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068,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194  195  196  197  198  200  201  202  20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洪撙(節(jié)夫 菊坡 )
王浚明(子家 )
王直方(立之 歸叟 )
釋覺先( 澄炤 )
趙鼎臣(承之 葦溪翁 )
黃策(子虛 隨緣居士 )
呂頤浩( 成國公 元直 忠穆 )
唐庚(子西 世稱 小東坡、魯國先生 )
廖剛(用中、中用 高峰、高峰居士 世稱 古溪先生 )
李夷行(炳大 易初 )
胡宗伋(浚明 定翁 )
釋妙普(別稱 妙普庵主 性空 )
釋德洪(別稱 釋惠洪、明白洪 德洪 覺范、寂音尊者、老儼、甘露滅、寶覺圓明 惠洪 )
釋思慧(妙湛 俞 )
吳栻(顧道 庵峰居士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節(jié)夫,號菊坡。讀書根究理道。哲宗元符初詔征不就,筑室主龍山園,講學授徒。與朱熹為忘年交。有《菊坡言志錄》。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王浚明(一○六九——一一五三),字子家,應天虞城(今河南虞城)人。熙寧八年以蔭補太廟齋郎。元祐五年任宿州司法,調(diào)陽谷尉。建中靖國間歷知六合、新泰縣事。通判婺州,更提舉福建茶事。建炎初除知泰州,以捍禦功改建州。召拜尚書兵部郎中,遷司勛,領(lǐng)福建漕計。升直敷文閣,致仕,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五。見蘇籀《故中奉敷文閣王公墓志銘》(《雙溪集》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9—1109 【介紹】: 宋汴州人,字立之,號歸叟。以蔭補承奉郎。平生無他嗜好,唯晝夜讀書,手自傳錄。嘗監(jiān)懷州酒稅,尋易冀州糴官,僅數(shù)月,投劾歸。居城隅小園,嘯傲自適。有《王直方詩話》及《歸叟集》。
全宋詩
王直方(一○六九~一一○九),字立之,號歸叟,密縣(今屬河南)人。棫子。以假承奉郎監(jiān)懷州酒稅,尋易冀州糴官,僅累月,投劾歸侍不復出,居汴京凡十五年。徽宗大觀三年卒,年四十一。事見《景迂生集》卷一九《王立之墓志銘》。有《詩話》并集,已佚。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覺先(一○六九~一一四六),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俗姓陳。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七十八(《釋門正統(tǒng)》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覺先。四明陳氏子。號澄炤。七歲受經(jīng)。一讀成誦。后住奉化之寶林。會奉旱。邑請講金光明。終卷而雨三日。因勉邑人。建光明幢。誦經(jīng)萬部。為邑境之護。次住延慶。道大弘。久之復歸寶林。筑室曰妙蓮。亦誦萬部。持佛號四十八藏。摘經(jīng)疏名言。以資觀行。目曰心要。紹興十六年正月。說法安坐而逝。塔于寢室之側(cè)。它日有夜聞誦經(jīng)。聲跡所自。出塔中后。月堂居南湖謂。師于延慶。有傳持之功。而塔在草莽。乃令遷之祖壟。及開土見。拴索不朽。骨若青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0—? 【介紹】: 宋衛(wèi)城人,字承之,號葦溪翁。哲宗元祐六年進士。紹圣二年復舉博學弘詞科?;兆谛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官終太府卿。工詩,與蘇軾、王安石諸人相酬和。有《竹隱畸士集》。
全宋詩
趙鼎臣,字承之,自號葦溪翁,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生于神宗熙寧初(一○六八?)。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調(diào)真定府戶曹參軍,以親老不赴。紹圣中,復舉宏詞科,曾官越州。李邦直帥真定,辟為僚屬。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官度支員外郎。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出知鄧州。未幾召為太府卿。有《竹隱畸士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 趙鼎臣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七四
趙鼎臣(一○七○——?),字承之,自號葦溪翁,滑州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四庫提要》考其為趙稱子。元祐六年登進士甲科,紹圣二年以真定府戶曹參軍舉博學宏詞科。元符中官于定州。嘗為太學博士,以事貶為山陰從事。政和末官朝請大夫、行戶部度支員外郎。后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卒。著《竹隱畸士集》。事跡散見文集中有關(guān)墓志銘,以及《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等。今人姜亮夫撰有《趙鼎臣疑年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0—113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子虛,號隨緣居士。黃彥子。哲宗元祐間進士。歷雍丘主簿,齊州教授。元符末昭慈圣獻皇后既復位號,而典冊未正,策上書引古義爭之,言甚剴切,為蔡京所忌?;兆诔鐚幊跞朦h籍,羈管登州。后赦歸,歷通判嚴州,官至直秘閣。
