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劉家異同

相關(guān)人物
劉向(字子政)
 
劉歆


《漢書》卷三十六《楚王元傳》附《劉歆傳》
「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時,詔向受谷梁春秋,十馀年,大明習(xí)。及歆校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歆大好之。時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與歆共校經(jīng)傳。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質(zhì)問大義。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xué)者傳訓(xùn)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jīng),轉(zhuǎn)相發(fā)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歆亦湛靖有謀,父子俱好古,博見彊志,過絕于人。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shù)以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谷梁義?!?/span>

例句

聞道將雛向墨池,劉家還有異同詞。 柳宗元 重贈二首

《國語辭典》:異同(異同)  拼音:yì tóng
1.相同和相異的地方。《漢書。卷六七。朱云傳》:「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鼓铣?。江淹知己賦〉:「論十代兮興毀,訪五都兮異同。」
2.不一致?!段倪x。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國語辭典》:朱陸異同(朱陸異同)  拼音:zhū lù yì tóng
宋朱熹與陸九淵,同時講學(xué),朱主敬而陸主靜,朱主即物窮理,陸言心即理,宗旨各異,其門弟子遂分為兩派,稱為「朱陸異同」。
《分類字錦》:理析異同(理析異同)
李程《漢章帝白虎殿觀諸儒講五經(jīng)賦》:八索九丘之籍,理析異同,三墳五典之書,義分大小。
分類:圣哲講論
《漢語大詞典》:等殊
猶異同。 宋 儲泳 《祛疑說》:“惟人稟陽于天,受陰于地,生神于陽,成形于陰,鬼神造化皆備于我,特其體有小大,故鬼神之功用與天地有等殊耳?!?/div>
分類:異同
《漢語大詞典》:三語(三語)
(1). 晉 王衍 向 阮修 問 老 莊 與儒教異同, 修 以“將無同”三字答之,猶言該是相同吧。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后以指應(yīng)對雋語。 唐 王維 《同崔傅答賢弟》詩:“更聞臺閣求三語,遙想風(fēng)流第一人?!?宋 蘇軾 《次韻道潛留別》:“異同更莫疑三語,物我終當(dāng)付八還?!眳⒁姟?三語掾 ”。
(2).指 宋 趙鼎 評論 邵伯溫 的三句話。宋史·儒林傳二·邵伯溫:“ 趙鼎 少從 伯溫 游,及當(dāng)相,乞行追録,始贈秘閣修撰,嘗表 伯溫 之墓曰:‘以學(xué)行起 元祐 ,以名節(jié)居 紹圣 ,以言廢於 崇寧 ?!酪源巳Z盡 伯溫 出處云?!?/div>
《國語辭典》:三語掾(三語掾)  拼音:sān yǔ yuàn
掾,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晉太尉王衍問阮修儒家與道家的異同,阮答以「將無同」三字,語意模棱兩可,但卻得到太尉的賞識,被聘為幕僚,世人遂稱其為「三語掾」。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后多用為幕府官員的贊美詞。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官曹三語掾,國器萬尋楨?!顾?。蘇軾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江東三語掾?!?/div>
分類:王衍王戎
《國語辭典》:考異(考異)  拼音:kǎo yì
版本學(xué)上指考訂文字的疑異。如《韓文考異》。
《漢語大詞典》:較比(較比)
(1).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三俠五義》第一一六回:“各處結(jié)彩懸花,點綴燈燭,又有笙簫鼓樂,雜劇聲歌,較比往年生辰不但熱鬧,而且整齊。”《天雨花》第一回:“公子暗暗心中想:果然好個美佳人!較比我那 桓小姐 ,看來略遜兩三分?!?br />(2).副詞。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老舍 《駱駝祥子》一:“ 祥子 ,在與‘駱駝’這個外號發(fā)生關(guān)系以前,是個較比有自由的洋車夫?!?/div>
《國語辭典》:比?! ?span id="gaxu5ik" class='label'>拼音:bǐ jiào
較量高下、輕重。《國語。齊語》:「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設(shè)象以為民紀(jì)?!挂沧鳌副容^」。
《國語辭典》:經(jīng)典釋文(經(jīng)典釋文)  拼音:jīng diǎn shì wén
書名。唐陸德明撰,三十卷。采輯群經(jīng)音義及文字異同,為研讀經(jīng)傳的重要典籍,列入老莊而缺孟子,與一般經(jīng)籍的范圍略有不同,清盧文弨有《經(jīng)典釋文考證》三十卷。
二乘異同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法華玄贊五論三同七異,謂三同者:一、同斷煩惱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擇滅無為。七異者:一、聲聞根性鈍,緣覺根性利,二、聲聞依佛而出離,緣覺自覺而出離,三、聲聞藉聲教,緣覺觀法理,四、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五、聲聞分四果,緣覺唯一果,六、聲聞練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緣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七、聲聞為說法,緣覺現(xiàn)神通。大乘義章十七末辨五同六異,謂五同者:一、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也。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之惑也。三、修行同,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之果也。五、證滅同,同證有馀無馀之涅槃也。六異者:一、根異,利與鈍也,二、所依異,依師與不依師也。三、藉緣異,藉教法與藉事相也。四、所觀異,四諦與十二因緣也,五、向果異,四向四果與一向一果也。六、通用異,神通之境界狹與廣也。法華嘉祥疏八判七同十一異,謂七同者:一、斷惑同。同斷見思之二惑也,二、出義同,同出三界也。三、智同,依大品則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則同得盡智無生智也。四、涅槃同,同得有馀無馀之涅槃也。五、見同,同見四諦之理也。六、同知,同知過去未來八萬劫之事也。七、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異者:一、根有利鈍,二、修因有短長,三、時有異,聲聞與佛同世,緣覺不然,四、有悲無悲,聲聞如鹿,但見自身,故無悲,緣覺如羊,顧念其子,故有少悲,五、福德厚薄,聲聞之身或有相好,或無相好,緣覺之身,必有相好,六、印字有無,緣覺手中有十二因緣之因字,聲聞手中無四諦之印字,七、現(xiàn)通說法異,緣覺為人現(xiàn)通,聲聞為人現(xiàn)法,八、利益淺深,聲聞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賢七圣,緣覺之化度,不能使人得暖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聲聞與佛同世,眾生福德利根,緣覺出于無佛世,眾生薄福鈍根,且不堪多說也。九、神通之境界,聲聞狹而緣覺寬,十、出處異,聲聞出于人世而緣覺隱處山林,十一、漸頓異,聲聞漸得四果,緣覺頓證一果。法華文句七,明六同十異,謂六同者:一、同出三界,二、同證盡智無生智,三、同斷見思之正使,四、同得有馀無馀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十異者:一、行因之久近,二、根之利鈍,三、從師與獨悟,四、悲之有無,五、相好之有無,六、觀之略廣,謂四諦與十二因緣也。七、利益之淺深,聲聞使人得四界,緣覺不能得暖法,八、一在佛世,一不然,九、緣覺頓證一果,聲聞漸證四果,十、緣覺多現(xiàn)通,少說法,聲聞不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