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又寶月大師。修廣。字叔微。姓王氏。杭州錢塘人。九歲出家。十一得度。景祐二年。賜紫。寶元元年。賜號寶月大師。治平中。州請為管內(nèi)僧正。師為人樂易慈祥。有智識度量。不見其喜怒。讀五經(jīng)知大義。頗喜為詩。少羸多病。始學為醫(yī)既成。而有疾者多歸之。無貴賤貧富。皆為之盡其術(shù)。未嘗有所厚薄。尤貧者或資之衣食。以其故。自京師至于四方。自公卿至于學士大夫。多知其名。既見皆樂從之游。而鄉(xiāng)邑之人。至于羈旅游客。其歸之者。無不厭其意。師于接之。雖勞未嘗有懈倦。不欲之色。于資之藥物衣食。雖窮無未嘗有所計惜。其應(yīng)外者如此。及退而處夫貧富死生之際。又有所不累其心。故至于不能自給。而未嘗動意。至于且死。而未嘗變?nèi)莞纳N鯇幵晔?。感疾。會門人與嘗所往來學佛之人。告以將終。從容就坐。而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67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元珍。與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時號二丁。仁宗景祐元年進士。以太子中允知剡縣。遷太常博士知諸暨縣,除弊興利,越人稱為循吏。官至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尤與歐陽修友善。
全宋詩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為峽州判官,遷知剡溪縣、端州?;实v四年(一○五二),儂智高陷城,坐是貶黃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二)。改知諸暨縣。英宗即位,為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出通判永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臨川集》卷九一《丁君墓志銘》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丁寶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景祐元年舉進士及第,為峽州軍事判官,歷淮南節(jié)度掌書記、杭州觀察判官,遷太子中允、知剡縣,再遷太常博士、知端州。英宗即位,以尚書屯田員外郎任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再遷司封員外郎。治平四年四月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參見王安石《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丁君墓志銘》(《臨川文集》卷九一),歐陽修《集賢校理丁君墓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嘉泰會稽志》卷三,《咸淳毗陵志》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寶臣。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撫州觀察推官。以韓琦薦,為殿中侍御史。為人峭直,不屈權(quán)貴。喜為詩,所作三百余篇,名《錦囊集》,時人以與陳琪、方孝寧詩匯為一集,號《烏山三賢詩》。
全宋詩
鄭伯玉,字寶臣,莆田(今屬福建)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莆陽比事》卷一)。試秘書省校書郎,改大理司直,充撫州觀察推官。擢殿中侍御史。年未五十,棄官歸郡,居二十年卒。有詩三百馀篇,名《錦囊集》,時人以與陳琪、方孝能詩類為一集,號“烏山三賢”,均佚。事見《莆陽文獻傳》卷一二。今錄詩九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寶之,名瓘,以字行,號矸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仁宗皇祐間登賢良方正科,官大理寺丞(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陳,號寶峰英禪師,邵武(今屬福建)人。初依曹山雅禪師,后為黃龍南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七),南岳下十三世。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居廬山圓通寺。二年,開法于石門。遷隆興府泐潭(同上書)。三年卒,年五十九?!抖U林僧寶寶傳》卷三○有傳。今錄偈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洪英。出于陳氏。邵武人。幼警敏讀書。五行俱下。父母鐘愛之。使為書生。英不食。自誓懇。求出家。及成大僧。即行訪道。東游至曹山。依止耆年雅公。久之辭去。登云居。眷巖壑勝絕。為終焉之計。閱華嚴十明論。至為真智慧無體性。不能自知無性。故為無性之性。不能自知無性。故名曰無明。華嚴第六地。曰不了第一義。故號曰無明。將知真智慧本無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緣而了。則無明滅矣。是謂成佛要門。愿以此。法紹隆佛種。然今諸方。誰可語此。良久喜曰。有積翠老在。即日造黃檗。謁南禪師于積翠。夜語達旦。南公加敬而已。時座下龍象雜還。而英議論。嘗傾四座。聲名籍甚。嘗游西山。遇南昌潘居士。同宿雙嶺。居士曰。龍?zhí)兑娞旎蕰r節(jié)。冥合孔子。英驚問何以驗之。曰??鬃釉?。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師以為如何。英笑曰。楚人以山雞為鳳。世傳以為笑。不意居士。此語相類。汝擎茶來。我為汝接。汝行益來。我為汝受。汝問訊。我起手。若言是說。說個什么。若言不說。龍?zhí)逗我员阄?。此所謂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世尊之辯。亦不能加此兩句耳。學者但求解會。譬如以五色。圖??虛空。鳥窠無佛法可傳授。不可默坐。閑拈布毛吹之。侍者便悟。學者乃曰。拈起布毛。全體發(fā)露。似此見解。未出教乘。其可稱祖師門下客。哉九峰被人問。深山里有佛法也無。不得已曰有。及被窮詰無可有。乃曰。石頭大者大。小者小。學者卜度曰。剎說眾生說。三世熾然說。審如是教乘自足。何必更問祖師意旨耶。要得脫體明去。譬如眼病人。求醫(yī)治之。醫(yī)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與之。居士推床驚曰。吾憂積翠法道。未有繼者。今知盡在子躬厚自愛。雙嶺順禪師問。庵中老師。好問學者。并卻咽喉唇吻。道取一句。首座曾道得么。英乾笑已。而有偈曰。阿家嘗醋三赤喙。新婦洗面摸著鼻。道吾答話得腰裈。玄沙開書是白紙。于是順公屈服。以為名下無虛士。有同參在石門。分座接納。英作偈寄之曰。萬鍛爐中鐵蒺藜。直須高價莫饒伊。橫來豎去呵呵笑。一任傍人鼓是非。熙寧元年。首眾僧于盧山圓通寺。學者歸之如南公。明年春。