全宋詩
黃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虛,自號隨緣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授杭州司理參軍,遷雍丘縣主簿。元符末改齊州教授?;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朦h籍,羈置登州,徙海州。宣和中為浙西提舉司干辦公事,移京東,改發(fā)運司屬官。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通判嚴州,除直秘閣。紹興二年卒,年六十三。事見《龜溪集》卷一二《黃直閣墓志銘》。
全宋文·卷二九八九
黃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虛,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元祐五年進士及第,授杭州司理參軍。歷雍丘主簿,齊州州學教授。崇寧初以上書列名黨籍,羈置登州,徙海州。后赦還家,閉戶讀書,喜浮屠氏,自號隨緣居士,如是二十年。宣和、靖康中,歷姑蘇、浙西、京東幕職。建炎二年改宣教郎、通判嚴州。紹興元年除直秘閣。二年,以贓廢,尋卒,年六十三。有文集百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見沈與求《龜溪集》卷一二《黃直閣墓志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五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39 【介紹】: 宋滄州樂陵人,徙齊州,字元直。哲宗紹圣元年進士。徽宗時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兵變,與張浚倡議勤王。拜右相,進航海避金兵之策,尋罷相。紹興元年復任左相,力傾秦檜,罷檜右相,遂獨秉政,屢請興師復中原。然挾私用人,排斥李綱、趙鼎等主戰(zhàn)派。曾立江、浙、湖南諸路月椿錢,大為東南患。卒謚忠穆。有《忠穆集》。
全宋詩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齊州,遂為齊州(今山東濟南)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士。歷成安尉,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兆谛湍┭嗌街?,以轉(zhuǎn)輸功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揚州。三年,金人犯揚州,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罷充醴泉觀使,旋為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同上書卷三二、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宣撫淮南,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同上書卷四四、四九)。三年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同上書卷六八)。五年,為荊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書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同上書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觀使(同上書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贈秦國公,謚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傳?!晤U浩詩,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
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齊州(治今山東濟南)人。紹圣元年進士,歷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轉(zhuǎn)運副使、都轉(zhuǎn)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建炎三年,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苗傅等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以與趙鼎不協(xié),罷為醴泉觀使。尋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張琪之亂。紹興元年拜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zhèn)江。三年,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罷相,提舉洞霄宮。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謚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呂忠穆公奏議》。見《宋史》卷三六二本傳,《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21 【介紹】: 宋眉州丹棱人,字子西。哲宗紹圣間進士。徽宗時,為宗子博士。張商英薦其才,擢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坐貶惠州安置。遇赦還,復官承議郎,歸蜀道卒。為文精密,諳達世務,文采風流,人稱小東坡。有《三國雜事》、《唐子西文錄》、《唐子西集》。
