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濮州人,字公達。李迪從子。由蔭登第。歷通判安肅、河南。入判刑部,除直秘閣,知涇、晉、陜?nèi)?。精于吏事,所居官皆稱職。曾取唐史籍中有益治體者,撰《君臣龜鑒》。卒年八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yù)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校勘,后充編修官,預(yù)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集賢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yù)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令綽。曾公亮子。以蔭知咸平縣,民詣府訴雨傷麥,因親赴田里,辨其虛實,得蠲賦。除秘閣修撰、提點開封府界鎮(zhèn)縣。時保甲法行,孝寬榜十七縣,揭賞告捕煽惑者。累遷樞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學士知河陽,徙鄆州。復(fù)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
全宋詩
曾孝寬(一○二五~一○九○),字令綽,一作公綽(《東都事略》卷六九本傳),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蔭知桐城、咸平二縣。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五),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事。五年,擢龍圖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八年,進樞密直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同上書卷二七一)。元豐三年(一○八○),知河陽(同上書卷三○三)。歷知陳、秦等州。六年為吏部尚書(同上書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潁昌府(同上書卷四○一)。五年,徙成德軍(同上書卷四三八),召為吏部尚書,道卒(同上書卷四四六),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寬(一○二五—— 一○九○),字令綽,一字公綽,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選知咸平縣,有政績。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擢拜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元豐元年,自陳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學士改知河陽。五年,徙知鄆州。其后又歷知鄧州,潁昌府、永興軍、秦州、成德軍。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贈右光祿大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傳》有附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三,《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無愧。趙良規(guī)子。第進士。知武強縣,歷開封府推官。哲宗時擢給事中,論蔡確、章惇有罪不宜復(fù)職,蘇軾宜留在朝。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后隨人俯仰,遇賈易劾蘇軾題詩怨謗,亦附而詆之。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
全宋詩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洛陽(今屬河南)人。舉進士,知武強縣。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quán)檢詳樞密院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歷開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遷司勛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出知鄭陳澶三州、河南府、應(yīng)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書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良規(guī)子。以父任授將作監(jiān)主簿,復(fù)舉進士,以親故不愿仕。父亡,調(diào)知武強縣。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跡》,辟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禮院、開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稱蘇軾之賢,后附賈易,詆軾,宣仁后斥其「全無執(zhí)守」,遂降知鄭、陳、澶三州及河南應(yīng)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文定。見《東都事略》卷四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六,高斯得《跋趙文定公君錫行實》(《恥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4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神宗時累官同知諫院,反對王安石用李定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進給事中、御史中丞,進《君子無黨論》,拜尚書右丞。劉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謚簡修,一曰修簡。
全宋詩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從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神宗立,遷同知諫院。熙寧三年(一○七○)落職通判真州(同上書卷二一二),一說商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元豐三年(一○八○)為開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書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給事中,進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陳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書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還為吏部尚書。紹圣元年,知定州(《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見《東都事略》卷七一《胡宿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從子,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嘉祐中舉進士甲科,歷光祿丞、集賢校理、史館檢討、同知諫院。因反對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點河?xùn)|刑獄,復(fù)為開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進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無黨論》以進,拜尚書右丞。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胡宿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宣州人,字正夫。仁宗皇祐進士。嘉祐四年授旌德縣尉。應(yīng)制科入等,被論罷。神宗元豐二年,任河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嘗密劾文彥博不治事,被神宗斥為無禮。三年,權(quán)提點河北東路刑獄。后自太常丞除廣東轉(zhuǎn)運副使,乞分司致仕,五年,罷知虔州。
全宋文·卷一六四七
汪輔之,字正夫,宣州(治今安徽宣城)人。嘉祐四年,以旌德縣尉應(yīng)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入等,而論者言其無士行,遂罷。熙寧初,嘗為京兆府法曹參軍。熙寧末,歷官大理寺丞、知司農(nóng)寺丞、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改河北東路、西路。元豐三年,以太子中允權(quán)發(fā)遣河北東路提點刑獄,改開封府推官,除廣東轉(zhuǎn)運副使,遂乞分司致仕。元豐五年,知虔州,論者言其狂悖,遂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三一及《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四、《全宋詞》第二一二頁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五四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覺民,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學?;实v五年進士。初主錢塘簿,移歙州祁門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寧縣。秩滿,知遂州錄事參軍,改通判戎州。擢知開封府錄事參軍,除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大理丞,已而遷正。以母老丐外,為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入為刑部員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書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見《浮溪集》卷二六《通議大夫周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濮州人,原籍趙郡,字奉世。李肅之弟。英宗時登進士第。官明州司法參軍,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爭。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又任檢正中書刑房。受命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又察訪陜西,裁正斂羨余之數(shù)。八年,任河?xùn)|察訪使,受詔參定蕃兵法。官至樞密直學士。后知青州,徙應(yīng)天府,歷阿陽、陳、鄆、揚州而卒。有《禮房條例并目錄》、《江湖淮浙鹽敕令賞格》及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子。舉進士,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累官至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歷知州府,卒于揚州任?!?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趙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陽)。迪從子。中進士第,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得召見,改京官,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四年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遷集賢殿修撰,擢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檢三司使。元祐初官樞密直學士,知青州,徙應(yīng)天府,歷河陽、陳、鄆、揚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卷三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fù)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徽宗立,入為門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diào)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zhuǎn)尚書左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瑸殚T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皇祐五年舉進士,調(diào)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zhuǎn)左丞。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范純?nèi)嗜ノ?,清臣獨顓中書。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兆诹?,入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1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寧初,累遷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參與制訂新法。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任參知政事,堅行新法。后與王安石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紹圣中,歷知延安府,筑米脂諸寨以備西夏侵擾。徽宗時,因事安置宣州,移廬州。有《莊子解》及文集。
