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068,分2072頁顯示  上一頁  240  241  242  243  244  246  247  248  24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倪祖義(子由 )
倪龍輔(魯玉 梅村 )
傅光(子溫 )
傅子正
傅定(敬子 )
傅寅(同叔 杏溪 )
傅文用(三翁 )
儲泳(文卿 華谷 )
僧仲仁(華光長老、華光道人 )
僧大(鏡中 )
僧妙明( 無相 )
僧宗顯( 正覺 )
僧無己(大昏子 )
僧晞顏(圣徒 雪溪 )
僧智儼( 蝦子、智儼 )
倪祖義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四七五
倪祖義,字子由,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倪思子。少聰俊,仕未達(dá),得年五十以死。輯有《吳興分類詩集》三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倪龍輔,字魯玉(《宋詩紀(jì)事》卷七四),號梅村(《詩家鼎臠》卷上)。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字子溫。傅雱弟。為諸王宮教授,未幾退歸田里。方臘起事,縣民多托之而起,任士安統(tǒng)兵至,欲盡屠之,光力諫,遂免,全活甚眾。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傅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字敬子。傅寅從子。為寅所遣往建安,受業(yè)朱熹之門,以刻苦用心為熹所稱。既得微言奧旨,乃歸,與諸弟共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字同叔,號杏溪。少能誦經(jīng)史百家,從唐仲友學(xué),仲友稱為“益友”。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學(xué)校郊廟、律歷軍制之類,皆研究根穴,訂其訛謬,每事各為一圖,號曰《群書百考》。家居不仕,又不屑治生產(chǎn),晚益貧。太守孟猷捐俸以倡,諸好義者為買田筑室于東陽之泉村。為詩閑遠(yuǎn)古淡。有《禹貢說斷》。
傅文用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人,號三翁。工畫花竹、翎毛。為鶉鵲能分四時毛羽,有黃筌風(fēng)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嘉興華亭人,字文卿,號華谷。工于詩,精陰陽五行。有《華谷祛疑說》。
全宋詩
儲泳,字文卿,號華谷,云間(今上海松江)人(《江湖后集》卷一一)。與陳郁(藏一)有交游。有《華谷詩藁》(《永樂大典》卷二八一三),已佚,存《華谷祛疑說》一卷。今錄詩二十八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會稽人,住衡州華光寺,號華光長老、華光道人??岷妹坊ǎぎ嬆?。與黃庭堅(jiān)交往甚密。有題其所撰《華光梅譜》,或稱系后人偽作。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僧大,號鏡中。史彌遠(yuǎn)請主萬壽寺,作偈辭之。事見《虎丘山志》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杭州臨川人,俗姓胡,號無相。嘗面壁靜坐,頓悟。能詩文,名公多與之交。晚年結(jié)庵,行頭陀法,久之,趺坐而化,年八十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俗姓王,潼川人,號正覺。少為進(jìn)士有聲,后出家昭覺寺。晚年從五祖演和尚學(xué)道,頗有聲譽(yù)。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宗顯號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汲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昭覺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白拈起拂子曰。這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和尚問。未知關(guān)棙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guān)棙子。祖曰。汝且在門外立。顯進(jìn)步一踏而退。祖曰。許多時茶飯?jiān)獊硪灿腥酥涛丁C魅杖胧?。祖見顯便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秖未過得白云關(guān)在。顯珍重便出。時圓悟?yàn)槭陶?。乃以白云關(guān)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顯笑曰。我不是不會。祇是未諳。待見這老漢共伊理會一上耳。次日祖往舒城。顯與悟繼往。適會于興化。祖問記得曾在那里相見來。顯曰。全火秖候。祖顧悟曰。這漢饒舌。后游廬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五祖。祖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yuǎn)和尚。遠(yuǎn)曰。貓有軟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索達(dá)本源不能到也。顯侍之久。祖鐘愛之。辭返蜀祖為小參。復(fù)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卻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顯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yù)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煅煉四方學(xué)者。