全宋詩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稱魯國先生,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士(清光緒《丹棱縣志》卷六),調(diào)利州司法參軍。歷知閬中縣、綿州(同上書卷七)?;兆诖笥^中為宗子博士,張商英薦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舉常平(《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二一)。商英罷相,坐貶惠州。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權(quán)厝銘》),復官承議郎,還京,提舉上清太平宮。宣和三年歸蜀,道卒,年五十一。庚詩文精密工致,有小東坡之稱(《文獻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語)。卒后次年,其弟庾編遺文為集,卷數(shù)不詳,已佚。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學主管鄭康佐集當時流傳的《寓公集》及閩本、蜀本詩文,編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鄭康佐跋),后世多種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又有《唐子西文錄》一卷。事見《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呂榮義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傳?!√聘?,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參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簡稱任本,藏北京圖書館)、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唐眉山集》二十四卷(簡稱汪本,藏北京圖書館)、《四庫全書·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稱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七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紹圣元年進士,釋褐為利州治獄掾。元符末擢閬中令,崇寧間移官綿州。歷鳳州教授、宗子博士,以張商英薦,提舉京畿常平,坐累貶惠州。政和五年牽復,為承議郎。請祠歸蜀,道卒于鳳翔。著有《唐先生文集》。見強行父《唐子西文錄》,唐文若《書先集后》,《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43 【介紹】: 宋南劍州順昌人,字用中,號高峰?;兆诔鐚幬迥赀M士。少從陳瓘、楊時學。宣和初為監(jiān)察御史,時蔡京當國,剛秉直敢言,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為右正言。高宗紹興元年,召為吏部員外郎,歷起居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論奏不避利弊。金人叛盟,以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忤秦檜,終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致仕。有《高峰文集》。
全宋詩
廖剛(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號高峰居士,南劍州順昌(今屬福建)人。少從陳瓘、楊時學?;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錄召為太學錄,擢監(jiān)察御史。以忤蔡京,出知興化軍。欽宗立,以右正言召。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點刑獄,旋招為吏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權(quán)吏部侍郎兼侍講,除給事中。六年,出知漳州。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據(jù)本集紹興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因論事為秦檜銜,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次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三。有《高峰文集》十二卷傳世。事見張栻《工部尚書廖公墓志銘》(《南軒集》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傳?!×蝿傇?,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簡稱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樓,今藏南京圖書館)。編為二卷。
全宋文·卷二九九○
