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068,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187  188  189  190  191  193  194  195  19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陳恬(叔易 存誠子、澗上丈人、陽城三士 )
僧處嚴( 伯威 潛澗 )
彭戢(子發(fā) )
晁說之(景迂、景迂生、老法華、天臺教僧 以道、伯以 )
李廌(方叔 濟南、太華逸民 )
梅灝(子明 )
王鞏(定國 清虛、清虛居士、清虛先生 )
嚴希孟(世稱 嚴家孝子 )
劉光(柏谷山人 )
呂律(蘊齋 )
姚安世(丹元子 )
孔夷(方平 滍皋漁父 )
張君禔(子安 )
張覺民(草堂 )
曹子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8—1131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叔易,號存誠子,又號澗上丈人。陳造子。工詩文,詩句風格豪健。居陽翟澗上村,與鮮于綽、崔□齊名,號陽城三士。又與晁說之同隱嵩山?;兆诖笥^中召赴闕,除校書郎。未幾致仕。高宗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嶺。有《澗上丈人集》。
全宋詩
陳恬(一○五八~一一三一),字叔易,號存誠子(《皇宋書錄》卷下),又號澗上丈人,閬中(今屬四川)人。堯叟裔孫。居陽翟(今河南禹州)澗上村,躬耕養(yǎng)母,與鮮于綽、崔鶠齊名,號陽城三士。又與晁以道同隱嵩山?;兆诖笥^中召除校書郎,奉祠去,避地還蜀。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詔為主管嵩山崇福宮,以老疾求去,未幾卒于桂州(以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五)。年七十四。有《澗上丈人詩》二十卷,已佚。事見《郡齋讀書志》卷一九《澗上丈人詩》解題。今錄詩七首。
僧處嚴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12 【介紹】: 宋僧。溫州樂清人,俗姓賈氏,字伯威,號潛澗。少敏悟,經史過目能誦。出家于明慶院,宗天臺宗。后至錢塘從南屏臻禪師,明《法華》諸經。與名僧道潛、思聰等友善。博學能文,作詩詞尤典雅,書法有晉宋遺規(guī)。哲宗元祐間出游歸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門徒甚眾。卒后弟子輯其遺文為《潛澗集》。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處嚴。字伯威。溫州樂清賈氏子。母萬。方娠。一夕夢黑龍自天躍而下。俄化為道人入其家。及產有異相。警悟不凡。經史過目輒成誦。少長不茹葷。母強之。卒不從。一日游精舍。歸白其母曰。兒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學佛。落發(fā)于明慶院。初習講教義。發(fā)明師說。了無疑滯。同輩尚編錄。務相詰難。師心非之。遂棄教而崇禪。歷訪先輩老宿。叩擊玄旨。多所契會。有以座首命之者。師弗顧而去。師于己事外。博學能詩文。醇重典雅。且工書。有晉宋法。時道潛思聰二公。與東坡游。聲名籍甚。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師笑曰。古之桑門。與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爾。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識者高之。元祐間。還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剎。其徒翕然宗之??坶T請益者。履相躡也。師訓以本業(yè)。外復以詩書子史導之。凡經指授者。咸見頭角。元符初。歸故山。誅茆結廬。循除蓄流。自號潛澗。賦詩鼓琴以自娛。有古人林下風。師有辭辯。長于講釋。鄉(xiāng)里巨室。欲屈師講經莫能致。因具法筵。集廣眾。預設巍座。俟師至。與眾迫之。師匇遽就席。闡揚奧旨。緣飾以文。音吐鴻亮。聽者驚悅??な貜埞?。從師受楞嚴大義。初以僧正命師。又命主禪席。皆力辭弗受。每詣府。手提一笠。又以師為府座所尊。因囑以事。師。正色峻拒。府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聽之。瑞安令呂公勤。邂逅師喜甚。與俱還邑。筑庵于廳治后園。命師居之。為留三宿而去。晚景絕人事。精修凈業(yè)。諷誦楞嚴圓覺維摩光明法華等經。精熟如流。靜夜孤坐。焚香暗誦。瑯瑯之聲。出于林表。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報母德。又書華嚴經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以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年五十四。僧臘三十九。阇維。得舍利數百顆。明瑩如珠。植塔于故廬之后。以遺骨并舍利葬焉。師于佛學。無不通曉。尤深于禪。而接物以教。故以阇黎著名。平生制述甚多。稿隨毀失。圓寂后。弟子收拾遺文。編成二卷。曰潛澗集。人有得其片紙只字。皆寶藏之。其文翰見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產之日。