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66 【介紹】: 東漢扶風(fēng)茂陵人,字季長。馬嚴子。師事?lián)粹┩ń?jīng)籍。初為鄧騭舍人,安帝永初四年拜校書郎,典校東觀秘籍。因上《廣成頌》忤鄧太后,十年不得調(diào),又遭禁錮。太后死召拜議郎,歷武都、南郡太守。得罪大將軍梁冀,免官髡徙朔方。赦還,復(fù)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由此不敢忤權(quán)勢,為梁冀起草劾李固章奏,又作《西第頌》頌之,頗為正直者所恥。后以病去官。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生徒千余,盧植、鄭玄皆出門下。注《孝經(jīng)》、《論語》、《》、《》、《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生活奢華,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
全后漢文·卷十八
融,字季長,嚴第五子。永初中,大將軍鄧騭召為舍人,拜校書郎,又拜郎中。在東觀十年不調(diào),自劾歸,為鄧太后所怒,禁錮六年。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fù)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廄長,召拜郎中。順帝即位,移病去,為郡功曹。陽嘉中,舉敦樸對策,拜議郎,大將軍梁商表為從事中郎。轉(zhuǎn)武都太守?;傅蹠r,遷南郡太守。以忤梁冀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遇赦,復(fù)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官。延熹九年卒于家,年八十八。有《周易注》十卷,《尚書注》十一卷,《毛詩注》十卷,《周官注》十二卷,《喪服經(jīng)傳注》一卷,《孝經(jīng)注》二卷,又《儀禮注》《禮記注》《春秋三傳同說》《論語注》《列女傳注》《老子注》《淮南子注》《離騷注》若干卷,《集》九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5—939 【介紹】: 五代時海州朐山人。徐溫第六子。歷仕吳、南唐。吳時累遷刺史、節(jié)度使,并代兄知詢?yōu)榻鹆暌?。入南唐,封饒王,進封梁王,鎮(zhèn)潤州,兼中書令。好奇寶怪物。一日,游蒜山,聯(lián)虎皮為大幄,號虎帳,與賓僚會飲其中,忽暴風(fēng)裂帳盡碎,知諤悸而卒。謚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091 【介紹】: 宋壽州人,字景純。呂公綽子。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歷官河南監(jiān)牧使、開封府推官,又知汝、澶、湖州,有惠政。神宗熙寧、元豐間,不急于進取,遇事有不可,必力爭。及哲宗元祐中,吏道寬平,亦雅量自如,不改其故,甚為時所稱。有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4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子功。范鎮(zhèn)侄。登進士第。神宗熙寧七年知諫院,反對手實法等新法。后坐事責(zé)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為翰林學(xué)士。出知開封府,勤于民事,獄無系囚。元祐七年,拜中書侍郎,次年罷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謚文簡。有《詩傳補注》及文集等。
全宋詩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丹淵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銘》),又舉才識兼茂科。神宗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坐事貶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quán)知開封府。八年,罷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兄鍇之子。嘉祐二年登進士第,歷諸縣簿、令。治平二年,對制策入三等,授秘書丞。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七年,召知諫院,坐治李士寧獄不實貶監(jiān)宿州酒。元豐中,任淮南東路提刑、知唐州,入為司門、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奉詔相度黃河利害。元祐五年,進翰林學(xué)士。次年,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開封府,尋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七年六月,拜中書侍郎。八年,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詩傳補注》二十卷、《榮國集》五十卷、《內(nèi)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議》十卷。見范祖禹《范公墓志銘》(《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濮州人,原籍趙郡,字奉世。李肅之弟。英宗時登進士第。官明州司法參軍,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爭。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又任檢正中書刑房。受命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又察訪陜西,裁正斂羨余之?dāng)?shù)。八年,任河?xùn)|察訪使,受詔參定蕃兵法。官至樞密直學(xué)士。后知青州,徙應(yīng)天府,歷阿陽、陳、鄆、揚州而卒。有《禮房條例并目錄》、《江湖淮浙鹽敕令賞格》及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子。舉進士,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累官至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青州。歷知州府,卒于揚州任?!?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趙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陽)。迪從子。中進士第,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得召見,改京官,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四年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遷集賢殿修撰,擢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檢三司使。元祐初官樞密直學(xué)士,知青州,徙應(yīng)天府,歷河陽、陳、鄆、揚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卷三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84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景繁。蔡元導(dǎo)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大理寺丞、知雩都縣、太平州司理等職。神宗熙寧中召對,陳用人立政之弊,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劾呂惠卿及其親屬之罪,章五上,神宗遂黜惠卿并其黨,累遷太常博士,加集賢院校理,后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有《論語指歸》及奏議、文集。
全宋詩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知虔州雩都縣。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二)。十年,加集賢校理,權(quán)發(fā)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公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四),開封府推官,改判官。出為淮南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元豐七年卒,年五十。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議郎集賢校理蔡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一八○九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登嘉祐二年進士第,累官大理寺丞、知虔州雩都縣。敢任大責(zé),遇艱食,輒出常平倉以振絕乏。熙寧七年,召對便殿,極陳用人立法之弊。次年,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公直敢言,奏論呂惠卿黨之罪,數(shù)指摘時病。十年,加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縣鎮(zhèn)公事。入為開封府推官,累遷太常博士。元豐五年,出為淮南計度轉(zhuǎn)運副使。七年卒,年五十。承禧篤學(xué)力文,博記善說,著《論語指歸》十卷、奏議集十卷、文集十五卷。見蘇頌《蔡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9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作詩涉及新法下獄,無人敢救,唯安禮從容為神宗言之,軾得救。進知制誥,以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決斷滯訟,勤于政事,遼使知而嘆息夸異。后歷尚書左丞,七年,罷知江寧府。官終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
全宋詩