廖剛(一○七○——一一四三),字用中,號高峰,學者稱古溪先生,順昌(今福建順昌)人。少從陳瓘、楊時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宣和初,由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jiān)察御史。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紹興初,除福建路提刑,尋召為吏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權(quán)吏部侍郎兼侍講,除給事中,遷刑部侍郎。六年,求補外,出知漳州。九年,拜御史中丞。改工部尚書,以徽猷閣直學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卒,年七十四。著有《詩經(jīng)注解》、《高峰先生文集》。見張栻《工部尚書廖公墓志》(《南軒文集》卷三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八,《宋史》卷三七四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夷行,字炳大(《過庭錄》),號易初(《雞肋集》卷三二《李夷行易初贊》)。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為鄜延路經(jīng)略使勾當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五)。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提舉熙河蘭會路弓箭手(同上書卷五○六)?;兆诔鐚幊酰瑸槎妓O(jiān)丞。三年,入元祐黨籍,尋知泗州(《元祐黨人傳》卷八)。大觀中,知趙州(明隆慶《趙州志》卷六)。
全宋文·卷二二七○
李夷行,字炳大,號易初。元豐七年為邢州司法參軍,鄜延路勾當公事。紹圣元年為左宣德郎,充潞州州學教授。元符初為承議郎、熙河蘭會經(jīng)略司勾當公事,次年特降一官。建中靖國初為都水丞,崇寧間知泗州,入元祐黨籍。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四、兵四之一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五、五○六、五○七,《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二七,《文獻通考》卷二二二,晁補之《雞肋集》卷三二,范公稱《過庭錄》,《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40 【介紹】: 宋越州馀姚人,字浚明,號定翁。刻意于學,哲宗元符間,試禮部不第,歸而教授鄉(xiāng)里。高宗即位,授房州文學,調(diào)潭州瀏陽縣丞,以薦監(jiān)嚴州比較務,請祠祿。史稱醇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2 【介紹】: 宋僧。漢州人,號性空。品格高古,吹鐵笛以自娛,好賦詠。高宗建炎中徐明反,道經(jīng)烏鎮(zhèn),肆意殺戮,民多逃亡。妙普直詣其所,索飯為文以自祭,事畢大呼求斬,明駭異,送之出,民多賴以全。紹興間盤坐一盆,口吹鐵笛,順流至海,自沉死。
全宋詩
妙普庵主(一○七一~一一四二),號性空,漢州(今四川廣漢)人。住嘉興府華亭寺。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死心悟新禪師法嗣。好吹鐵笛,稱鐵笛禪師。高宗建炎初,徐明反,肆意殺戮,妙普直詣賊所,民賴以全。紹興十二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今錄詩七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妙普,字性空,漢州人。久依死心獲證,乃抵秀州,追船子遺風,結(jié)庵青龍之野。好吹鐵笛,稱鐵笛禪師。建炎初,徐明叛,道經(jīng)烏鎮(zhèn),肆殺戮民,多逃亡。普獨荷策而往,賊見其偉異,疑必詭伏者,問其來。荅曰,吾禪者,欲抵密印寺。賊怒欲斬之。普曰,大丈夫要頭便斫去,奚以怒?為愿得一飯。賊奉肉食,普曰,孰當為我文之以祭?賊不荅。普索筆大書,舉箸飫餐,復曰,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賊駭異,稽首謝過。烏鎮(zhèn)之廬舍免焚,皆其惠也。紹興庚申冬,造大盆穴而塞之。修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葬矣。壬戌歲持至,嘲之曰,拙哉,老性空。剛要喂魚鱉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說。普曰,待兄來證明耳。令遍集四眾,作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一省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至海濱,盤坐盆,中順潮而下??谝饕辉?,以笛擲空而沒。后三日,于沙上趺坐如生,迎歸。阇維舍利如菽,二鶴徘徊,空中火盡始去。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妙普號性空。漢川人。未知姓氏。久依黃龍死心密受心印。品格高古氣宇宏邁。因慕船子遺風。抵秀水結(jié)庵于青龍之野。別無長物唯吹鐵笛以自娛。好吟詠。嘗賦山居詩云。心法雙忘猶隔妄。色塵不二尚馀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示眾偈曰。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宋建炎初賊徐明叛。道經(jīng)烏鎮(zhèn)肆意殺戮。民懼逃亡。普聞嘆曰。眾生涂炭。吾盍救之。乃荷策而行。直詣賊所。賊見偉異疑必奸詭詢其來處。答曰。禪者。問何所之。云往密印寺也。賊怒欲斬。普曰。大丈夫要頭便取。奚以怒為。吾死必矣。愿得一飯以為送終。賊奉肉。普供佛出生如常儀曰。孰當為我文以祭。賊笑不答。普索紙筆大書曰。嗚呼惟靈勞我以生則大塊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則時日不吉。吁哉至哉。賴有出塵之道。悟我之性與其妙心。則其妙心孰與為鄰。上同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為明。