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秦關百二
山河百二
百二河山
百二雄
百二秦關
關河百二
雄百二
百二重城
兵雄百二
秦塞重官
相關人物田肯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382~
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游云夢,會諸侯于陳,楚王信迎,即因執(zhí)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祖曰:「善?!官n黃金五百斤。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引蘇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固?#183;司馬貞《史記索隱》引虞喜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諸侯持戟百萬,秦地險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秦兵當二百萬也。『齊得十二』亦如之,故為東西秦,言勢相敵,但立文相避,故云十二。言馀諸侯十萬,齊地形勝亦倍于他國,當二十萬人也?!?/span>
例句
虬蟠千仞劇羊腸,天府由來百二強。
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
百二關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閟瑤緘。
九重宮闕參差見,百二山河表里觀。
典故 鏡盟
樂鏡
樂昌鏡
菱花缺
菱花撲碎
半分鸞影
分圓鏡
兩分青鏡
鸞光兩破
鸞鑒分收
破鸞慵舞
徐家鏡
寶鏡離合
舊官與新官
樂昌風流
樂昌菱花缺
菱花半鞭
菱花一半尋高價
破鑒徐狼
破鏡徐郎
新官向舊官啼
徐郎離鏡
相關人物徐德言
樂昌公主
陳氏
《本事詩·情感》
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儻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鼓似埔荤R,人執(zhí)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辜瓣愅?,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訪于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仍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聞者無不感嘆。仍與德言、陳氏偕飲,令陳氏為詩,曰:「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遂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
簡釋
半鏡:喻夫妻失散、分離。唐韓偓《代小玉家為蕃騎所虜后寄故事賢裴公相國》:“折釵伴妾埋青家,半鏡隨郎葬杜郵?!?/p>
例句
感破鏡之分明,睹淚痕之馀血。
紅兒若向隋朝見,破鏡無因更重尋。
折釵伴妾埋青冢,半鏡隨郎葬杜郵。
虧蟾便是陳宮鏡,莫吐清光照別離。
典故柳眠
三眠柳
眠柳
三起三眠
眠三
楊柳三眠
人柳三眠
三眠楊柳
弱柳三眠
柳未三眠
三眠細柳
一日三眠
堤柳幾眠
漢家舊苑眠
漢柳三眠
半眠官柳
漢苑
上林眠柳
苑中柳未眠
《本草綱目》卷三十五〈木部二·木之二喬木類五十二種·檉柳〉~2035~
《三輔故事》云:「漢武帝苑中有柳,狀如人,號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
《后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李固〉~2076~
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埶重,責之所歸。若不平心,災眚必至。誠宜審擇其人,以毗圣政。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nèi)則常侍黃門,譬猶一門之內(nèi),一家之事,安則共其福慶,危則通其禍敗。刺史、二千石,外統(tǒng)職事,內(nèi)受法則。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絜,猶叩樹本,百枝皆動也。周頌曰:「薄言振之,莫不震疊。」此言動之于內(nèi),而應于外者也。由此言之,本朝號令,豈可蹉跌?閒隙一開,則邪人動心;利競暫啟,則仁義道塞。刑罰不能復禁,化導以之寢壞。此天下之紀綱,當今之急務。陛下宜開石室,陳圖書,招會群儒,引問失得,指擿變象,以求天意。其言有中理,即時施行,顯拔其人,以表能者。則圣聽日有所聞,忠臣盡其所知。又宜罷退宦官,去其權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黃門五人,才智閑雅者,給事殿中。如此,則論者厭塞,升平可致也。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儻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陛下宜熟察臣言,憐赦臣死。
