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067,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198 199 200 201 202 204 205 206 207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歐陽子槐江煒(字 彥明 號 轑陽居士 )王升(字 逸老 號 羔羊居士 )王安中(字 履道 號 初寮 )魏泰(字 道輔 號 溪上丈人、漢上丈人、臨漢隱居 )何薳(字 子遠(yuǎn)、子楚 號 韓青老農(nóng) )僧了然( 薛 號 智涌、志涌 世稱 虎溪尊者 )劉子正葉夢得(字 少蘊(yùn) 號 石林、石林居士 )宋京(字 宏父 號 迂翁 )方會(字 子元 )釋子英(號 覺印 懷 )釋居慧(號 無傳 吳 )釋懷深(號 慈受 夏 )釋惟清(號 佛壽、靈源叟 惟清 字 覺天 陳 名 懷清 )
人物簡介
全宋詩歐陽子槐,郴州宜章(今屬湖南)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jìn)士。一說官至參知政事。事見《沅湘耆是集》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吉州永新人,字彥明。喜作詩,事母極孝?;兆诔鐚?、大觀間,州守以八行薦,不報。自號轑陽居士。
全宋詩江煒,字彥明,自號轑陽居士,永新(今屬江西)人。徽宗崇寧、大觀間,吉州知州曾以孝行推薦,不報。事見《獨(dú)醒雜志》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6—?
【介紹】:
宋開封人,字逸老。善草書,頗奇?zhèn)?,有張旭轉(zhuǎn)折變態(tài)之風(fēng)?;兆诔徽傺a(bǔ)右爵。南渡后寓居嘉禾羔羊里,號羔羊居士。時高宗留神翰墨,召對蒙眷,官至正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6—1134
【介紹】:
宋中山陽曲人,字履道,號初寮。哲宗元符三年進(jìn)士?;兆谡椭?,自秘書少監(jiān)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以疏劾蔡京,遷翰林學(xué)士承旨。宣和元年,拜尚書右丞。三年,遷左丞。五年,授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驕橫跋扈,安中不能制,曲意奉之。召還,為大名府尹。欽宗靖康初,為言者所劾,累貶象州安置。善屬文,尤工四六。有《初寮集》。
全宋詩王安中(一○七六~一一三四,此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及《宋史》本傳推算,如按《文忠集》卷一五《跋初寮王左丞贈曾祖詩及竹林泉賦》所記推算,生年提前一年),字履道,號初寮,中山陽曲(今山西太原)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進(jìn)士。調(diào)瀛州司理參軍、大名縣主簿,歷秘書省著作郎?;兆谡烷g,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疏蔡京罪,為翰林學(xué)士,遷承旨。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拜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五年,主聯(lián)金攻遼,授慶遠(yuǎn)軍節(jié)度使、河北河?xùn)|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一之二○)。七年,宋金啟釁,以上清寶箓宮使兼侍讀召還(同上書職官五四之一一)。除建雄軍節(jié)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欽宗靖康初,連貶隨州、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內(nèi)徙道州,尋放自便。紹興四年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五),年五十九。有《初寮集》七十六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二有傳?!⊥醢仓性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初寮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簡稱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王安中(一○七六——一一三四),字履道,號初寮,中山曲陽(今河北曲陽)人。元符三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瀛州司理參軍、大名縣主簿。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為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因疏劾蔡京,遷翰林學(xué)士,又遷承旨。宣和初拜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五年,授慶遠(yuǎn)軍節(jié)度使、燕山府路宣撫使,與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安中不能制。