乾坤未足以為大。磊磊落落無掛無礙。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上?。少年郎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虛空終不壞。尚饗。遂舉箸飫肉。賊徒大笑。食罷曰。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乃大呼斬斬。賊駭異稽首謝過令衛(wèi)而出。于是民之廬舍少長無恙者普之惠也。僧問。既見佛為甚不拜。普掌之曰。會么。曰不會。又掌曰。家無二主。紹興冬自造大盆。鑿穴塞之。修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葬矣。壬戌持至。普尚存。乃作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剛要喂魚鱉。胡不索性去。秖管向人說。普笑曰。遲兄證明耳。遍告遐邇眾集。普示法要說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免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是誰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趺坐盆中??诖佃F笛。順潮而下。眾皆隨至海濱。普去塞戽其水洄漩。眾擁觀水。涓滴不入。乃乘流而住。歌曰。六十馀年返故鄉(xiāng)。沒蹤跡處妙難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人望目斷尚聞笛聲嗚咽于蒼茫之間。遙見以笛擲空而沒。眾號泣競圖像事之。后三日見于沙上。趺坐如生。道俗迎歸留五日。阇維舍利大如菽。有二鶴徘徊空際?;鸨M始去。塔于青龍庵。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性空。漢州人。久依黃龍死心。密受心印。品格高古。氣宇宏邁。因慕船子遺風。抵秀水。結(jié)庵于青龍之野。別無長物。唯吹鐵笛。以自娛。好吟詠。嘗賦山居詩云。心法雙忘猶隔妄。色塵不二尚馀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示眾偈曰。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宋建炎初。賊徐明叛。道經(jīng)烏鎮(zhèn)。肆意殺戮。民懼逃亡。普聞嘆曰。眾生涂炭。吾盍救之。乃荷策而行。直詣賊所。賊見偉異。疑必奸詭。詢其來處。答曰禪者。問何所之。云往密印寺也。賊怒欲斬。普曰。大丈夫要頭便取。奚以怒為。吾死必矣。愿得一飯。以為送終。賊奉肉。普供佛出生如常儀。曰孰當為我文以祭。賊笑不答。普索紙筆大書曰。嗚呼唯靈。勞我以生。則大塊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則時日不吉。吁哉至哉。賴有出塵之道。悟我之性。與其妙心。則其妙心。孰與為鄰。上同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為明。乾坤未足以為大。磊磊落落。無掛無礙。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上倌昀?。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虛空終不壞。尚饗。遂舉箸飫肉。賊徒大笑。食罷曰。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乃大呼斬斬。賊駭異。稽首謝過。令衛(wèi)而出。于是民之廬舍少長無恙。僧問既見佛。為甚不拜。普掌之曰會么。曰不會。又掌曰。家無二。主紹興冬。自造大盆。鑿穴塞之。修其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葬矣。壬戌持至。普尚存。乃作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剛要餒魚鱉。胡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說。普笑曰。遲兄證明耳。遍告遐邇眾集。普示法要說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免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是誰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趺坐盆中??诖佃F笛。順潮而下。眾皆隨至海濱。普去塞。戽其水洄漩。眾擁觀。水涓滴不入。乃乘流而住。歌曰。六十馀年返故鄉(xiāng)。沒蹤跡處妙難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人望目斷。尚聞笛聲。嗚咽于蒼茫之間。遙見以笛擲空而沒。眾號泣。競圖像事之。后三日。見于沙上趺坐如生。道俗迎歸。留五日。阇維。舍利大如菽。有二鶴徘。徊空際。火盡始去。塔于青龍庵。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妙普者。字性空。漢州人也。公性少緣飾。好面折人。能與公游者。始終皆播令名。公嘗以短策荷敝衲。歷諸名山。不喜同眾掛搭?;蛩薰艔R。或寄閒房。有以耐叢林而諫公。公為諾諾而已。及見死心于黃龍。乃折策堅依之。竟得黃龍之旨。死心獨奇公。公慕船子遺風。辭抵秀水。結(jié)茅青龍之野。吹鐵笛自娛。愛發(fā)新聲。嘗歌曰。心法雙忘猶隔妄。色塵不二尚馀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又曰。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千戈治太平。又曰。十二時中莫住工。窮來窮去到無窮。直須窮徹無窮底。踏倒須彌第一峰。建炎初。徐明唱叛。道經(jīng)烏鎮(zhèn)。恣殺戮。雞犬絕聲。公憫之。乃曳履獨往?;蛞噪U難止公。公曰。隨緣赴感。吾之愿也。