夢師來惠以金環(huán)。夢覺時。傳師適坐化。翌日梅溪生。人皆謂為師后身。故其為師作銘序有云。師歿之歲。而某始生。師舊書石橋寺碑。梅溪。僉判紹興。道經寺。寺僧先夢迓嚴阇黎。次日梅溪至。僧以夢告。有詩云。人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甄龍友。和公雙峰詩云。詩老前身法號嚴。正用此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處嚴,字伯威。姓賈氏,樂清人也。父靖,居鄉(xiāng)以長者稱。母萬氏,方娠,夢黑龍自天而下,俄化為道人,入其家。及嚴生有異相。幼時警悟不凡,經史過目輒能成誦。舅氏東平先生規(guī),邑之名儒也。試之聯(lián)語,隨聲應答,由是奇之。少長,不茹辛膻,母強之,卒不從。一日游精舍,歸白其母曰:“兒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學佛,惟慈親割愛。”遂往里之明院慶禮僧知性為師。既落發(fā)受具,游歷郡剎。初學律,未幾,習天臺教觀,慨然嘆曰:“吾邦僻在海隅,見聞不廣?!彼熘X塘,依南屏臻公聽天臺大部,明法華諸經。時學者尚編錄,務相詰難,嚴聽法罷,端然默坐。同輩問之,發(fā)明師說,了無遺誤,因謂之曰:“文字分別,馳驄法相,吾不能為?!蹦诉h游禪林,訪尋老宿,叩擊玄旨。嚴志節(jié)清高,學識超邁,扙錫所至,道眼相契為多。會有以首座詔之者,嚴曰:“吾宅心世外,逍遙自適,能為人役耶?”于是西游帝都,觀伊洛,南周旋江淮間,凡名山勝境,叢林巨剎,靡不至焉。時道潛、思聰與東坡居士游,聲名籍甚,二僧咸與嚴善,數以篇章往來。嚴博學能文,詩詞尤典雅,且工書,有晉宋法。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嚴笑謝曰:“古之桑門,上首與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爾?!惫式K身不以一字干謁,識者高之。元祐間,還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其徒翕然歸之,扣門請益者,屢相躡也。嚴訓以本業(yè),復以《》、《》、《子》、《史》導之,凡經指授者,咸見頭角。時開元建護國天王殿,命嚴作記,文辭雄偉,太守范公見之稱嘆良久,命刻之石,昭垂來許。元符初,歸故山誅茅結廬,循除蓄流,自號“潛澗”,賦詩鼓琴以自娛,有古林下風。嚴有辭辨,長于講釋,里中巨室欲屈之講經,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廣集眾侶,預設巍座,俟其至,與眾迫之,忽遽就席,闡揚奧旨,緣飾以文,吐音鴻亮,聽者忻悅。明慶自創(chuàng)業(yè)幾七百年,無文跡可考,嚴始為撰記并書之,時稱二絕??な貜埞铰勂涿远Y致之,躬受《楞嚴》大義,欲授以僧正,且請主禪席,皆力辭之。每詣府手提一笠,未嘗輿也。人以為府座所厚,或屬以事,則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聽之。瑞安令呂公勤,慕其道學,初相邂逅,要與俱還,為筑庵于廳治后圃,為留三宿而去。邑令丁公湛,每訪嚴,談道終日忘返。晚歲絕人事,惟精修凈業(yè)。所諷《楞嚴》、《圓覺》、《維摩》、《光明》、《法華》諸經,精熟流暢,靜夜孤坐,焚香高誦,瑯瑯之聲,出于林表。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以報母德。又書《華嚴經》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臘三十九。三月,阇維得舍利數百,明瑩如珠。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廬之旁,以遺骨并舍利葬焉。后四十馀年,縣人梅溪王十朋為之銘。十朋之生也,即嚴寂日。其母夢嚴來,惠以金環(huán),覺而舉子,忽聞嚴化,以此異之。十朋之大母,嚴之同母娣。嚴弟子寶印,又十朋之叔父也。嘗以伏臘相過從,故其母識嚴。及十朋長,道經石橋寺,寺僧先夕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故其詩云:“人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便懹袆e致,見《梅溪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一
彭戢(一○五九——一一一八),字子發(fā),鄰水(今四川鄰水)人。登進士第,授涪州司戶參軍,調成都府學教授,除知眉州青神縣。擢太學錄,遷太常博士,提舉淮南西路學事,改兩浙。未幾管勾亳州明道宮,退居其里,坐訟郡將免官。會赦遷奉議郎,復提舉嵩山崇福宮。重和元年卒,年六十。見趙鼎臣《彭子發(fā)墓志銘》(《竹隱畸士集》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29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以道,一字伯以,自號景迂生。晁端彥子。神宗元豐五年進士。以文章典麗,為蘇軾所薦。哲宗元符三年知無極縣,上書斥王安石及紹述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閣待制兼侍讀,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詩,善畫山水。博通五經,尤精于《》。有《儒言》、《晁氏客語》、《景迂生集》。
全宋詩