故龍象多出其輪下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顯。潼川王氏子。少舉進(jìn)士。有聲。嘗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見水。泠然盈室。欲汲不可。而塵境自空。悟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白得度。隨眾咨參。一日白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子如何會。顯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白舉起拂子。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南游見五祖演和尚。久處侍寮。澈法底蘊(yùn)。四十馀年始還。時白尚無恙。舉應(yīng)長松。遷保福信相。太常卿蘇元老。序其語錄云。頃者吾蜀。但以講席律壇。為無等等法。未知祖道之高。晚得真覺勝禪師。自黃檗。闡化成都昭覺寺。初會易之廣大。變動周流六虛者。又原道之微妙。混成先天地生者。遂言曰。吾法函蓋乾坤不為大。銷殞虛空不為難。當(dāng)體現(xiàn)成。隨用立具。西南緇素。驟聞?wù)叨唷5赊蝗?。久各憮然。莫不失喜落涕。恨遭遇之晚。勝禪師既歿。紹禪師繼之。其法猶勝禪師也(紹即白)。而化度加眾。紹禪師既歿。顯禪師繼之。其法猶紹禪師也。而緣合加盛。前住長松。今居保福。皈依之侶未可計(jì)。濟(jì)拔之功未有艾也。嗚呼。釋迦別傳。迦葉親授。西天祖師所護(hù)念。中華耆宿所承襲。遐哉邈矣。不圖今日及吾身親見之。然師奧句微言。某未敢窺測。聊舉大略。曉吾黨新發(fā)意者。蘄與交臂作舞。同趍師門云。蓋其為時賢致嘆。如此。 明河曰。顯出蜀得東山。磨淬最久。始臻源奧。及出世。獨(dú)為紹覺燒香。議者謂。其以小技溷掩道望。以故情謬紊師承。叢林目為顯牛子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顯,字正覺,潼川王氏子也。少選為進(jìn)士,有聲于時。嘗晝掬溪水為戲,至夜思之,遂見水泠然盈室,欲沒之不可得,忽爾塵境自空,嘆曰:“吾世網(wǎng)裂矣。”往依昭覺白公得度,蕭然一衲,隨眾咨參。一日,白公問:“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會?”忽于言下頓悟,曰:“釘殺腳跟也。”白拈起佛子曰:“這個又作么生?”顯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歷叢林,晚登五祖見演,問:“未知關(guān)捩子難過趙州橋,如何是關(guān)捩子?”演曰:“汝且在門外立?!憋@進(jìn)步一踏而退。演曰:“許多時茶飯,原來也有人知味?!泵魅?,入室,演問:是昨日問話僧否?我固知爾見處,秪未過得白云關(guān)。顯珍重便出。時圓悟?yàn)槭陶撸艘园自脐P(guān)意扣悟,悟曰:“直下會取?!憋@笑曰:“我不是不會,秪是未諳得耳?!贝稳?,演往舒城,顯與悟繼住,適會于興化,演問:“記得曾在何處相見?”顯曰:“全火秪候。”演顧悟曰:“殊饒舌?!焙笥螐]山,回舉“高高峰頂立”話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嘗以此事詰先師,先師曰:‘我曾問遠(yuǎn)和尚,遠(yuǎn)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達(dá)本源,不能到也?!憋@侍之久,演鐘愛之。辭返蜀,演為小參,復(fù)送之以頌曰:“離鄉(xiāng)四十馀年,一時忘郤蜀語。禪人回到成都,切須記取魯語。”顯歸昭覺,白公尚無恙,再侍之,聲譽(yù)藹然。初出住長松,次主保福,大張爐鞴,煆煉學(xué)者,故龍象多出其門。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詩僧
僧無己。自號大昏子。隱居智異山。馀三十年。不釋一衲。每冬夏入山不出。卷肚皮在帶索中。春秋鼓肚游山。日食三四斗。一坐必浹旬。起行則朗吟山偈。山四面七十馀庵。一庵每宿軌留一偈。無住庵詩曰。此境本無住。何人起此堂。唯馀無己者。去住兩無妨。語若疏易。而寄意高深。殆寒拾之流歟(補(bǔ)閑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明州奉化人,字圣徒,號雪溪。幼出家,試經(jīng)得度,從久公受觀法。文藻高妙,工詩,后進(jìn)愛慕。見菜蔬多蟲蛀,不易凈擇,遂不茹蔬,但食海苔以供粥飯。晚住桃源厲氏庵,專志念佛十余年,精進(jìn)不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居華亭靜安寺。相傳七月十五日,胥村人來請儼赴村郭之會,乘小船,見捕蝦者,儼買一斗啖之,約返時付錢。及還,儼無錢,吐活蝦盈斗還之。俗稱儼為蝦子和尚,稱靜安寺為蝦子道場。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蝦子和尚。名智儼。居華亭靜安寺。七月十五日。村郭設(shè)盂蘭盆。寺僧赴請殆盡。惟儼在寺。有胥村人嗣來召僧。而無僧可召。欲拉儼往。儼曰。但歸辦置。吾隨來也。乘小舠而行。見捕蝦者。儼從買一斗索水。啖之無遣。謂漁者曰。齋回還汝直。且叮嚀舟子勿泄。至村。舟子不能忍。齋家聞此。厭薄之。不請上坐。席地一飯而無襯。以辱焉。師歡然納受。還見漁者曰。何饒舌。今日齋無錢奈何。漁者曰。無錢但還我蝦。曰。此易。復(fù)索水飲。隨吐出活蝦。盈斗還之。人以為異。因呼名蝦子和尚。儼異跡頗多。海濱人皆能言之。及將滅。斂蒲草為萬馀繩。懸廊廡間。謂人曰。與諸君作緣事。遂坐脫。人爭赴施錢。懸繩皆滿。用建佛閣于寺中。至今寺稱蝦子道場。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智儼者,忘其姓字 ,俗稱蝦子和尚,居靜安寺,舊俗七月望日為中元節(jié),村郭設(shè)會,寺僧赴請殆盡。唯儼在寺,有胥村人來寺,因請偕之會所。舟行見捕蝦者,儼從買一斗,索水啖之。謂漁者曰:“返,乃予汝錢。”諾之。及詣齋家,但席地一飯而已,無?施。還時,漁者索錢,儼赧然,徐云:“還汝蝦何如?”復(fù)索水飲,隨吐活蝦盈斗,人始異之。將示寂,歛蒲草為萬馀繩,懸諸廊廡,曰:“吾將作大緣事?!奔醋懀烁偸╁X,懸之繩,繩皆滿,遂建佛閣。或曰:“寺地近海,弄潮者多。儼得錢,輒買魚蝦活之。人益以此相敬仰,施舍不絕,而放生日盛。今靜安寺猶稱‘蝦子道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