賊見公偉異。疑必跪伏者。執(zhí)問來端。公曰。吾乃禪者。欲抵密印寺。豈有他哉。賊怒欲殺。公笑曰。大丈夫。要頭便斫去。何以怒為。愿施一飯。以為送終。賊意稍解。授以肉食。公如常應供。出生畢。乃曰。孰當祭我以文。賊相笑顧不答。公曰。吾自為之。賊復相笑。遺以禿筆。公起大書于空壁曰。嗚呼惟靈。勞我以生。則大塊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則時日不吉。吁哉至哉。賴有出塵之道。悟我之性。與其妙心。則其妙心孰與為鄰。上同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為明。乾坤未足以為大。磊磊落落。無??無礙。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二十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上倌昀?。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虛空終不壞。尚饗。字勢飛動。數(shù)壁俱盡。遂舉箸飫食。賊徒爭視大笑。公食罷復高聲招曰。來來。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又大呼斬斬。賊大駭異。令衛(wèi)出之。烏鎮(zhèn)廬舍獨全。公之惠也。道俗聞益皈仰。以名剎致。公不顧?;蛘f公從上付托之重。公輒以鐵笛揮之。紹興庚申。命造大盆。修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葬矣。持笑曰。風流老子。灼有商量。壬戌持至。見公尚存。相敘歡甚。占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剛要喂魚鱉。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說。公笑曰。惟待老兄證明耳。令告四眾。眾集。公為說法。仍說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省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鬯。誰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盤坐盆中。弄笛。順潮而下。緇素隨至。不可勝計。望欲斷目。公取塞戽水。而回眾擁觀。水無所入。復乘流而往。引聲拍掌。長歌曰。船子當年返故鄉(xiāng)。沒蹤跡處妙難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其笛聲嗚咽。頃于蒼茫間。見以笛擲空而沒。后三日。灘頭趺坐如生。四至爭往迎。歸留五日。異香不散。阇維時有二玄鶴。徘徊空中。得舍利。大如菽者莫計。塔于青龍。其尺楮片言。流播人間。珍如珙璧。 贊曰。余考建炎之擾。高蹈物表。不無其人。普公直躡不測之壘。因機示教。布置節(jié)次。毫忽不亂。此其智力愿力??煞Q兩足矣。惟顛末追慕船子。雖釣盡清波金鱗不遇。而公之慈風凜然在也。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一
釋妙普,號性空,漢州人。久依黃龍死心,密受心印。品格高古,氣宇宏邁。因慕船子遺風,抵秀水,結(jié)庵于青龍之野。別無長物,唯吹鐵笛以自娛。好吟詠,嘗賦《山居》詩云:“心法雙忘猶隔妄,色塵不二尚馀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薄妒颈娰省吩疲骸皩W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賤夜惶惶。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彼谓ㄑ壮?,賊徐明叛,道經(jīng)烏鎮(zhèn),肆意殺戮,民懼逃亡。普聞嘆曰:“眾生涂炭,吾盍救之?!蹦撕刹叨校痹勝\所,賊見其偉異,疑必奸詭,詢其來處。答曰:“禪者。”問:“何所之?”云:“往密印寺也?!辟\怒欲斬之。普曰:“生死易了,奚以怒為?吾死必矣,愿得一飯,以為送終?!辟\奉肉羹,普供佛,出生如常儀,曰:“孰當為我文以祭?”賊笑不答。普索紙筆大書,曰:“嗚呼惟靈!勞我以生,則大塊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則時日不吉。吁哉!至哉!出塵之道。悟我之性,與其妙心。則其妙心,孰與為鄰?上同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為明,乾坤未足以為大。磊磊落落,無掛無礙。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虛空終不壞。尚饗!”遂舉箸飫肉,賊徒大笑。食已,曰:“劫數(shù)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棄時,便請一刀兩段?!蹦舜蠛簦骸皵?!斬!”賊駭異,稽首謝過,令衛(wèi)而出。于是民之廬舍,少長無恙者,普之惠也。紹興冬,自造大盆,鑿穴塞之,修書寄雪竇持,曰:“吾將水葬矣?!比尚?,持至,見普自若,乃作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剛欲饟魚鱉,胡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說。”普笑曰:“遲兄證明耳?!北楦驽谶?,示以法要,乃說偈曰:“坐脫立亡,不如水葬。一省柴燒,二免開礦。撒手便行,不妨快暢。是誰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彼祯米柚?,口吹鐵笛,順潮而下。眾皆隨至海濱,普始去其塞,其水洄漩。眾擁觀,水涓涓侵入,乃乘流而往。歌曰:“六十馀年返故鄉(xiāng),沒蹤跡處妙難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比送繑?,尚聞笛聲嗚咽于蒼茫之間,遙見以笛擲空而沒。眾號泣,競圖像事之。后三日,見于沙上跏趺如生,道俗迎歸。留五日阇維,舍利大如菽。有二鶴,徘徊空際,火盡始去。塔于青龍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28 【介紹】: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說姓彭,號覺范,后改名德洪。入清涼寺為僧。以醫(yī)識張商英,又往來郭天信之門?;兆谡驮?,因張、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釋歸。喜游公卿間,戒律不嚴。工詩,善畫梅竹。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林間錄》、《僧寶傳》、《臨濟宗旨》等。
