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411,分495頁顯示  上一頁  224  225  226  227  228  230  231  232  23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王德元(仲德 東門子 )
龔璛(子敬 谷陽生 )
周之翰(子宣 )
羅知悌(敬夫、子敬 太無 )
曹元用(子貞 超然、三俊 文獻 東平郡公 )
方鎰(子兼 )
吾衍(子行 貞白 )
宮欽(子敬 )
黃公望( 陸堅 子久 一峰、大癡、井西老人 焉、堅 )
丘世良(子正 )
王輔(子翼 )
回回(子淵 )
吾丘衍(子行 別稱 吾衍 貞白處士 )
安子靜
柏子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5—1364 【介紹】: 元東平路人,字仲德,自號東門子。本女真抹撚氏。習全真道教。順帝至元六年主嶧陽碧云宮,后游歷諸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6—1331 【介紹】: 元鎮(zhèn)江人,居吳中,字子敬。文章卓偉殊絕,自成一家。歷和靜、學道二書院山長,改寧國路儒學教授。后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有《存悔齋稿》。
元詩選
璛字子敬,宋司農卿潗之子,自高郵再徙平江,家焉。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縣,不食卒,璛悲不自勝,嘆曰:國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門戶,獨不可為儒以自奮邪!與其弟理刻苦于學。戴帥初、仇仁近、胡汲仲皆與為忘年交,聲譽籍甚。人稱曰「兩龔」,以比漢「兩龔」云。憲使徐琰辟置幕中,舉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當事者交章薦,宜在館閣,不報。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簿,改宜春丞,歲馀乞休,遂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卒。其所作詩曰《存悔齋稿》,明朱性甫錄補遺十七首,出自荻溪王氏所藏。子敬少時,嘗有詠史詩云:「文若縱存猶九錫,孔明雖死亦三分。」為一時所傳誦,其序袁靜春集云:通甫與予交,上下古今,一返諸性情之正。其于持論如此。
維基百科
龔璛,字子敬,號谷陽生,高郵人。龔卿潗之子,自高郵徙平江(今江蘇吳縣)。與戴表元、仇遠等人友好。早為在徐琬幕下,后擔任和靖書院山長、學道書院山長。晚年以浙江儒學副提舉退休。宋亡,不食而卒。有《存悔齋稿》。
欽定四庫全書·存悔齋稿·提要
(臣)等謹案:存悔齋稿一卷,補遺一卷,元龔璛撰。璛字子敬,自高郵遷居平江。父潗,宋末官司農卿,國亡不食卒。璛少為憲使徐琰辟置幕下,舉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當路者交薦其宜居館閣,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浙江儒學副提舉致仕。所著有存悔齋詩稿一卷。明朱存理復輯其佚篇,為補遺一卷附之。蓋存理作鐵網珊瑚行世,所見前人書畫題跋為多,故所錄往往得之手跡也。盛儀嘉靖維揚志稱璛善屬文,刻意學書,有晉人風度。蓋亦一時知名之士。而篇什所存無幾,當已不免散佚。然其詩格伉爽,頗能自出清新,在元人諸集中,猶為獨開生面者焉。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6—1330 【介紹】: 元大都人,字子宣,以父蔭擢侍儀舍人,文宗時官至冠州知州。嘗撰《朝儀備錄》和《朝儀紀原》以進。及官淮安,治獄多平反,民大稱善。
羅知悌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7 【介紹】: 宋末元初錢塘人,字敬夫,一作子敬,號太無。精醫(yī)術,得劉完素門人荊山浮屠之傳,旁通李呆、張從正之說。理宗時入宮為內侍,甚見寵厚。宋亡被擄至燕京,得賜外居,閉門研求醫(yī)學。治病多效,樂于濟人。晚好靜,傳其學于朱震亨。后人輯有《羅太無先生口授三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8—1330 【介紹】: 元汶上人,字子貞,號超然。幼嗜學,讀書常達通宵。始為鎮(zhèn)江路學正,以閻復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轉中書省右司掾,與元明善、張養(yǎng)浩號為“三俊”。英宗時,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學士。至治三年,鐵失在上都殺英宗,其黨召兩院學士北上,元用獨不行。鐵失敗,人皆稱其有先見之明。泰定帝時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兼經筵官。預修仁宗、英宗兩朝實錄,奉旨纂集法令為《通制》,譯《貞觀政要》為蒙古文。凡大制誥,多出其手。卒謚文獻。有《超然集》。
元詩選
