸義疏,及《刪定尼戒本》凡百馀卷。嘗謂其徒曰:“欲化當世,無如講說。若垂來茲,必資著述?!惫士谡b手書,孜孜不輟,累歲積學,老而忘疲,其精詣所至,福應斯閎,珠光祥善,有自來矣。照有《題白云庵》詩曰:“道人倦逢迎,結(jié)庵就巖穴。靜愛山頭云,空濛如積雪。隨風亦卷舒,觸石更明滅。郤憶古人詩,祗可自怡悅?!闭諊L持缽乞食,無為居士楊杰頌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言常在四威儀。初時入廛人不識,虛空自有鬼神知。”又釋元復贊云:“毗尼秘藏,終南著稱。中微誰振,大智崛興。儀合萬行,論集諸乘。芝園西邁,天樂來迎?!?/blockquote>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思義。字和甫。與海月同出明智之門。難兄弟也。智嘗開幃出十問。師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眾送入室。既散。師猶侍立。智曰。爾適何見。答曰。見大眾拜而退。智曰。來吾語汝。汝行當住此山。紹隆大教。后亦來居此室也。未幾。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閑草堂。皆如智記。熙寧四年。賜紫服。號凈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別眾。安坐而逝。大眾誦念久之。忽復語云。侍觀音大士行。見一沙門。金色長身垂臂。謂我曰。報緣未盡。過七日當遣迎。至二十五日。復跏趺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釋思義,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試《法華經(jīng)》第一,得度。悟解過人,攝齋講席,風發(fā)泉涌,泠然動聽。顧以苦行,自勵勤修三昧。嘗生肉癭,累累項下,如是行持,夜夢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寧四年,賜紫衣,錫號“凈慧”。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別眾而寂。久之,忽蘇曰:“適隨大士,行見金甲神,長身垂臂,謂我曰:‘汝報緣未盡,過七日當來迎。’”至期后坐化。瘞龕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導狀,向西而沒。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陸惟忠(一○四八~一○九七),字子厚,眉山(今屬四川)人。道士。曾與蘇軾交游。哲宗紹圣四年卒,年五十。事見《東坡全集》卷八九《陸道士墓志銘》。
全宋文·卷二○二七子厚(失其姓氏),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居毗陵(今江蘇武進),仁宗、英宗時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