全宋詩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diào)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fù)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提舉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進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當政,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與謀,凡所建請,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后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安石罷相,薦為參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復(fù)相,出知陳州、延州。元豐五年知單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責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中,復(fù)資政殿大學士,知延州,加銀青光祿大夫,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诹?,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寧五年,復(fù)知杭州。坐其子聞妖人言不告,責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卷(存)、《孝經(jīng)傳》一卷、《論語議》十卷、《莊子解》十卷等。見《呂參政惠卿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宿州符離人,字子居。以蔭為寧陵縣主簿,疏導(dǎo)縣中久堙古河以溉田,人稱“苗公河”。神宗熙寧中,歷廣西、梓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元豐中,從林廣攻瀘州蠻乞弟,創(chuàng)摺運法,道雖遠而軍食不乏。后為河?xùn)|轉(zhuǎn)運使,移知桂州,官終戶部侍郎。
全宋詩
苗時中(?~一○九二,字子居,其先壺關(guān)(今屬山西)人,徙宿州(今安徽宿縣)、以蔭為寧陵主簿。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以司農(nóng)寺丞為太子中舍,權(quán)發(fā)遣梓州路轉(zhuǎn)運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四)。九年,為廣西轉(zhuǎn)運副使(同上書卷二七九)。一作湘南轉(zhuǎn)運使(《金石萃編》卷一三四)。元豐三年(一○八○)。權(quán)梓州路轉(zhuǎn)運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遷河?xùn)|轉(zhuǎn)運使。七年,以直龍圖閣知桂州(同上書卷三四六)。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進寶文閣待制,兼管勾廣南西路經(jīng)略司(同上書卷四○二)。四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副使(同上書卷四三五)。五年,遷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入為戶部詩郎(同上書卷四四五)。六年,卒于官(同上書卷四五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傅。
全宋文·卷一六六○
苗時中(?——一○九一),字子居,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人。以蔭主寧陵簿,調(diào)潞州司法參軍。熙寧元豐間,歷廣西、梓州轉(zhuǎn)運副使、河?xùn)|轉(zhuǎn)運使。元豐七年,加直龍圖閣、知桂州。元祐中進寶文閣待制,再任。復(fù)為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終戶部侍郎。元祐六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四四四、四四五、四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95 【介紹】: 宋高郵軍人,字希圣。第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王安石為政時,參與編修《熙寧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離子二峒,遣軍校走諭峒主,使相率歸順。累遷京西北路提點刑獄。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紹圣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為官多善政,屢典刑獄,昭雪全活甚眾。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喬執(zhí)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擢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熙寧三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尋徙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講。六年三月除秘閣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為起居舍人,六月進起居郎,十月除中書舍人。八年四月遷給事中,又為刑部侍郎。紹圣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說》十卷、《講義》十卷、《中庸義》一卷、《古律詩賦》十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程之才,字正輔,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進士。官廣南東路提刑(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五一)。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程之才,字正輔,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中進士及第。熙寧七年知司農(nóng)寺丞,八年,為中書丞,元豐初,以太常博士為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年,改夔州路、梓州路。累官廣南東路提刑。之才初娶蘇洵幼女,抑郁早卒,兩家遂不和。后釋憾,與軾兄弟篤中外之誼,周旋甚至。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二六四、三三一,《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四○(第四冊第三七七四頁),《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宋蜀文輯存作者考》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美叔。晁端稟弟。登進士第。與章惇同年生,同榜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哲宗紹圣初章惇為相,倡“紹述”之說,端彥力諫,黜為陜守。歷秘書少監(jiān)、開府儀同三司。文章書法,為朝野所崇尚。
全宋詩
晁端彥(一○三五~一○九五)(生平據(jù)《曲洧舊聞》卷五),字美叔,其先清豐(今屬河南)人,后徙彭城(宋王圭《華陽集》卷五○《晁君墓志銘》)。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曲洧舊聞》)。一說嘉祐二年進士(《東坡全集》卷七《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開封府推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七年,以都官員外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同上書卷二五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司勛郎中為賀遼國正旦使(同上書卷三八五),后又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四四二)。紹圣初以秘府少監(jiān)黜知陜州(《曲洧舊聞》)。二年卒(《雞肋集》卷六○《祭陜州二叔父文》)。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彥(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豐(今河南清豐)人。與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進士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熙寧四年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推官,七年自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元豐五年為金部郎中。元祐四年知蘇州,五年為右司郎中、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紹圣初,章惇入相,見其設(shè)施,極力諫之,惇怒,黜為陜守,因謂其親曰:「三同今日不同矣?!古c蘇軾相友善,文章書法,為時所宗。見盛陶《晁端彥墓志銘》(殘文)、晁補之《祭陜州二叔父文》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登州蓬萊人,字壽明。第進士。神宗時累官京東轉(zhuǎn)運使,青州城河貫其中,常泛濫成災(zāi),乃即城立飛梁,設(shè)樓櫓,下建門,以時啟閉,人誦其智。徙河北路,會河決曹村,立軟橫二埽以遏激流而平水患。朝廷賞其功,建以為都水法。官至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
全宋文·卷一五一三
王居卿,字壽明,登州蓬萊(今山東蓬萊)人。以進士至知齊州。熙寧四年權(quán)發(fā)遣京東路提點刑獄,歷知揚、青、瀛州。十年,權(quán)京東轉(zhuǎn)運使,徙河北路。立軟橫二埽堵河決,建以為都水法,朝廷賞其功,元豐二年召拜戶部副使、都提舉市易。擢河北轉(zhuǎn)運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九、二九二、二九八、三一六、三一九,《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三之五、職官六六之七,《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三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