全宋詩
釋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號覺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雙成,依三峰靘禪師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試經(jīng)于東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為僧。四年后南歸,依真凈禪師于廬山歸宗寺,隨真凈遷洪州石門。二十九歲始,游方東吳、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涼寺。冒名剃度事發(fā),入獄一年,勒令還俗。后至東京,入丞相張商英、樞密郭天信門下,再得度,賜名寶覺圓明禪師?;兆谡驮辏ㄒ灰灰灰唬瑥?、郭貶黜,亦受牽連,發(fā)配朱崖軍(今海南三亞)。三年,得釋。四年,返筠州,館于荷塘寺。后又被誣以張懷素黨系留南昌獄百馀日,遇赦,歸湘上南臺。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書善畫,尤擅繪梅竹(《圖繪寶鑒》),多與當時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詩名最盛(《四庫全書·林間錄》提要)。有《石門文字禪》、《天廚禁臠》、《冷齋夜話》、《林間錄》、《禪林僧寶傳》等。事見《石門文字禪·寂音自序》,《僧寶正續(xù)傳》卷二、《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潞樵姡悦魅f歷二十五年徑山興圣萬禪寺刊《石門文字禪》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遺書》本(簡稱武林本),《宋詩鈔補》(簡稱鈔補)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覺范,易名德洪,號寂音尊者,又自署老儼、甘露滅,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歿,從云庵克文等學出世法。十九歲試經(jīng)東京,得度,假惠洪籍為大僧,能通《唯實論》。服勤四年,南歸廬山依克文,又隨克文遷洪州石門。崇寧中,與陳瓘、張商英、黃庭堅等游,主臨川北禪院,遷金陵清涼寺。大觀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訕謗,入制獄一年。張商英、郭天信為奏得免,并許改名德洪,賜師號。政和元年十月,張、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詔奪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還。次年復被拘于并州獄,久之乃得釋還鄉(xiāng),野服往來九峰、洞山間四年。后又為狂道士誣為張懷素黨人,坐系南昌獄百馀日,會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許還僧籍復舊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莺椴W強識,工詩畫,有名于世。著述甚豐,今存《法華經(jīng)合論》、《楞嚴經(jīng)合論》、《臨濟宗旨》、《智證傳》、《禪林僧寶傳》、《林間錄》、《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天廚禁臠》等。事跡見本集卷二四《寂音自敘》,《五燈會元》卷一七,《僧寶正續(xù)傳》卷二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德洪。字覺范。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歿去。依三峰靚禪師為童子。十九試經(jīng)。東都假天王寺舊籍惠洪名為大僧。依宣秘律師受唯識論臻其奧。博觀子史。有異才。以詩鳴京華。搢紳間。久之南歸。依歸宗真凈禪師。研究心法。隨遷泐潭。凡七年。得真凈之道。辭之東吳。歷沅湘。一日閱汾陽語。重有發(fā)藥。于是??次洗然。辨博無礙。崇寧中。顯謨朱世英請出世臨川之北禪。先是寺有古??應真十六軸。久亡其一。師至以詩嘲之。未淹辰而應真見夢所匿之家。丐歸寺中。因得之。世以謂尊者猶畏其嘲而歸焉。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吳正仲請居清涼。未閱月為狂僧誣。以度牒冒名。旁連訕謗事。入制獄。鍛鍊久之。坐冒名。著逢掖。走京師。見丞相張無盡。特奏得度。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錫椹服。號寶覺圓明。自稱寂音尊者。未幾坐交張郭厚善。張罷政事。時左司陳瑩中撰尊堯錄將進御。當軸者嫉之。謂師頗助其筆削。政和元年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三年春。遇赦。歸于江西。是冬復證獄于并州。明年得還。往來九峰洞山。野服蕭散。以文章自娛。將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屬以老。復為狂道士。執(zhí)以為張懷素黨。下南昌獄。治百馀日。非是會赦免。歸湘西之南臺。