召還,除檢校太保、建雄軍節(jié)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為言者所論,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提舉嵩山崇福宮。累貶象州安置。紹興初,復(fù)左中大夫。四年,卒,年五十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二有傳。事跡又見周必大《初寮集序》(《初寮集》卷首),《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襄州襄陽人,字道輔,號溪上丈人。曾布妻弟。為人無行,倚布勢為鄉(xiāng)里患苦。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曾因忿爭而毆主考官,坐是不許取應(yīng)。章惇為相,欲薦以官,不就。博極群書,有口辯,工文章,喜談?wù)摮伴g事。有《東軒筆錄》、《臨漢隱居詩話》、《臨漢隱居集》等。
全宋詩魏泰,字道輔,號漢上丈人,襄陽(今屬湖北)人。曾布婦弟(《老學(xué)庵筆記》卷七)。嘗于試院中忿爭,毆主文幾死,坐是不許取應(yīng)。遂隱居,自號臨漢隱居。博極群書,與呂惠卿、王安石、黃庭堅等有交。徽宗崇寧、大觀間章惇為相,欲官之,不就。有《襄陽題詠》二卷(《宋史·藝文志》卷八),已佚。今存《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事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二、《楚紀(jì)》卷四七。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二二三八魏泰,字道輔,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曾布妻弟。工文章,喜談朝野間事。崇寧、大觀間,章惇欲官之,不就。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存)、《東軒筆錄》十五卷(存)、《續(xù)東軒雜錄》一卷、《書可記》一卷、《訂誤集》二卷、《襄陽題詠》二卷。見《宋史》卷二○五、二○六、二○九、三一九,《楚紀(jì)》卷四七,《宋詩紀(jì)事》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7—1145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遠(yuǎn),一字子楚,號韓青老農(nóng)。何去非子。晚年居富陽韓青谷。有《春渚紀(jì)聞》。
全宋詩何薳(一○七七~一一四五),字子楚,一字子遠(yuǎn),晚號韓青老農(nóng),浦城(今屬福建)人。去非子。高宗紹興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著有《春渚紀(jì)聞》。事見《東牟集》卷一四《隱士何君墓志銘》、清嘉慶《浦城縣志》卷二三。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八何薳(一○七七——一一四五),字子楚,一字子遠(yuǎn),號韓青老農(nóng),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去非子。平居不仕,唯好學(xué),所交游多名士。紹興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著有《春渚紀(jì)聞》十卷(存)、《韓奉議鸚歌傳》一卷(存)。見《隱士何君墓志銘》(王洋《東牟集》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7—1141
【介紹】:
宋僧。臺州臨海人。俗姓薛,號智涌,世稱虎溪尊者。七歲出家,十六具戒,從安國惠師學(xué)天臺教義。后居臺州白蓮寺,講演二十余年,學(xué)者爭歸之。有《止觀圓宗記》、《解十不二門樞要》、《虎溪前后集》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釋了然號智涌。出家郡之白蓮寺。講演天臺教觀二十馀年。精勵后學(xué)白業(yè)潛修。日惟一餐常坐達(dá)旦。一夕夢。二龍云中交戲空際忽然化為神人。從空而降謁師。且于衣袖出一書示曰。師七日后當(dāng)行西歸。了然既寤知是往生之應(yīng)。乃撾鼓集眾。登座說法遺囑后事。已而書偈曰。因念佛力得生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逸。即索浴更衣。命眾同聲誦彌陀經(jīng)。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一眾皆聞天樂之音盈空。祥光燭于天表。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了然。臺臨海薛氏子。處胎十三月而生。十六具戒。從安國惠師。學(xué)教觀得要領(lǐng)。嘗夢坐盤石泛大海。望大士坐山上竹林間。師正立。說百偈以贊。覺憶其半。自是頓發(fā)辯才。侍安國遷白蓮。未幾去。謁明智。凡有所論。皆首肯之。因舉住廣嚴(yán)。師曰。吾不當(dāng)負(fù)所得。卒為安國嗣。居山二十四年。學(xué)者嘗五六百人。紹興戊午。寧海建大會。有使者持牒來。曰。兜率天請師說法。師曰。此間法會未終。使曰。符不可緩。當(dāng)先其次者。即毀師名而去。辛酉五月。夢兩龍戲空中。一化為神人。袖出書曰。師七日當(dāng)行。師唯唯。既寤。集眾說法。且曰。因念佛力。得歸極樂。吾徒勉之。即沐浴更衣。與眾同誦阿彌陀經(jīng)。至西方世界而逝。眾聞天樂騰空。祥光四燭。葬東岡。錫號智涌。師平生多異跡。