《楚辭補注》卷二〈九歌·河伯〉~76~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登昆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魚鱗屋兮龍?zhí)茫县愱I兮朱宮。漢·王逸注:「言河伯所居,以魚鱗蓋屋,堂畫蛟龍之文,紫貝作闕,朱丹其宮,形容異制,甚鮮好也。《文苑》作珠宮?!?/span>
《蘇軾詩集》卷二十六〈登州海市〉
東方云??諒涂?,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率然有請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窮。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廩堆祝融。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鐘。伸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斜陽萬里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
《全唐詩》卷三百四十二〈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案:徽。】閣老張十八助教〉
曲江千頃秋波凈,平鋪紅云蓋明鏡。大明宮中給事歸,走馬來看立不正。遺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我今官閒得婆娑【案:時自中書舍人降太子右庶子?!浚瑔栄院翁庈饺囟?。撐舟昆明度云錦,腳敲兩舷叫吳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負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卻不復來,曲江汀瀅水平杯。我時相思不覺一回首,天門九扇相當開。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
典故人生適意
人生貴適意
為鱸魚
季鷹歸
鱸香
知機早
鱸魚正美
張翰思歸
膾鱸
秋風歸去
張翰歸
季鷹舟
季鷹船
秋風鱸鲙
秋風張翰
吳中菰菜
張翰鲙
羨季鷹
莼魚
江東鲙
戀鱸魚
菰菜鱸魚
思菰米
步兵鱸
步兵興
負鱸魚
季鷹高致
季鷹歸思
季鷹鱸鲙
江鲙美
為莼
東歸不為鱸
故鄉(xiāng)鱸鲙
官許季鷹拋
還吳張
季鷹高興
江鱸有約
鲙美菰香
鱸魚風起
鱸魚為后期
秋風憶故鄉(xiāng)
憶膾
因鱸魚
張翰辭東府
張翰浮誇
張翰命駕
張翰憶江東
張翰知機
張季思鱸
張掾秋風
扁舟為鱸魚
莼鱸
故鄉(xiāng)魚美
季鷹
季鷹在洛
鱸魚堪鲙
思歸待秋風
西風動我歸
西風歸計
西風憶鱸魚
張翰悲秋
張翰知終
相關人物張翰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識鑒〉~393~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張翰〉~2384~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jīng)吳閶門,于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囧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囧時執(zhí)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后?!箻s執(zhí)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购惨蛞娗镲L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囧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
簡釋
憶鱸魚:詠思鄉(xiāng)之情、歸隱之志。唐杜甫《洗兵馬》:“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p>