晁說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宋史·晁補之傳》)。因慕司馬光為人,自號景迂生。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哲宗元祐初,官兗州司法參軍,紹圣時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縣?;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知定州無極縣。后入黨籍。大觀、政和間臨明州造船場,起通判鄜州。宣和時知成州,未幾致仕。欽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復以議論不合,落職。高宗立,召為侍讀,后提舉杭州洞霄宮。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見《嵩山文集》附錄其孫子健所作文集后記,《晁氏世譜節(jié)錄》,及集中有關詩文?!£苏f之詩,以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舊鈔本《嵩山文集》(集中“禎”字皆缺,注“今上御名”,當沿宋本之舊)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說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號景迂生、老法華、天臺教僧,清豐(今河南清豐)人,端彥子。熙寧中,父官杭州,隨侍。元豐五年登進士第。歷任兗州司法參軍,蔡州、宿州教授。元祐中,群公以博極群書、雅有史學科薦,蘇軾以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薦。元符三年應詔上書,坐入邪籍二十馀年。崇寧中,為承議郎、知磁州武安縣、定州無極縣,監(jiān)陜州集津倉。大觀末監(jiān)明州造船場。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靖康元年以著作郎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諭德。未幾,除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坐請補外落職。金兵南略,避難高郵。高宗繼位,召為徽猷閣待制兼侍讀,提舉萬壽觀,再請,得提舉杭州洞霄宮。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寧舟中,年七十一。博通六經,尤長于《》,著述多達三十馀種,今存者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語》。見《晁氏世譜節(jié)錄》(《嵩山文集》附),陸游《景迂先生祠堂記》(《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記》(《范太史集》卷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09 【介紹】: 宋華州人,一說陽翟人,字方叔,號濟南。少孤貧,謁蘇軾于黃州求教,軾稱其文,與范祖禹薦于朝,不果。中年絕意仕進,定居潁昌。喜論古今治亂,哲宗元祐中上《忠諫書》、《忠厚論》、《兵鑒》于朝。有《濟南集》、《德隅齋畫品》等。
全宋詩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號太華逸民(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六六《書月巖集后》)、濟南先生(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三),祖先由鄆州遷華州,遂為華州(今陜西華縣)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蘇軾。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蘇軾知貢舉,得試卷以為廌作,置之首選,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軾有“平生漫說古戰(zhàn)場,過眼還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嘆。后再舉亦失利,遂絕意仕進,定居長社。徽宗大觀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濟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八卷,其中詩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李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館《宋人集》丙編本(簡稱宜秋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四九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號濟南,又號太華逸民,華州(治今陜西華縣)人。少以學問稱鄉(xiāng)里,謁蘇軾于黃州,贄文求知,軾激賞之,謂其為「萬人敵」。又閉門讀書數年,再見軾,軾閱其所著,嘆為「張耒、秦觀之流」。鄉(xiāng)舉試禮部,軾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中年絕進取意。