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7詞典 1分類詞匯 86
《國語辭典》:稗官  拼音:bài guān
本指小官,后世沿稱小說家為「稗官」?!稘h書。卷三○。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三國魏。如淳。注:「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固?。顏師古。注:「稗官,小官?!?/div>
《國語辭典》:紀德(紀德)  拼音:jì dé
André Gide
人名。(西元1869~1951)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倫理家。出生于巴黎的新教徒家庭,十一歲喪父。曾任諾曼第市長、盧昂地方法院院長。一度傾向共產(chǎn)主義,訪蘇歸來后力主反共。先后受象徵主義和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作品以探討個人的道德沖突及當代政治社會面貌為主。獲一九四七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地糧》、《浪子回家》、《偽幣制造者》等。
《漢語大詞典》:古龍
(1936-1985)小說家。原名熊耀華,原籍江西,生于香港。后隨家去臺灣。畢業(yè)于淡江學院。1960年起專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著有《蒼穹神劍》、《多情劍客無情劍》《陸小鳳》、《楚留香傳奇》、《白玉老虎》等。其小說多被改編成影視劇。
《國語辭典》:歌德  拼音:gē dé
人名。(西元1749~1832)德國詩人、小說家兼劇作家。曾在萊比錫大學讀法律,后為律師,并任威瑪公國的首相。生平勤于寫作,著書一百二十冊,以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最有名。也譯作「哥德」。
《漢語大詞典》:韓終(韓終)
秦始皇 時方士。史記·秦始皇本紀:“因使 韓終 、 侯公 、 石生 求仙人不死之藥。”后小說家加以附會,遂與“韓眾”合二為一。參見“ 韓眾 ”。
《漢語大詞典》:韓眾(韓衆(zhòng))
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楚辭·遠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王逸 注:“眾,一作‘終’。” 洪興祖 補注引列仙傳:“ 齊 人 韓終 ,為王採藥,王不肯服, 終 自服之,遂得仙也?!?晉 葛洪 神仙傳·劉根:“請問 根 學仙時本末, 根 曰:‘吾昔入山,精思無所不到,后如 華陽山 ,見一人乘白鹿車……載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爾聞有 韓眾 否?”答曰:“實聞有之?!鄙袢嗽唬骸拔沂且??!薄焙笠蛞浴绊n眾”泛指神仙。 唐 李白 《古風》之四:“惟應清都境,長與 韓眾 親?!?
分類:仙人
《國語辭典》:魯迅(魯迅)  拼音:lǔ xùn
人名。(西元1881~1936)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浙江省紹興縣人,本名周樹人。作品思想深刻,具體反映中國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在藝術上,融冶中外小說的技法而別開新局,好以諷刺的筆法,針砭中國社會的病態(tài)與人性弱點。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編為《魯迅全集》二十卷。
《國語辭典》:陳鴻(陳鴻)  拼音:chén hóng
人名。字大亮,唐代史學家、小說家。生卒年、籍貫不詳。貞元二十一年,登太常第,修大統(tǒng)紀三十卷,至元和六年完成。與白居易相交,依白氏長恨歌改寫為傳奇小說《長恨傳》,另著有《東城老父傳》。
《國語辭典》:雨果  拼音:yǔ guǒ
Victor Marie Hugo
人名。(西元1802~1885)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少時曾隨父出征,而父為拿破崙手下名將,曾任上議院議員,后逃亡國外。作品多鼓吹人道主義,擁護自由民主。著有《巴黎圣母院》(電影譯名《鐘樓怪人》)、《悲慘世界》(電影譯名《孤星淚》)等。
《國語辭典》:茶花女  拼音:chá huā nǚ
書名。法國小說家及劇作家小仲馬所著的小說,后改為戲劇,轟動一時。敘述巴黎名妓瑪格麗特與男子亞芒愛戀,因社會禮俗不容,遭男方家長反對,最后造成悲劇的故事。書中真情流露,對巴黎上層社會的生活型態(tài)有真切的描寫,為十九世紀的佳作之一。
《國語辭典》:左拉  拼音:zuǒ lā
Emile Zola
人名。(西元1840~1902)法國小說家。幼年孤苦,曾為稅關雇員、商店發(fā)行員。后努力寫作,以精微的科學方法,觀察人生社會,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成為自然主義的健將。著有三都故事、四福音書、酒店、娜娜等。
《國語辭典》:普希金  拼音:pǔ xī jīn
Alexander Sergeyevitch Pushkin
人名。(西元1799~1837)俄國詩人、小說家。為貴族子弟,常作詩歌頌革命,諷刺政府,被流放高加索等地,為妻與人決斗而死,年僅三十七。著有韻文小說《奧尼金》,散文小說《甲必丹之女》,詩〈高加索囚人〉、〈吝嗇的騎士〉等。
《國語辭典》:海明威  拼音:hǎi míng wēi
人名。(西元1898~1961)美國小說家。醫(yī)生之子,歐戰(zhàn)時參加救護隊,至義大利前線服務,曾受重傷。嗣任戰(zhàn)地記者,后從事寫作,著有《旭日又升》、《雪山盟》、《戰(zhàn)地春夢》、《戰(zhàn)地鐘聲》、《老人與?!返葧?,都被拍成電影,一九五四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也譯作「漢明威」。
《國語辭典》:紅與黑(紅與黑)  拼音:hóng yǔ hēi
書名。法國小說家斯湯達爾的杰作,西元一八三一年出版。紅是當年軍人制服的顏色,代表革命與權(quán)勢。黑是僧袍的顏色,代表宗教與神圣。書名象徵二者的對立。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刻劃人物個性,分析心理,故事富于傳奇性。
《漢語大詞典》:艾蕪
(1904-1992) 小說家。原名湯道耕,四川新繁(今新都)人。早年曾在緬甸、新加坡等地流浪,做過伙計、校對、編輯。1932年參加左聯(lián)。1948年任大學教授。建國后曾任重慶市文化局局長。著有長篇小說《故鄉(xiāng)》、《百煉成鋼》,短篇小說集《南行記》等。有《艾蕪文集》。
《漢語大詞典》:鐘肇政
(1925- )小說家、翻譯家。臺灣桃園人。臺灣大學肄業(yè)。曾在東吳大學任教。后主編《臺灣文藝》。著有長篇小說《魯冰花》、《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中篇小說《摘茶時節(jié)》,短篇小說集《輪回》及譯作《歌德自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