王安禮(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從河?xùn)|唐介辟。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年,遷直集賢院(同上書卷二六○),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元豐四年(一○八一),為翰林學(xué)士(同上書卷三一一),知開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同上書卷三四七),出知揚、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書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書卷四七八)。紹圣初知永興軍。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詩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東都事略》卷七九有傳。 王安禮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叢書》所輯本(簡稱叢書本),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禮(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安石弟。嘉祐進士。熙寧中為崇文院校書,遷直集賢院,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進知制誥,以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蘇軾下御史獄,嘗言于神宗救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七年罷,移知江寧府。元祐中歷知揚、青、蔡、舒州。紹圣初移知永興軍,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開封府熙寧編》十卷,《天文書》十六卷,《二儀賦》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禮四四之一七,《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壽州人,字望之。呂公弼從孫。以蔭入官。神宗熙寧初權(quán)戶部判官,為王安石所用,命提舉市易務(wù)。后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交論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陽軍。哲宗紹圣中擢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懷州?;兆跁r責(zé)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以蔭補官。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戶部判官?!?a target='_blank'>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復(fù)相,入為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十年,安石罷,出知江寧府。元豐元年(一○七八)被劾營繕越法,徙潤州。三年,降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三○二)。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陽軍(同上書卷三六四)。后歷知州府。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貶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郢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四
呂嘉問,字望之,公弼從孫,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以蔭入官。熙寧初,條例司引為屬官,權(quán)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wù),行連灶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緡。提舉京城市易務(wù)。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復(fù)相,召檢正中書戶房。安石再罷,出知江寧府,徙潤州。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論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陽軍。紹圣中,擢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加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元符二年,坐薦鄒浩,罷知懷州。徽宗時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復(fù)起。以龍圖閣學(xué)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3—1296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伯厚,號深寧居士,一號厚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正直敢言,對朝廷用人及各項弊政,多所批評建議,先后觸忤權(quán)臣丁大全、賈似道、留夢炎,屢遭罷斥。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后辭官還鄉(xiāng),專事著作二十年,宋亡不出。有《玉海》、《困學(xué)紀(jì)聞》、《玉堂類稿》、《掖垣類稿》、《通鑒地理考》、《漢藝文志考》、《深寧集》等。
全宋詩
王應(yīng)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調(diào)西安主簿。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中博學(xué)宏詞科,累遷太常寺主簿。以言事忤丁大全,罷。丁敗,起通判臺州。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兼禮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以忤賈似道奉祠。六年,起知徽州。七年,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八年,權(quán)吏部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授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因封駁留夢炎薦章不報,遂東歸,自號深寧老人。元成宗元貞二年卒,年七十四。王應(yīng)麟是宋末著名學(xué)者,著作繁富,影響較大的有《困學(xué)紀(jì)聞》,《玉海》等。另有《深寧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書遺稿》。事見清錢大昕《深寧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三八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八一九二
王應(yīng)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又號深寧居士。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撝子。淳祐元年進士,調(diào)西安縣主簿,徙揚州教授。寶祐四年中博學(xué)宏辭科,添差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歷遷國子錄、武學(xué)博士、太常寺主簿。輪對,言邊事忤丁大全,罷職。起通判臺州。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遷著作佐郎。度宗即位,除禮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遷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歷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再忤賈似道,出奉祠。起知徽州。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兼權(quán)吏部侍郎。及賈似道潰軍江上,上疏陳十事,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轉(zhuǎn)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上章劾右丞相留夢炎任用私人,遂辭官東歸。后二十年卒,年七十四,時元貞二年也。所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藁》二十三卷、《掖垣類藁》二十二卷、《詩考》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鑒地理考》一百卷、《通鑒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鑒答問》四卷、《困學(xué)紀(jì)聞》二十卷、《蒙訓(xùn)》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救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學(xué)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xué)指南》四卷、《詞學(xué)題苑》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救篇》六卷、《漢制考》四卷、《六經(jīng)天文編》六卷、《小學(xué)諷詠》四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宋史》卷四三八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