仍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為之銘。其敘曰。予世緣深重。夙習羈縻。好論古今治亂是非成敗。交游多譏訶之。獨陳瑩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煙云。草木之有華滋。所謂秀媚精進。予心知其戲。然為之不已。大觀元年春。結(jié)茅于臨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瑩中聞之。以偈見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座。亦許靈山聞法人。便謂世間憎愛盡。攢眉出社有誰嗔。于有堤岸輒決。又復袞袞多言。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僅生。恨識不知微。道不勝習。乃收召魂魄。料理初心。而為之銘曰。雷霆發(fā)聲。萬國春曉。聞者不言。心得意了。木落霜清。水歸汰在。忽然震驚。聞者駭怪。合妙日用。如春雷霆。背覺合塵。如冬震驚。萬機休罷。隨緣放曠。尚無了知。安有倒想。永惟此恩。研味其旨。一庵收身。以時臥起。語默不昧。絲毫弗差。蒙雜而著。隨孚于嘉。于是覃思經(jīng)論著義疏。發(fā)揮圣賢之秘奧。及解易。作僧寶傳成。撫而嘆曰。冒障海極。并門間關(guān)。萬死而不斃。天其或者遲以卒此乎。世有賢者。當知我矣。將負之入京。抵襄陽會難。淵圣登極。大逐宣和用事者。詔贈丞相商英司徒。賜師重削發(fā)。還舊師名。未幾國步多艱。退游廬阜。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閱世五十有八。門人建塔于鳳棲山。師之才章。蓋天稟然。幼覽書籍。一過目。畢世不忘。落筆萬言。了無停思。其造端用意。大抵規(guī)模東坡。而借潤山谷。至于出入禪教。議論精博。其才實高。圜悟禪師以為筆端具大辯才。不可及也。與士大夫游。議論袞袞。雖稠人廣座。至必奮席。初在湘西。見山谷。與語終日。不容去。因有詩贈之。略曰。不肯低頭拾卿相。又能落筆生云煙。其后山谷過宜春。見其竹尊者詩。咨賞。以為妙入作者之域。頗恨東坡不及見之。著林間錄二卷。僧寶傳三十卷。高僧傳十二卷。智證傳十卷。志林十卷。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一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語錄偈頌一編。法華合論七卷。楞嚴尊頂義十卷。圓覺皆證義二卷。金剛法源論一卷。起信論解義二卷。并行于世。 贊曰。丞相張無盡稱覺范。蓋天下之英物。圣宋之異人。然古之高僧。以才學名世。殆與覺范并驅(qū)者多矣。必以清標懿范相資而后美也。覺范少歸釋氏。長而博極群書。觀其發(fā)揮經(jīng)論。光輔叢林。孜孜焉。手不停綴。而言滿天下。及陷于難。著逢掖出。九死而僅生。垂二十年。重削發(fā)。無一辭叛佛而改圖。此其為賢者也。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己。不能全身遠害。峻戒節(jié)以自高。數(shù)陷無辜之罪。抑其恃才。暴耀太過。而自取之邪。嘗自謂。識不知微。道不勝習者。不獨為洪實錄。亦以見其自欺焉。惜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思慧(一○七一~一一四五),號妙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俞。首見法云大通善本禪師,即與染削。次竟真凈,終歸禮大通。出住霅川道場法席,繼徒徑山凈慈寺。詔居京師智海寺,又移補顯親、黃蘗,終住福州雪峰寺。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大通善本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五年卒,年七十五。《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甌寧人,字顧道。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累官知開封府,遷工、戶二部侍郎。徽宗朝歷知蘇州、陳州、河中、成都府。除兵部侍郎,再知成都,改知鄆州中山府。徽宗嘗稱其清謹循良。
全宋詩
吳栻(一作拭),字顧道,甌寧(今福建建甌)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清康熙《甌寧縣志》卷六)。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為金部員外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兆诔鐚幹袨殚_封府推官。以給事中使高麗,還,知開封府。四年(一一○五),坐事出知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一)。大觀初,歷知蘇州、陳州、河中府。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知成都(《全蜀藝文志》卷三四《銅壺閣記》)。召拜兵部侍郎,尋除龍圖閣直學士,再知成都。后知中山府,卒。清康熙《甌寧縣志》卷八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二二三八
吳栻(或作拭),字顧道,號庵峰居士,建州甌寧(今福建建甌)人。熙寧六年進士及第,為開封府推官。元符二年,進金部員外郎。崇寧初,以給事中出使高麗,還知開封府。歷工部、戶部侍郎。四年,坐累,削秩知單州。大觀中,歷知蘇州、陳州、河中、成都府。召入奏事,除兵部侍郎。尋除龍圖閣直學士。政和元年,再知成都。二年,徙知江寧。后知鄆州卒。著有《雞林記》二十卷、《蜀道紀行詩》三卷、《庵峰集》一卷、《論語十說》。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一,《宋史》卷二○三、二○八、四八七,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