元用,字子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元用幼讀書,常達曙不寢,父憂其致疾,止之,輒以衣蔽窗默觀之。始以鎮(zhèn)江路儒學正,考滿游京師。翰林承旨閻復大奇之,因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御史臺辟為掾史,轉中書省右司掾。與清河元明善、濟南張養(yǎng)浩同時號為三俊。除應奉翰林文字,遷禮部主事,改尚書省右司都事,轉員外郎。及尚書省罷,退居任城,久之,齊、魯間從學者甚眾。延祐六年,授太常禮儀院經歷,屬英宗銳意禮樂,其儀注制度,率所裁定。授翰林待制,升直學士。泰定三年,授太子贊善,轉禮部尚書,兼經筵官,尋拜翰林侍講學士,預修仁宗、英宗兩朝實錄。天歷二年卒,贈正奉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東平郡公,謚文獻。詩文四十卷,號《超然集》。戴表元稱其文曰:屬辭莊、屈之潔,析理孟、荀之達,而比事左、班之覈也。
方鎰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8 【介紹】: 元紹興路諸暨人,字子兼。經營十二頃腴田,用歲入設立義莊、義塾。
吾衍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8—1311 【介紹】: 元杭州錢塘人,字子行,亦名郚衍或吾丘衍,號貞白。工篆隸書,通聲音律呂之學,意氣簡傲,不求仕進。隱居教授,居樓上。廉訪使徐琰來訪,拒不接待。后投水死。有《學古編》、《閑居錄》、《竹素山房詩集》等。
宮欽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東萊人,字子敬。武宗至大中為東阿令,鏟除宿蠹,吏民畏服。歲大饑,出俸活民。邑有黠民工訟,前令莫能治。欽廉其人置之法,用赤色涂其壁以示辱,后皆化為善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9—約1354 【介紹】: 元常熟人,一作富陽人,本姓陸,名堅,出繼于永嘉黃氏,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井西老人。順帝至元中辟為書吏,尋棄去,隱于富春。一度在松江賣卜。博極群書,通音律圖緯之學,尤工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自成一家。常隨身帶描筆,見好景奇樹,便模寫記之。筆墨高雅,與王蒙、倪瓚、吳鎮(zhèn)為元末畫苑四大家。有《山水訣》、《大癡山人集》。傳世之畫以《富春山居圖》最著名。
元詩選
公望,字子久,本姓陸,世居平江路常熟。繼永嘉黃氏,遂徙富春焉。父年九十,始得之。曰:黃公望子久矣,因以名字焉。性稟敏異,應神童科。至元中,浙西廉訪徐琰辟為書吏。一日著道士服,持文書白事,琰怪而詰之,即引去。更名堅,自號「大癡道人」,或號「大癡哥」、「一峰道人」,隱于西湖之筲箕泉。已而歸富春,卒年八十六。子久博極群籍,尤通音律圖緯之學,畫山水師董巨源,而晚變其法,自成一家。其峰巒多礬石,筆墨高雅,人莫能及,所著寫山水訣,世皆宗之。嘗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tài)忽忽,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咤不顧。楊鐵厓謂子久詩宗晚唐,畫獨追關仝,其據梧隱幾,若忘身世,蓋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9—1337 【介紹】: 元杭州路錢塘人,字子正。成宗大德六年除海鹽州學教授,遷杭州路。歷慶元路知事、于潛縣主簿、江寧縣尹,以松江府同知致仕。
王輔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濮州范縣人,字子翼。武宗至大間主鄱陽縣簿,升東流縣尹,歷吉水州判、德化縣尹,遷鄱陽縣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人,康里氏,字子淵。不忽木子,巎巎兄。博學能文。成宗時為宿衛(wèi),擢太常院使。武宗時歷山南廉訪使,遷淮西,改河南,歷事仁宗、英宗、泰定帝三朝,皆稱名臣。文宗立,擢中書右丞,力辭歸。聞明宗被害,流涕不食,自是杜門不出者數年。

人物簡介

元詩選
衍字子行,錢塘人。意氣簡傲,常自比郭忠恕。居生花坊一小樓,客至,僮輒止之,通姓名乃使登。一日,廉訪使徐琰來見,衍從樓上呼曰:此樓何敢當貴人登耶!愿明日謁謝使節(jié)。琰笑而去。生徒從衍游者常數十百人,衍坐童子地上,使冠者分番下授之,時出小清涼傘,教之低昂作舞勢。或對賓游談大噱,解發(fā)濡酒中為戲,群童皆肅容莫敢動。衍左目眇,又跛右足,一俯一仰,嫵媚可觀。畜兩鐵如意,日持弄之。或倚樓吹洞簫數曲,超然如忘世者。性好譏侮文學士,獨推服仇遠及胡之純、長孺兄弟。初,衍年四十未娶,買酒家女為妾,至大三年秋,或訟女為己妻,官逮女父母,會其偽券事覺,連及衍,衍固弗知也。因邏卒辱衍,衍大不勝慚。臘月甲子,衍持玄絳緇笠詣仇遠別,值晨出,因留詩一章竟去,不知所之。明日,或有得遺履于斷橋上者。后衛(wèi)大隱以六壬筮之,得亥子丑順流相。曰:是其骨朽淵泥九十日矣!多寶院僧可權故從衍學為詩,聞其死,哭甚哀,招魂葬之西湖上。子行工隸書,尤精于小篆。兼通聲音律呂之學。詩善效李賀。有《竹素山房詩》,竹房、竹素、貞白,皆其號也。
華夏人物庫·古代人物
一作吾衍。元代龍游(今屬浙江)人,字子行,號貞白處士。左目眇,右足跛,性格曠放,不事檢束,以教學為業(yè),因官司受辱,投西湖死。平生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于音律尤精;詩效李賀體;工隸書、小篆。有《竹素山房詩集》、《續(xù)古篆韻》、《周秦刻石釋音》、《學古編》、《閒居錄》等。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嘉定人。善畫枯木怪石菖蒲,題句甚多。嘗講臺教于赤城。性好浪游,乞食村落,不作長語。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為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