南公下世。冬十月英開法于石門。又明年六月。知事紛爭。止之不可。初九日謂眾曰。領(lǐng)眾不肅。正坐無德。吾有愧黃龍。呼維那。鳴鐘眾集。敘行腳始末曰。吾滅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離清眾也。言卒而逝。閱世五十有九。坐四十三夏。 贊曰。英厭紛爭之眾。而趨死。又誡以骨石藏普通塔。其以死生為兒戲乎。晉魏舒喪其室。一慟而止。曰。吾不及莊周遠甚。桓溫殷浩兒時戲。溫棄鞭。而浩取之。溫后喜曰。吾固知浩出吾下。古人哭泣戲劇之間。自驗其材如此。英嘆領(lǐng)眾不肅。而愧黃龍。自鞭不赦??梢詾榉ㄔ?。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寶(一○一五~一○八三),俗姓王,遂州小溪(今四川遂寧)人。一作福州(今屬福建)人(《五燈會元》卷二○)。住潭州大溈。年二十,落發(fā)為僧。曾三游洛陽,聚徒說法。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杲禪師法嗣(同上書)。神宗元豐六年卒,年六十九。事見韓維《南陽集》卷二九《善覺寺住持賜紫寶師塔銘》。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寶。姓王氏。遂州小溪人。事興圣院從簡。為僧學法。四方所見。如泉山之□黃檗之南。云居之寶。禾山之才。世所謂大善知識者。皆歷問焉。平居常宴坐。計晝夜之分。寢才十二三。臥必右脅。未嘗解衣。如是者終其身。師三游洛陽。始至洛。人不知其為禪。再至。知其為禪者矣。三至。又知其為禪。而不徒為禪者矣。其應(yīng)世之密用。觀機之善巧。則莫得而擬議。洛中賢士夫。從師游者甚眾。未必盡知師之道。但愛其行高而氣和。言簡而理盡耳。太師文潞公。表其行。賜紫方袍。三至洛。常寓于善覺院。眾為合力營搆。其徒十馀人。皆嘗與師同學。又有信士。棄其孥。奔走服事者。師既居善覺。參問者益廣?;騽裢扑乓詾槿恕熢?。己未為。何暇為人。懷道應(yīng)物。垂五十年。所以言論風旨。不大傳于世者。蓋其沖挹自晦如此。韓侍郎維。曰始予見師于河橋。師未嘗不言也。予問之不能。已數(shù)年。予守潁昌。迎館之府舍。師未嘗言也。予雖欲問。不知所問矣。嗚呼道不可以不刳心焉。既示疾。遍作書。別所往來之人。奄然而寂。年六十有九。時元豐六年九月也。藏骨龍門菩提院之上方。
李惟賢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寶臣。李昭亮子。以父蔭補三班奉職。歷閤門祗候、通事舍人、西上閤門使,累遷榮州團練使、知冀州。善宣辭令,習朝儀,仁宗頗愛之。官終四方館使。
全宋文·卷九三八
李惟賢,字寶臣,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外戚李昭亮子。以父蔭為三班奉職,轉(zhuǎn)閤門祗候、通事舍人?;实v初為東上閤門副使、廣濟軍都監(jiān),遷西上閤門使。領(lǐng)高州刺史,知莫州。召還,提舉諸司庫務(wù),領(lǐng)榮州團練使,知冀州。徙恩州,終四方館使。惟賢習朝儀,善辭令,仁宗頗愛之。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之一九、崇儒六之八,《宋史》卷四六四有傳。
陳文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嘉祐二年(1057)任汀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譙寶,仁宗嘉祐間蓬州(今四川儀隴南)人(《輿地紀勝》卷一八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涇州保定人,字寶臣。以六班散直隸狄青麾下。善用鐵簡,軍中號為張鐵簡。仁宗皇祐中從征儂智高有功,擢為廣西鈐轄,進龍神四廂都指揮使、副都總管。神宗熙寧中遷宣州觀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將,以玉為第一將。入為馬步軍都虞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4—1095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楚丘人,后徙吳,字仲寶。邊肅孫。以蔭為太廟齋郎。歷余姚縣尉、華亭縣令、平江軍節(jié)度推官。昆山蝗災(zāi),率民滅之。性孝悌重友情,在官有能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少為儒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復(fù)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諱祖心。南雄始興人也。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而公獨獻詩。得奏名。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于是棄之。入?yún)擦?。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難其孤硬。告悅將去。悅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公至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悅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試閱傳燈。至僧問多福禪師曰。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曰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徑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公從容游泳。陸沉眾中。時時往決云門語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許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纖疑在。不到無學。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zhuǎn)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巖真禪師。真與語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歿。乃還黃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納。后來南公遷住黃龍。公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謂政不自歇去耳。乃下喬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學之學。朝宗百川。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轉(zhuǎn)運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禪學。