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光州人。仕閩,為元從都指揮使,十五年不遷職,遂反復(fù)叛亂。天德三年,謀殺王繼昌,立神光寺僧卓巖明,旋殺巖明而自立,納款于南唐,更名宏義。復(fù)更名宏達(dá),叛南唐附后晉。南唐發(fā)兵攻之,乃更名達(dá),稱臣于吳越,吳越又更其名為孺赟。后與吳越戍將鮑修讓不睦,欲謀殺修讓再降南唐,為修讓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字宏基。仕后蜀。孟昶時為衛(wèi)尉少卿。編有《花間集》,收溫庭筠以下十八家詞五百首,為最早之文人詞選集。所收詞人后世稱花間詞派。
詞學(xué)圖錄
趙崇祚,字弘基。事后蜀孟昶為衛(wèi)尉少卿。事跡不詳《十國春秋》亦無傳。曾編《花間集》,為第一部詞集,共收溫庭筠、皇甫松、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jì)、歐陽炯、和凝、顧 、孫光憲、魏承斑、鹿虔 、閻選、尹鶚、毛熙震、李洵等十八人五百首詞作。
丁宏道 朝代:南唐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宏道。南唐保大時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0—958 【介紹】: 五代時人。南漢國君。初名洪熙。劉?子。封晉王。殺兄劉玢自立。性荒暴,盡滅兄弟及歸臣。遣兵攻占桂州,盡有嶺南地。在位十六年。廟號中宗。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晟初名宏熙。南漢先主?第四子。封晉王。光天二年春。弒第二主玢自立。改今名。乾和十六年八月殂。在位十六年。年三十九。僭謚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廟號中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至宋初桂州人,字大舉。寓居韶、賀間。宋太祖開寶中住南岳,與廖融、王元等為詩友,唱和甚多。有集,已佚。
全宋詩
翁宏,字大舉,桂嶺(今廣西賀縣)人。常寓居韶、賀間,不仕進(jìn)。與廖融為詩友(《詩話總龜》前集卷一一引《雅言系述》)。今錄詩三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大舉,桂州(今廣西桂林)人。一說桂嶺(今廣西賀州東北)人,寓居韶(今廣東韶關(guān))、賀(今廣西賀州)間。五代十國楚人,入宋。宋太祖開寶間,與廖融、王元等交游唱和。事跡散見《詩話總龜》卷一一、《十國春秋》卷七五等。有詩集1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度圃娡饩帯费a(bǔ)斷句6。
唐詩匯評
翁宏,生卒年不詳,字大舉,桂州(今廣西桂林)人,或云桂嶺(今廣西賀州東北)人,寓居韶(今廣東韶關(guān))、賀(今廣西賀州)間。當(dāng)五代十國楚時,隱居不仕。宋開寶間,與廖融、王元等交游唱和。有集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三首,殘句三。
全粵詩·卷一九
翁宏,字大舉。桂州人,五代楚、漢時遁跡韶州、賀州間。事見《雅言系述》。詩三首。

作品評論

《雅言系述》
衡山處士廖融南游……(翁)宏以百篇示融,融謝云:“高奇一百篇,見造化工全。積思游滄海,冥搜入洞天。神珠迷罔象,瑞玉失離鐫。休嘆不得力,《離騷》萬古傳?!?/blockquote>
張宏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9—1001 【介紹】: 宋青州益都人,字巨卿。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jìn)士。累遷著作郎,預(yù)修《太平御覽》。知遂州,以勤干聞。雍熙中,呂蒙正等薦其文行,授主客郎中、史館修撰。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真宗咸平二年,累官知登聞鼓院。循謹(jǐn)守位,不求赫赫之譽,居官未嘗敗事。
舟宏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太平興國四年(979)任南雄州知州。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胡宏子,字初堂(《梅仙觀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宏,字子約,號己齋,黃巖(今屬浙江)人。超然從子。博學(xué)善詞賦。元初,有以史才薦者,不就。落魄江湖幾三十年。有《谷城集》,已佚。事見《大明一統(tǒng)志》卷四七、《宋季忠義錄》卷一三《黃超然傳》。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采。宋人,字道源,一作宏道。流寓京師,上書陳事,為神宗褒嘉。歷任州縣事,授朝奉郎。善畫魚,又能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峨嵋人,俗姓楊,號龍巖隱者。受業(yè)于云頂山,通解禪法,復(fù)明外典。能詩文,善畫山水佛僧,尤工畫貓,人稱貓和尚。晚多神異,往往言人心事輒符。年八十余坐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沈宏甫,有《齊瑟錄》,吳泳為之序(《鶴林集》卷三六《齊瑟錄序》)。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德宏,衡陽(今屬湖南)人。遍游師席,后契悟于泐潭景祥禪師。出住烏回寺,次遷啟霞寺。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二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