大觀三年卒,年五十一。著文數千篇,由其子裒輯為《濟南集》,又稱《月巖集》,又編正、續(xù)二集。另有《師友談記》、《德隅堂畫品》等。見陳恬《李方叔遺稿序》(《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五九),李之儀《月巖集序》(《永樂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梅灝,字子明,蘇州(今屬江蘇)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元豐二年(一○七九)以杭州州學教授擢國子監(jiān)直講(同上書卷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秘閣校理(同上書卷三九三)。求便親養(yǎng),出為杭州通判。紹圣間知太平州(清康熙《太平府志》卷一四)。元符二年(一○九九)以元祐黨人罷館職(《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事見《蘇軾詩集》卷三一《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數升……子明有詩次韻》施元之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定國,自號清虛。王素子。神宗時歷官太常博士,坐與蘇軾游,謫監(jiān)賓州鹽酒稅。司馬光執(zhí)政,為宗正寺丞,旋通判揚州。哲宗末,坐事編管全州?;兆跁r,列名元祐黨籍。生平練達世務,好臧否人物,議論時政,屢遭貶逐。詩文為蘇軾兄弟所推重。有《聞見近錄》、《甲申雜記》、《隨手雜錄》。
全宋詩
王鞏,字定國,自號清虛居士,莘縣(今屬山東)人。素子。神宗時為秘書省正字,坐與蘇軾游,貶監(jiān)賓州鹽稅。哲宗元祐中除太常博士。紹圣初又以元祐黨籍貶官。有集(《東坡全集》卷三四《王定國詩集敘》、《黃豫章集》卷一六《王定國文集序》),已佚。今存《甲申雜記》、《聞見近錄》、《隨手雜錄》。《東都事略》卷四○、《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八四○
王鞏,字定國,大名府莘縣(今河北莘縣)人,王素子,自號清虛先生。熙寧間為大理評事。與蘇軾相友善,軾得罪,于元豐三年鞏亦貶監(jiān)賓州酒務。元祐初為宗正寺丞,通判揚州,歷知海州、密州。六年,管勾鴻慶宮,以御史言,詔沖替。元符元年特追毀出身以來告敕文字,送全州編管。鞏有雋才,著《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詩文集。事見《東都事略》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三、三○一、三七一、四二四、四二九、四三三、四六七、五○四,《宋史》卷二○六、三二○,《宋元學案》卷九九,《宋詩紀事》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泰州如皋人。博通文史,尤長于詩。父早卒,事母至孝,鄉(xiāng)人稱為嚴家孝子。母卒,喪葬如禮。與人相接,未嘗有笑容。
全宋詩
嚴希孟,如皋(今屬江蘇)人。父早卒,哲宗元祐中以事母盡孝稱(清乾隆《如皋縣志》卷二九)。
劉光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劉光,自號柏谷山人。元祐間居潞州潞城縣(今山西潞城)。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一四。
呂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號蘊齋。歷曹州判官,往定陶慮囚,釋遣冤滯。后退居峗山書院,教授生徒,講性命之學。哲宗元祐中,起為翰林修撰、秘書少監(jiān)。致仕,居濮之富春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吳郡人,號丹元子。居飲馬橋,名其宅為寧極齋。能文詞,善辯論。哲宗元祐間往來京師,與王定國游。蘇軾見而奇之,稱其詩有謫仙風采,屢贈以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汝州龍興人,字方平??讜G子。哲宗元祐間隱士,與李廌為詩酒侶。自號滍皋漁父,又隱名為魯逸仲。
全宋詩
孔夷,字方平,自號滍皋漁父,又隱名為魯逸仲。汝州龍興(今河南寶豐)人。旼子(旼見《臨川集》卷九八《宋處士墓志銘》)。哲宗元祐間隱士,與李廌、劉攽、韓維為友。事見《咸淳臨安志》卷六六。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君禔,字子安,哲宗元祐中知金堂縣(清嘉慶《金堂縣志》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文州人,號草堂。哲宗元祐間進士。與馬涓等上書忤權貴,坐黨錮,退居成都,與張正己等游。有詩歌雜著百余篇。
全宋詩
張覺民,號草堂,文州(今甘肅文縣)人。哲宗元祐間進士。與馬涓等上書,忤權貴,坐黨錮,退居成都,與張正等游。事見《宋元學案補遺》卷九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曹子方,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以比部郎知虢州(《淮海集》卷三九《曹虢州詩序》)。哲宗元祐中為福建路轉運使(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