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29
詞典
1
分類詞匯
28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巖 → 嵓碞巖”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28,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分類詞匯
向斜
走向
下盤
地基
上舉
地滑
同斜
巖脈
褶皺
溶洞
底版
平巷
塌方
下坡運動
飽和帶
《國語辭典》:
向斜
拼音:
xiàng xié
一種地質褶皺構造,使得巖層兩端拱起向中心傾斜彎曲故呈凹溝狀,且向斜軸中心的巖層,其沉積年代越新。
分類:
種地
地質
褶皺
構造
使得
巖層
兩端
向中
中心
心傾
傾斜
彎曲
《國語辭典》:
走向
拼音:
zǒu xiàng
1.巖層面或構造面與水平面相交所指示的延伸方向。
2.趨勢、動向。如:「今年的股市走向如何?」、「現(xiàn)在局勢的變數(shù)太多,無法推斷未來的走向。」
分類:
走向
地質
地質學
人體
脈絡
延伸
方向
構造
巖層
礦層
山脈
《國語辭典》:
下盤(下盤)
拼音:
xià pán
1.地質學上指在斷層面以下的巖層。也作「下磐」。
2.人的下半身。如:「蹲馬步,最重要的是下盤要沉穩(wěn)?!?/div>
分類:
地質學
半身
斷層
層面
巖層
《國語辭典》:
地基
拼音:
dì jī
承受上層建筑重量的基礎,通常都往地底挖深填石,以增加其承受力?!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五:「當初淮與我時,多是些敗落房子,荒蕪地基?!埂度辶滞馐贰返谝欢兀骸竿砩越袢障葋砻娣A二位老爺,求將先太保大人墓道地基開示明白。」也稱為「地腳」。
分類:
地基
承受
地面
建筑物
重量
土層
巖層
《漢語大詞典》:
上舉
向上的位移(如巖層或礦層的)
水的向上壓力
分類:
上舉
向上
位移
壓力
巖層
礦層
《國語辭典》:
地滑
拼音:
dì huá
一種小規(guī)模的地殼運動。形成的原因包括山崩、開發(fā)山坡時不慎挖掉巖層的受力部分而迫使巖塊多滑至另一著力點、或因河流轉彎處因急流的沖刷而造成巖石下滑等。常見的現(xiàn)象包括巖滑、巖流。
分類:
規(guī)模
地殼運動
原因
山崩
開發(fā)
山坡
不慎
巖層
迫使
河流
流轉
轉彎
急流
沖刷
造成
巖石
石下
下滑
《國語辭典》:
同斜
拼音:
tóng xié
一種地質褶皺構造,使得巖層平行排列且均向同一方向傾斜。
分類:
種地
地質
褶皺
構造
使得
巖層
平行
排列
方向
傾斜
《國語辭典》:
巖脈(巖脈)
拼音:
yán mài
巖漿侵入周圍巖層而形成的板狀火成巖體。一般是巖石先形成裂隙,巖漿沿著這些裂隙充填,再經冷卻而形成巖脈。
分類:
巖漿
侵入
周圍
巖層
火成巖
《國語辭典》:
褶皺(褶皺)
拼音:
zhé zhòu
1.皮膚的皺紋。如:「老人臉上滿布的褶皺,似乎訴說著一生的風霜?!?br />2.巖層受到作用力后,呈現(xiàn)彎曲的現(xiàn)象,此種構造稱之褶皺。
分類:
褶皺
皮膚
地殼運動
皺紋
壓力
連續(xù)
彎曲
巖層
《漢語大詞典》:
溶洞
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沿巖層層面或裂隙溶蝕并經塌陷而成的巖石空洞。洞內常見有鐘乳石和石筍。 方紀
《三峽之秋》
:“而在 南津關 ,那個顯然是 三峽 瓶口的壩址,卻又是石灰?guī)r地區(qū);而且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溶洞?!?/div>
分類:
溶洞
石灰?guī)r
地區(qū)
地下水
巖層
層層
層面
裂隙
溶蝕
塌陷
巖石
空洞
《國語辭典》:
底版
拼音:
dǐ bǎn
刻版書的刻板,稱為「底版」。如:「這部書的底版已毀于戰(zhàn)火。」
分類:
底版
底片
礦層
拍攝
礦脈
下面
和沖
沖洗
巖層
膠片
寫作
《漢語大詞典》:
平巷
在礦床或巖層里挖成的水平的地下巷道,有的稍有坡度,主要用于運輸,也用來通風和排水。
分類:
礦床
巖層
水平
地下
巷道
《國語辭典》:
塌方
拼音:
tā fāng
因地層結構不良、雨水沖刷或修筑上的缺陷,使道路、堤壩等旁邊的陡坡或坑道、隧道的頂部突然坍塌。也稱為「坍方」。
分類:
土石方
道路
堤壩
旁邊
陡坡
風化
水浸
震動
影響
坑道
隧道
礦井
頂部
土質
巖層
松軟
突然
坍塌
《國語辭典》:
下坡運動(下坡運動)
拼音:
xià pō yùn dòng
地表巖層經風化成巖屑、土壤后,受重力吸引而沿地表斜坡前行的運動。
分類:
地表
巖層
風化
化成
土壤
受重
重力
吸引
斜坡
前行
《國語辭典》:
飽和帶(飽和帶)
拼音:
bǎo hé dài
地下水面以下的含水區(qū)域,此區(qū)域的巖層空隙中填滿水分(或其他液、氣體),也稱為「飽水帶」。
分類:
含水
水區(qū)
區(qū)域
巖層
層空
空隙
填滿
水分
氣體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