例句
扁舟戀南越,豈獨為鱸魚。
木葉蕭蕭動歸思,西風畫角漢東城。
歸路隨楓林,還鄉(xiāng)念莼菜。
槐暗公庭趨小吏,荷香陂水膾鱸魚。
暫容乘駟馬,誰許戀鱸魚。
何須一箸鱸魚膾,始掛孤帆問釣磯。
如何不及前賢事,卻謝鱸魚在洛川。
嘯父知機先憶魚,季鷹無事已思鱸。
托興非耽酒,思家豈為莼。
西風張翰苦思鱸,如斯豐味能知否。
因謝陸內(nèi)史,莼羹何足傳。
憑軒試一問,張翰欲來歸。
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
宿莽非中土,鱸魚豈我鄉(xiāng)。
鱸鲙??皯?,莼羹殊可餐。
六月槐花飛,忽思莼菜羹。
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
已被秋風教憶鲙,更聞寒雨勸飛觴。
張翰思歸何太切,扁舟不住又東歸。
澧水鱸魚賤,荊門楊柳細。
和羹使用非胥靡,憶鲙言詞小季鷹。
越桂留烹張翰鲙,蜀姜供煮陸機莼。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士,秋風忽憶江東行。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
非思鱸魚膾,且弄五湖船。
一點燈前獨坐身,西風初動帝城砧。
莼菜動歸興,忽然聞會吟。
西江近有鱸魚否,張翰扁舟始到家。
莫為莼鱸美,天涯滯爾才。
交游話我憑君道,除卻鱸魚更不聞。
凍醪元亮秫,寒鲙季鷹魚。
彩服鮮華覲渚宮,鱸魚新熟別江東。
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邵平元入漢,張翰后歸吳。
綠塘漾漾煙濛濛,張翰此來情不窮。
東門煙水夢,非獨為鱸魚。
江雨瀟瀟帆一片,此行誰道為鱸魚。
若教煙水無鷗鳥,張翰何由到五湖。
客邊秋興悲張翰,病里春情笑沈郎。
往來未若奇張翰,欲鲙霜鯨碧海東。
嵇康殊寡識,張翰獨知終。
忽思鱸魚鲙,復有滄洲心。
逢秋不擬同張翰,為憶鱸魚卻嘆嗟。
魚慚張翰辭東府,鶴怨周颙負北山。
長劍一尋歌一奏,此心爭肯為鱸魚。
只聞斥逐張公子,不覺悲同楚大夫。
名慚桂苑一枝綠,鲙憶松江兩箸紅。
高道乍為張翰侶,使君兼是世龍孫。
留取馀杯待張翰,明年歸棹一從容。
曾作江南步從事,秋來還復憶鱸魚。
有莼有魚,君子居焉。
鱸魚非不戀,共有客程催。
明日掛帆更東去,仙翁應笑為鱸魚。
青桂一枝年少事,莫因鱸鲙涉窮秋。
早炊香稻待鱸鲙,南渚未明尋釣翁。
東歸萬里慚張翰,西上四年羞卞和。
楚客病時無鵩鳥,越鄉(xiāng)歸處有鱸魚。
碧水鱸魚思,青山鵩鳥悲。
聞說故園香稻熟,片帆歸去就鱸魚。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莼羹若可憶,慚出掩柴扉。
秋來多見長安客,解愛鱸魚能幾人。
鄉(xiāng)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
鱸魚斫鲙輸張翰,橘樹呼奴羨李衡。
季鷹可是思鱸鲙,引退知時自古難。
唯有明公賞新句,秋風不敢憶鱸魚。
蘆筍鱸魚拋不得,五陵珍重五湖春。
橘花低客舍,莼菜繞歸舟。
謝莊千里思,張翰五湖心。
欲將張翰秋江雨,畫作屏風寄鮑昭。
陶潛政事千杯酒,張翰生涯一葉舟。
白羽鳥飛嚴子瀨,綠蓑人釣季鷹魚。
刀尺不虧繩墨在,莫疑張翰戀鱸魚。
一雁南飛動客心,思歸何待秋風起。
從來此地誇羊酪,自有莼羹定卻人。
加餐共愛鱸魚肥,醒酒仍憐甘蔗熟。
鏡水君所憶,莼羹余舊便。
《宋稗類鈔》卷二〈躁競〉~0~
彭年在翰林,所兼十馀職,皆文翰清秘之目,時人謂其署銜為「一條冰」。
《國老談苑》卷二
典故 淵明歸去
淵明歸
賦歸去來
愧淵明
吟歸去
淵明賦歸
淵明歸來
元亮歸來
陶令賦歸來
陶令歸去
歸去吟
陶令去官
陶令思歸
歸去篇
罷官陶令
賦得歸來
陶令辭彭澤
歸去陶
歸田先作賦
歸臥淵明
還家陶令
彭澤初歸
彭澤歸田
陶令解龜
陶休
投組歸來
淵明歸意
歸來同元亮
靖節(jié)賦歸
陶令幾時歸
陶潛休官
淵明解征驂
相關人物陶潛
《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陶潛〉
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尋陽柴桑人也。潛少有高趣,……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で捕洁]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辜慈战庥【R去職。賦歸去來。
《陶淵明集》卷五〈歸去來兮辭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陶淵明集》卷五〈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來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暮春,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而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例句