郡祈雨于玉溪。眾苦路險。師咒龍使移之。是夜風(fēng)雨大作。旦見潭在所。指夷坦處。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釋了然,號志涌,出家郡之白蓮寺。講演天臺教觀二十馀年,精勵后學(xué),白業(yè)潛修。日惟一餐,常坐達(dá)旦。一夕夢二龍云中,交戲空際,忽然化為神人,從空降謁,且于衣袖出一書示曰:“師七日后行當(dāng)西歸?!绷巳患儒唬峭畱?yīng),乃撾鼓集眾,登座說法,遺囑后事,已而書偈曰:“因念佛力,得生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逸。”即索浴更衣,命眾同聲誦《彌陀經(jīng)》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一眾皆聞天樂之音盈空,祥光燭于天表。
人物簡介
簡介崇寧五年(1106)任廣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7—1148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少蘊(yùn),號石林。哲宗紹圣四年進(jìn)士。為丹徒尉。徽宗朝累遷翰林學(xué)士,極論士大夫朋黨之弊。帥潁昌府,發(fā)常平粟賑民,抵制宦官楊戩等搜括,捕抑貪吏,遭廢黜。高宗即位,除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紹興中,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致力于抗金防務(wù)及籌措軍餉。官終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平生嗜學(xué)博洽,尤工于詞。有《建康集》、《石林詞》、《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石林詩話》等。
全宋詩葉夢得(一○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蘊(yùn),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后定居吳興弁山,家有石林園,因號石林居士。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除起居郎,二年,遷翰林學(xué)士,三年,出知汝州,尋落職,提舉洞霄宮。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起知蔡州,移帥穎昌府。忤楊戩、李彥,提舉鴻慶宮。欽宗靖康元年(一○二六),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落職,提舉太平觀。二年,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三年,罷歸湖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六、一七、一八、二○)。紹興元年(一○三一),起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春等六州宣撫使,抗擊金兵。十二年冬,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十四年,請老,提舉洞霄宮。十六年,致仕(同上書卷一四七、一四八、一五二、一五四)。十八年,卒于湖州。葉氏家富藏書,著述繁多,《石林總集》一百卷等,已佚;有《石林居士建康集》(《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十卷,今存八卷,系帥建康時詩文)、《石林燕語》、《避暑錄話》、《巖下放言》等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夢得詩,以毛晉汲古閣原藏明抄本《石林居士建康集》為底本,校以鄧邦述校跋清影印抄宋刻本(簡稱影宋本)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葉夢得(1077-1148) 字少蘊(yùn),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人,居烏程。有《石林詞》。
全宋文·卷三一六二葉夢得(一○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蘊(yùn),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后卜居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卞山之石林谷,因自號石林居士。紹圣四年登進(jìn)士第,調(diào)丹徒尉。大觀中,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以忤童貫,降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汝州,尋落職奉祠。政和中,起知蔡州,歷知潁昌府、應(yīng)天府、杭州,或起或廢。高宗建炎二年,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尋除戶部尚書。三年二月,拜尚書左丞。以與宰相朱勝非意見不合,執(zhí)政十四日而罷,以資政殿學(xué)士歸隱卞山。紹興元年,起為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春等六州宣撫使,次年罷。