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王寬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懿宗咸通二年,自鹽州防御使拜安南經略使。次年,南詔入侵而告急,詔以蔡襲為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侯官(今福建閩侯)人。寬與唐末詩人李頻、許棠等友善,與黃滔尤親篤,相知數(shù)十年。舉進士試,久乃登第。曾入太學,又曾游邊塞,嘗賦詩自言“無端游絕塞,歸鬢已蒼然。戎羯圍中過,風沙馬上眠”(《塞上還答友人》)。事跡散見其詩及黃滔《寄林寬》、《延福里居和林寬何紹余酬寄》、《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寬詩多律、絕,尤以七絕《終南山》、《歌風臺》為出色。所作古詩《苦雨》,頗受韓愈險奧詩風影響。《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林寬集》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林寬,生卒年不詳,侯官(今福建閩侯)人。登進士第。與許棠、李頻同時唱和。乾符中在長安,有送李頻赴建州及送鄭畋、盧攜罷相分司等詩,后不知所終。有《林寬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載酒園詩話又編》
林寬與許棠同時,《記事》不載姓氏。余錄得其集,大抵賈氏派也。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林君無所考,或謂與“許洞庭”同時。《律髓》止錄其《少年行》一詩,今檢全集,實賈氏派也。才少力薄,不及李才江、馬虞臣諸君,而幽僻苦澀,足征燕本衣缽。錄之為初學入手,然須分別觀之,勿使瑕瑜相掩。
馬仁裕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3—942 【介紹】: 五代時徐州人,字德寬。吳楊隆演時,事李昪為牙吏。昪領潤州,以仁裕監(jiān)蒜山渡。天祐十五年,以定朱瑾亂功,遷左領軍將軍,歷楚州刺史、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李昪受禪后,仕南唐,拜鎮(zhèn)海軍節(jié)度,徙昭順軍。以舊恩甚得寵任,妻昪女興國公主,然能避遠形跡,斥外權勢。為政寬簡廉平,甚得民心。卒謚匡。
僧惠寬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961 【介紹】: 五代時僧。寧化人,俗姓葉。入開元寺出家。虎為害,寬馴服之,眾號伏虎禪師。南唐主李璟保大間創(chuàng)庵名普護。庵側軍嶺,高峻無水,相傳寬于磐石上頓錫杖以出水,用之不竭。建隆中示寂。
丁寬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包蒙。原名惇夫,諸書以避光宗諱改作寬夫。丁昌期子。三舉鄉(xiāng)貢,與弟丁廉夫、丁志夫好古清修,自相師友,各以所得質于其父,不為茍同,尤斥去釋氏之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耀州華原人,原名中正,字仲立。性緩,人謂之范寬,遂本名不顯。善畫山水,師法李成、荊浩。卜居終南、太華山,飽覽巖壑云煙,落筆雄偉老硬。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范寬之,齊州(今山東濟南)人。終尚書刑部郎中、知濠州。事見《宋史》卷三○四《范諷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
祁寬,字居之,均州(治今湖北均縣北)人。學于尹焞,南渡后寓廬山,隱居不仕,自稱廬阜老圃。嘗與馮忠恕等記尹焞《語錄》五卷。見《宋史》卷二○五《藝文志》四,《宋元學案》卷二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蕭炎,字寬夫,號葛坡,三山(今福建福州)人(《詩苑眾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初名寬,字伯強,號梅隱。喻侃從弟。少從陳亮游。亮以非罪下大理,門生皆噤不敢言,南強獨見葉適訴冤狀。適為書數(shù)通,使持見諸臺官,誦言無忌,卒直亮冤。累鄉(xiāng)試不第,用右科調富陽尉,轉縉云丞卒,年七十一。有《梅隱筆談》。
全宋文·卷六七七○
喻南強,字伯強,號梅隱,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少負奇氣,與陳亮游。亮以非罪下獄,門人噤不敢出聲,貽書責之;復走東甌見葉適,適為作書數(shù)通與臺官,卒直亮之冤。累貢于鄉(xiāng),不得第。用右科調富陽尉,轉縉云丞。卒,年七十一。著有《梅隱筆談》十四卷。見《金華先民傳》卷一○,《宋元學案》卷五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寬夫。張次夔弟。以蔭補官。調建昌令。累知南劍州,治績?yōu)橹T郡最。擢知徽州,改知邕州,單騎渡江慰撫徼外蠻。以疾奉祠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伯寬。累官直寶謨閣,上書詆斥賈似道。棄官歸。元初屢征不起。有《五經纂》、《史漢音辨》等。
沈嚴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湖州德清人,字德寬,一作叔寬。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監(jiān)洪州武寧茶場,兼領縣事,吏畏其廉,民懷其愛。蔡齊居守南都,辟為留守推官。以疾卒于官。
陳寬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天禧四年(1020)任判太常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