陶令之官去,窮愁慘別魂。
前賢未必全堪學,莫讀當時歸去篇。
陶令棄官后,仰眠書屋中。
不勝庾信鄉(xiāng)關思,遂作陶潛歸去吟。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散員疏去未為貴,小邑陶休何足云。
潘郎作賦年,陶令辭官后。
云埋野艇吟歸去,草沒山田賦遂初。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茂陵久病書千卷,彭澤初歸酒一瓢。
陶令何足錄,彭澤歸已遲。
典故阮步兵
步兵廚
步兵酒
步兵飲
愛酒步兵
步兵櫥
步兵飲酒
軍廚酒
嗜酒步兵
為酒求官
兵廚佳釀
步兵愛酒
步兵觴
相關人物阮籍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阮籍〉~604~
瑀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以莊周為模則。官至步兵校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籍曠達不羈,不拘禮俗。性至孝,居喪雖不率常檢,而毀幾至滅性。兗州刺史王昶請與相見,終日不得與言,昶嘆賞之,自以不能測也。太尉蔣濟聞而辟之,后為尚書郎、曹爽參軍,以疾歸田里。歲馀,爽誅,太傅及大將軍乃以為從事中郎。后朝論以其名高,欲顯崇之,籍以世多故,祿仕而已,聞步兵校尉缺,廚多美酒,營人善釀酒,求為校尉,遂縱酒昏酣,遺落世事?!?/span>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任誕〉~730~
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shù)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注引《文士傳》曰:「籍放誕有傲世情,不樂仕宦。晉文帝親愛籍,恒與談戲,任其所欲,不迫以職事。籍常從容曰:『平生曾游東平,樂其土風,愿得為東平太守?!晃牡壅f,從其意。籍便騎驢徑到郡,皆壞府舍諸壁障,使內(nèi)外相望,然后教令清寧。十馀日,便復騎驢去。后聞步兵廚中有酒三百石,忻然求為校尉。于是入府舍,與劉伶酣飲?!?
例句
琴待嵇中散,杯思阮步兵。
可但步兵偏愛酒,也知光祿最能詩。
來傾阮氏酒,去著老萊衣。
穿花渡水來相訪,珍重多才阮步兵。
司寇亦曾遭魯黜,步兵何事哭途窮。
名士竹林隈,鳴琴寶匣開。風前中散至,月下步兵來。
阮公惟飲酒,陶令肯羞貧。
美酒步兵廚,古人嘗宦游。
乘舟覓吏經(jīng)輿縣,為酒求官得步兵。 經(jīng)故秘書崔監(jiān)揚州南塘舊居
誰知彭澤意,更覓步兵那。
篇詠投康樂,壺觴就步兵。
猶銜步兵酒,宿醉在除東。
步兵終日飲,原憲四時貧。
蕭蕭檐雪打窗聲,因憶江東阮步兵。
步兵校尉辭公府,車騎將軍憶本朝。
內(nèi)史宅邊今獨恨,步兵廚畔舊相容。
江清牛渚鎮(zhèn),酒熟步兵廚。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xiāng)游。
身歡步兵酒,吏寫魯連書。
門外綠蘿連洞口,馬嘶應是步兵來。
頻頻強入風流坐,酒肆應疑阮步兵。
應知阮步兵,惆悵此途窮。
典故小草出山
慚小草
小草有遠志
出山小草
出山為小草
嘲小草
嘲遠志
山中遠志
小草遠志
出門無遠志
呼遠志
小草何如遠志
小草一官
山草舊呼遠志
小草成遠志
藥出為小草
相關人物謝安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排調(diào)〉~803~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后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怪x甚有愧色?;腹恐x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鼓铣?#183;劉孝標注引《本草》曰:「遠志一名棘宛,其葉名小草?!?/span>
簡釋
小草出山:指隱者出仕,或用于自謙。來陸游《初拜再領祠宮之命有感》:“小草出山初已誤,斷云含雨欲何施?!?/p>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7524~
有柏蒼官青士擁列,與槐朋友。
典故 掛朝衣
塵冠掛
掛冠服
掛兩梁冠
掛觸邪冠
掛冠裂冕
掛冠侶
掛冠貞白
逢萌解冠
掛官辭朝
華陽掛冠
相關人物逢萌