八年,再任江東安撫制置大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兩鎮(zhèn)建康,布置江防,多得其力。升資政殿大學(xué)士、觀文殿學(xué)士,移知福州。十六年,拜崇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十八年卒,年七十二。夢得博學(xué)強(qiáng)記,著書三十馀種。今尚存《春秋讞》、《春秋考》、《春秋傳》、《石林燕語》、《避暑錄話》、《老子解》、《石林詩話》、《石林詞》等十七八種?!?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宋京,字宏父,自號迂翁(《輿地紀(jì)勝》卷一五七),雙流(今屬四川)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jìn)士(清光緒《雙流縣志》下卷《選舉》)。曾任戶部員外郎,后以太尉府少卿出知邠州(《竹隱畸士集》卷三《送宋宏甫出守邠州》詩自注)。今錄詩十九首。
全宋文·卷三一三九宋京,字宏父,雙流(今四川雙流)人。登崇寧五年進(jìn)士第,大觀中為資州幕僚,遷□奉大夫、光祿□。喜為詩翰,著有《藝圃》。見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輿地紀(jì)勝》卷一五七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子元。神宗熙寧九年進(jìn)士。任建州教授,閩士聞而至者近千人?;兆诖笥^元年,以集賢校理知越州。九年,除徽猷閣待制、知廣州。再知越州,凡五年,為政平易。充兩浙安撫使,繕城隍,創(chuàng)樓船,上水戰(zhàn)法。政和中歷太子詹事。累爵文安郡開國侯。
全宋文·卷二四○八方會,字子元,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熙寧九年進(jìn)士。歷知越州,充兩浙安撫使。政和中為太子詹事,累爵文安郡開國侯。見《莆陽文獻(xiàn)傳》卷一四,《越中金石記》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子英(?~一一一七),號覺印,俗姓懷,錢塘(今杭州)人。年十二從希言出家,晚住建康府保寧寺,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兆谡推吣曜?。事見《虎丘山志》卷七何安中撰塔銘,《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居慧(一○七七~一一五一),號無傳,俗姓吳,湖州(今屬浙江)人。住湖州道場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長靈守卓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五。,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偈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懷深(一○七七~一一三二),號慈受,俗姓夏,壽春六安(今屬安徽)人。年十四祝發(fā)受戒。公四年,訪道方外?;兆诔鐚幊?,往嘉禾依凈照于資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儀真資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鎮(zhèn)江府焦山寺、真州長蘆寺。七年,居建康府蔣山寺。欽宗靖康間住靈巖堯峰院(《中吳紀(jì)聞》卷六)。高宗紹興二年卒,年五十六。為青原下十三世,長蘆崇信禪師法嗣。事見《慈受懷深禪師廣錄》,《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六有傳。
全宋文·卷三二六三懷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字慈受,俗姓夏氏,壽州六安(今安徽六安)人。少出家,后從楊岐宗大師慧勤得悟。歷主名剎,末住金陵蔣山寺。紹興二年卒,年五十六。見《嘉泰傳燈錄》卷九,《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一。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又懷深,字慈受,姓夏氏,壽春人。生之夕,祥光滿舍,文殊堅遙見之,疑火也。詰旦知鄰里生兒,心異之,往訪焉,且告之故曰:“如此瑞徵,宜善護(hù)之?!弊院?,抱兒見堅輒笑,因許出家。及長,遍游方外,請益鑒公,乃大豁,呈偈曰:“祗是舊時行履處,等閒舉著便淆訛。夜來一陣狂風(fēng)起,吹落桃花知幾多?!辫b撫掌曰:“者里豈不是活祖師意。”后終于蔣山。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惟清(?~一一一七),字覺天,號靈源叟,俗姓陳,武寧縣(今屬江西)人。住隆興府黃龍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寶覺心禪師法嗣。徽宗政和七年卒,賜號佛壽?!?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三○、《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惟清(?——一一一七),又名懷清,洪州武寧(今江西武寧)人,法號佛壽,又號靈源叟,俗姓陳。謁祖心禪師得法。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黃龍。能文善詠,黃庭堅等師事之。后遷泐潭。政和七年卒。