見楊杰次公。而嘆曰。吾至江西。恨未識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見南也。公立見公劇談。神思傾豁。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卓下。公以壓尺擊狗。又擊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公立不能對。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又嘗與僧論維摩曰。三萬二千師子寶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礙。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為別假異術(shù)耶。夫難信之法。故現(xiàn)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來自有之物。何故復(fù)令更信。曰。若無信入。小必妨大。雖然既有信法。從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扄善財一去無消息。門外春來草自青。其指法親切。方便妙密。多類此。南公入滅。公繼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wù)。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而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公。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公曰。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天人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豈可復(fù)為也。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公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公為舉其綱。其言光明廣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識。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復(fù)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顯。要在自己親見。若能親見。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觀一切語言文字。皆是表顯之說。都無實義。如今不了。病在甚處。病在見聞覺知。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認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殊不知此見聞覺知。皆因前塵而有分別。若無前塵境界。即此見聞覺知。還同龜毛兔角。并無所歸。師直聞所未聞。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承諭昔時開悟。曠然無疑。但無始已來習氣。未能頓盡。然心外無剩法者。不知煩惱習氣是何物。而欲盡之。若起此心。翻成認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至隨病設(shè)藥。縱有煩惱習氣。但以如來知見治之。皆是善權(quán)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氣可治。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于涂。拂跡跡生??芍^將心用心。轉(zhuǎn)見病深。茍能明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耶。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棲息山林。方太平時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馀年。乃至京師。駙馬都尉王詵晉卿。盡禮迎之。庵于國門之外。久之南還。再游廬山。彭器資之守九江。公見之。器資從容問公。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公曰。有之。曰。愿聞其說。公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閑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嶺南能。可以想見公人物。黃龍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眾矣。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之見?;蚵r。承顏接辭。無不服膺。公既臘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 南公塔之東。號雙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傳。 贊曰。公于南公圓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語。此老為克家之子。嗚呼隕此偉人。世間眼滅。惟此未嘗不心折。讀其陳跡。尚若雨霽之夕。望東南之月。皎然萬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fù)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康衛(wèi),字寶臣。知端州、康州(《金石續(xù)編》卷一五《康衛(wèi)陳懌石室詩刻》)。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又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五一)。知潭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一)。九年,權(quán)提舉諸司庫務(wù)(《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三二)。今錄詩三首。
李惟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二年(1069)官兩浙路提點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鄧□誥,字君寶。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任桂陽主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