《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八〈蟲豸部五·蜘蛛〉~4339~2~
《金樓子》:「楚國龔舍初隨楚王朝,宿未央宮,見蜘蛛焉。有赤蜘蛛大如栗,四面縈羅網(wǎng),有蟲觸之而死者,退而不能得出焉。舍乃嘆曰:『吾生亦如是耳,仕宦者人之網(wǎng)羅也,豈可淹歲。』于是掛冠而退。時人笑之,謂舍為蜘蛛之隱?!?/span>
《后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胡廣〉~504~
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也。六世祖剛,清高有志節(jié)。平帝時,大司徒馬宮辟之。值王莽居攝,剛解其衣冠,縣府門而去,遂亡命交阯,隱于屠肆之閒。后莽敗,乃歸鄉(xiāng)里。父貢,交阯都尉。
《后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逢萌〉~2759~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貧,給事縣為亭長。時尉行過亭,萌候迎拜謁,既而擲楯嘆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遂去之長安學,通春秋經(jīng)。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簡釋
掛冠:詠辭官歸隱,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客則掛冠至,交非傾蓋新?!?/p>
例句
設醴降華幡,掛冠守空谷。
圣朝思直諫,不是掛冠時。
掛卻衣冠披薜荔,世人應是笑狂愚。
名在儀曹籍,何人肯掛冠。
遲爾同攜手,何時方掛冠。
即事遂幽賞,何心掛儒冠。
君子滿清朝,小人思掛冠。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掛冠東都門,采蕨南山岑。
掛冠謝朝侶,星駕別君門。
客來不用呼清風,此處掛冠涼自足。
自于南國同埋劍,誰向東門便掛冠。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
掛冠知止足,豈獨漢疏賢。
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掛冠。
常稱掛冠吏,昨日歸滄洲。
有計冠終掛,無才筆謾提。
故國何年到,塵冠掛一枝。
看著掛冠迷處所,北山蘿月在移文。
客則掛冠至,交非傾蓋新。
惆悵都南掛冠吏,無人解向此山居。
即事遂幽賞,何心掛儒冠。
借問檐前樹,何枝曾掛冠。
南北東西無所羈,掛冠目在勝分司。
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
七旬才滿冠已掛,半祿未及車先懸。
臥憶郊扉月,恩深未掛冠。
每挹掛冠侶,思從初服旋。
行當掛其冠,生死君一訪。
典故了官事
了卻公家事
官事未易了
癡兒計
癡兒了官事
了官中事
癡兒了公事
兒癡不了
癡兒公事了
公家事自笑癡兒
了卻官癡
相關人物楊濟
《晉書》卷四十七〈傅玄列傳·(子)傅咸(子)傅敷〉~326~
駿弟濟素與咸善,與咸書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廣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為快耳!左丞總司天臺,維正八坐,此未易居。以君盡性而處未易居之任,益不易也。想慮破頭,故具有白?!瓜檀鹪唬骸感l(wèi)公云,酒色之殺人,此甚于作直。坐酒色死,人不為悔。逆畏以直致禍,此由心不直正,欲以茍且為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禍者,當自矯枉過直,或不忠允,欲以亢厲為聲,故致忿耳。安有悾悾為忠益,而當見疾乎!」居無何,駿誅。咸轉(zhuǎn)為太子中庶子,遷御史中丞。
《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42~
自河決瓠子后二十馀歲,歲因以數(shù)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fā)卒數(shù)萬人塞瓠子決。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新校本漢書》卷五十張馮汲鄭傳第二十汲黯
始黯列九卿矣,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已而弘至丞相封侯,湯御史大夫,黯時丞史皆與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汲黯之言,日益甚矣?!?/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