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法應化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最勝王經(jīng)所說。合真開應之三身也。開應者。于應身之中別應與化。即最勝王經(jīng)分別三身品曰:「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報應化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身報身應化身,即佛之三身。第三身一名應身,一名化身,又云應化身。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化身。(參見:三身)
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三身也。經(jīng)論所說,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蓋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四種:法、報、應之三身。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法、應、化之三身。法、報、化之三身是也。(參見:三字部三身)附錄。【又】三法身有二種。(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nèi)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圪Y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zhuǎn)正法輪,決眾網(wǎng)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名獲得諸利樂事。
「三種常住」謂三種常住者:
一、自性?!∽孕陨碇^之自性常,其性無為,不生不滅。
二、不斷常 自他受用,謂之不斷常,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三、相續(xù)常 變化身,謂之相續(xù)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雖不恒會,機緣無盡,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xiàn),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二、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報身。
〔三、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應化
【佛學大辭典】
(術語)應者應現(xiàn)。應眾生之機類而現(xiàn)身也?;咦兓?。應真佛緣而變化種種也。西域記七曰:「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br />【佛學常見辭匯】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xiàn)的佛身。
應化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單曰應身,化身。三身中之第三。自真體變現(xiàn)者。
【佛學常見辭匯】
如來現(xiàn)佛身教化眾生,名應身,現(xiàn)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稱為應化身,為三身之一。
應化聲聞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聲聞之一。本體雖為佛菩薩,而為導他姑現(xiàn)聲聞之身者。舍利弗,目連之類。見法華文句四上,三藏法數(shù)十六。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四種聲聞)
【三藏法數(shù)】
應謂應現(xiàn),化即變化。謂此聲聞,本是諸佛、菩薩,內(nèi)秘真實之行,外現(xiàn)聲聞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種聲聞,歸于大乘,及廣化眾生,令入佛道,是名應化聲聞。
【三藏法數(shù)】
謂諸佛、菩薩為前二種聲聞故,內(nèi)秘佛、菩薩之行,外見聲聞之形,引誘小乘,令入大乘,是名應化聲聞。
應化利生
【佛學大辭典】
(術語)諸佛菩薩之應現(xiàn),為諸眾生說法,使入佛道,與以無上之利益也。
【佛學常見辭匯】
諸佛菩薩應現(xiàn),都是為了向眾生說法,利益眾生。
應化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身之佛,應現(xiàn)無量之身也。菩薩瓔珞經(jīng)上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之法身。法性身,應化法身是也。謂于第一義諦之法流水中,由實性生智,故為實智之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之善根,感此實智之法身,故法身能現(xiàn)應無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xiàn)不可思議身云。又同經(jīng)下有二法身。一,果極法身。二,應化法身。其應化法身如影之隨形,以果身為常故,應身亦為常。是即他受用報身及應身,化身等總名為法身也。(參見:法身)
【佛學常見辭匯】
謂法身的佛菩薩應現(xiàn)無量的身體。
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zhuǎn)依果皆攝此故?!箘e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狗鸬卣撈咴唬骸噶o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刮ㄗR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沽x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若依性宗之義,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蜓砸苑ㄐ燥@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雇瑢毧呦履┰唬骸阜ㄉ碚?,即是實相真如法也。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辜蜗榉ㄈA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蛊鹦耪撛唬骸笍谋疽褋?,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雇x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咕S摩經(jīng)慧遠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狗ㄈA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勾蟪肆x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硅驞harmaka%ya。
【佛學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應化佛菩提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佛菩提之一。(參見:菩提)附錄。
菩提
【佛學大辭典】
(術語)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棺⒕S摩經(jīng)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勾蟪肆x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拱矘芳显唬骸钙刑嵴?,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刮ㄗR述記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為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三藏法數(shù)】
梵語菩提,華言道。即諸佛所得清凈究竟之理也。以其無滅無生,不變不遷,是為常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