見《嘉泰普燈錄》卷六,《禪林僧寶傳》卷三○,《羅湖野錄》卷一、四。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禪師名惟清。字覺天。號靈源叟。生南州武寧陳氏。方垂髫上學(xué)。日誦數(shù)千言。吾伊上口。有異比丘過書肆。見之。引手熟視之。大驚曰。菰蒲中有此兒耶。告其父母。聽出家從之。師事戒律師。年十七為大僧。聞延恩院耆宿法安。見本色人。上謁愿留就學(xué)。安曰。汝苦海法船也。我尋常溝壑耳。豈能藏哉。黃龍寶覺心禪師。是汝之師。亟行毋后。時公至黃龍。泯泯與眾作息。問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諸佛前曰。倘有省發(fā)。愿盡形壽。以法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閱玄沙語。倦而倚壁。起經(jīng)行。步促遺履。俯取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寶覺。寶覺曰。從緣入者永無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悅致散亂。令就侍者房熟寐。公風(fēng)神洞冰雪。而趣識卓絕流輩。龍圖徐禧德占。太史黃庭堅魯直。皆師友之。其見寶覺。得記莂。乃公為之地。寶覺鐘愛。至忘其為師。議論商略。如交友。諸方號清侍者。如趙州文遠(yuǎn)。南院守廓。張丞相商英。始奉使江西。高其為人。厚禮致。以居洪州觀音。不赴。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請住舒州太平。乃赴。衲子爭趨之。其盛不減圓通。在法云長蘆時。寶覺春秋高。江西使者王桓。遷公居黃龍。不辭而往。未幾寶覺歿。即移疾居昭默堂。頹然坐一室。天下想其標(biāo)致。摩云昂霄。余時以法門昆弟。預(yù)聞其論。曰。今之學(xué)者。未脫生死。病在什么處。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為師者之罪也。如漢高帝。紿韓信而殺之。信雖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學(xué)者。言下脫生死。效在什么處。在偷心已死。然非學(xué)者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錘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見侯景不動聲氣。而景之心已枯竭。無馀矣。諸方所說。非不美麗。要之如趙昌??花逼真。非真花也。其指法巧譬。類如此。閑居十五年。天下禪學(xué)者。知而親依之可也。公卿大夫。何自而知。亦爭親近之乎。非雷非霆。而聲名常在人耳。何修而臻此哉。平生至誠。惻怛于道而已。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食罷掩房。遣呼以棲首座至。敘說決別。乃起浴更衣。以手指頂。侍者為凈發(fā)訖。安坐而寂。前十日。自作無生常住真歸告銘曰。賢劫第四尊。釋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孫惟清。雖從本覺應(yīng)緣出生。而了緣即空。初無自性。氏族親里。莫得而詳。但以正因一念。為所宗承。是廁釋迦之遠(yuǎn)孫。其號靈源叟。據(jù)自了因。所了妙性。無名字中。示稱謂耳。亦臨濟(jì)無位真人。傅大士之心王類矣。亦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唯證乃知。馀莫能測者歟。所以六祖問讓和尚。什么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么物恁么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是諸佛之護(hù)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茲蓋獨(dú)標(biāo)清凈法身。以遵教外別傳之宗。而揀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非無報化大功大用。謂若解通報化。而不頓見法身。則滯污染緣。乖護(hù)念旨。理必警省耳。夫少室道行。光騰后裔。則有云門偃。奮雄音絕唱于國中。臨濟(jì)玄。振大用大機(jī)。于天下。皆得正傳。世咸宗奉。惟清望臨濟(jì)。九世祖也。今宗教衰喪。其未盡絕滅者。唯二家微派。斑斑有焉。然名多愧實。顧適當(dāng)危寄。而朝露身緣。勢迫晞墜。因力病釋俗從真。敘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后。當(dāng)用依稟觀究。即不違先圣法門。而自見深益。慎勿隨末法所尚。乞空文于有位。求為銘志。張飾說。以浼吾。至囑至囑。因自所敘。曰無生常住真歸誥。且系之以銘。銘曰。無涯湛海。瞥起一漚。亙乎百年。曷浮曷休。廣莫清漢。歘生片云。有無起滅。隱顯何分。了茲二者。即見實相。十世古今。始終現(xiàn)量。吾銘此旨。昭示汝曹。泥多佛大。水長船高。公遺言。藏骨石于海會。示生死不與眾隔也。門弟子確誠克奉藏之。而增修其舊。不敢違其誡。公賜號佛壽。從樞密鄧公。洵武請也。
贊曰。初靈源訃至。讀其自作志銘。嘆曰。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自珍其道之深乎。收涕為之詞曰。今年九月十有八。清凈凈身忽衰颯。生死鶻崙誰劈破。披露夢中根境法。無生塔成自作銘。人言無虧寧有成。一切法空尚曰座。此塔安得離色聲。障云方增佛日晚。長蹉更失人天眼。但馀荷負(fù)大法心。乞與叢林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