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南朝梁范陽方城人,字孝卿。張纘弟。起家秘書郎,累遷國子博士。湘東王蕭繹嘗策之百事,綰對闕其六,號百六公。出為豫章內(nèi)史,在郡述《制旨禮記正言義》,聽者數(shù)百人。遷御史中丞、憲司,彈糾無所回避,豪右憚之。梁武帝太清三年,為吏部尚書。宮城陷,綰出奔江陵。梁元帝承圣二年,位尚書右仆射。后卒于江陵,年六十三。全梁文·卷六十四
綰字孝卿,緬第四弟,初為國子生,對策高第,除長兼秘書郎,遷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中書郎、國子博士。出為北中郎長史蘭陵太守,還除員外散騎常侍,權(quán)知丹陽尹事,遷中軍宣城王長史,改御史中丞,出為豫章內(nèi)史,復為御史中丞,加通直散騎常侍,太清中,進左衛(wèi)將軍,遷吏部尚書。元帝承制,授侍中左衛(wèi)將軍相國長史,出為持節(jié)云麾將軍湘東內(nèi)史,及即位,徵為尚書右仆射,加侍中,有集十一卷。
人物簡介
出祁之張氏。方三歲。能暗誦大云經(jīng)。殊通利天后聞之。詔使見為撫頂。賜紫伽黎。俾出家于太原之崇福寺。稍長充寺上座。氣貌剛介。見者畏憚之。行市井。見二眾。或失儀矩。必懲戒。不小貸。晚脩禪寂尤謹。已而卒。年八十馀矣。其遺影并賜衣。俱存于寺之九子母院。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慧警。姓張氏。祁人也。少而聰悟襁褓能言。二親鞠愛。鄰黨號為奇童。屬新譯大云經(jīng)。經(jīng)中有懸記女主之文。天后感斯圣莂。酷重此經(jīng)。警方三歲有教其誦通。其含嚼紆郁調(diào)致天然也。遂徹九重乃詔諷之。帝大悅撫其頂。敕授紫袈裟一副。后因出家。氣貌剛介學處堅固充本寺上座。拯頓頹綱人皆畏憚。或于街陌見二眾失儀片招譏丑。必議懲誡斷無寬理。后修禪法。虛室生白。終時已八十馀齡矣。九子母院有遺影并賜紫衣存焉。
人物簡介
【生卒】:?—705 【介紹】: 唐定州義豐人。美姿容。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由太平公主引薦入侍禁中,頗為則天所寵信。宮中呼為六郎。累官春官侍郎,封鄴國公。曾奉命與李嶠、張說等二十六人撰《三教珠英》。則天晚年,與兄易之專權(quán),敗壞政事。神龍元年,中宗復位,與易之俱為張柬之等所殺。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5 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排行六,號六郎。武后神功元年(697)為太平公主所薦,與其兄易之皆傅朱粉,衣紈錦,諂侍武后。拜云麾將軍、行左千牛中郎將,旋進銀青光祿大夫、右(一作左)散騎常侍。圣歷二年(699)為控鶴監(jiān)內(nèi)供奉,歷司仆卿,封鄴國公,俄改春官侍郎。昌宗兄弟專權(quán)亂政,中宗神龍元年(705)為崔玄煒等人所殺。昌宗粗能屬文,其應詔諸詩,為宋之問、閻朝隱代作。曾領銜引文學之士李嶠、張說、宋之問諸人撰集《三教珠英》。生平見新、舊《唐書·張行成傳》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晉州人,一名蘊,字藏真,號洪崖子。學道不娶,嘗寓李嶠家十余年。后隱居洪崖古壇。武則天及唐玄宗屢召不赴。能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3—745 一名蘊,字藏真,號洪崖子,晉州神山(今山西浮山)人。道士。曾隱洞中15年,熟讀仙書秘典、九經(jīng)百氏。后歷游名山,善金丹、易形之術(shù)。武后圣歷間被召,不赴。后居洛陽李嶠家中13年。玄宗開元七年(719)召見于湛露殿,不久,仍聽其歸山。事跡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〇、《三洞群仙錄》卷七。著有《高士傳》10卷、《神仙記》20卷、《阿東記》30卷等,皆不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生卒】:約660—約740 【介紹】: 唐深州陸澤人,字文成,自號浮休子。高宗調(diào)露進士。八次應制舉,均登甲科。時稱其文猶青銅錢,萬選萬中,及遷學士,乃號“青錢學士”。玄宗開元中流放嶺南。后任司門員外郎。其文章風行當時,并為突厥、新羅、日本所重。有《朝野僉載》、《龍筋鳳髓判》等。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8—730 字文成,自號浮休子,深州陸澤(今河北深州西)人。兒時曾夢鸑鷟降于庭,祖父因以“鷟”名之。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授岐王府參軍。八次應制舉,皆登甲科。歷襄樂尉、洛陽尉、長安尉等職,遷鴻臚丞。四參選,判策為銓府之最。員半千稱其文“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故時號“青錢學士”。武后證圣(695)中,任御史。玄宗開元初,為御史李全交所劾,貶嶺南。后內(nèi)遷,卒于司門員外郎(一說卒于龔州長史)。生平見新、舊《唐書·張薦傳》,《朝野僉載》卷一、三、五、六,《大唐新語》卷八。鷟下筆敏速,出言詼諧,文體浮艷,大行一時,名聲遠播。新羅、日本等國遣使入唐,必出重金購其文。所著《朝野僉載》6卷、《龍筋鳳髓判》4卷及傳奇《游仙窟》,流傳至今。《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2句。《全唐詩外編》補詩58首。全唐詩補逸
張鷟字文成,深州陸澤人。補詩一卷,計五十八首。(按張鷟《游仙窟》詩共七十馀首,日本河世寧《全唐詩逸》曾選取十九首。今自《古佚小說叢刊》本《游仙窟》中將河世寧氏所未收者,悉數(shù)錄出,而以彭澤汪辟疆先生《唐人小說》所載《游仙窟》詩校之)。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二
鷟字文成。深州陸澤人。兒時夢紫文大鳥。其大父曰。紫文鸑鷟也。壯殆以文章瑞朝廷乎。因以為名。調(diào)露初登進士第。授岐王府參軍。凡八應舉。皆甲科。再授長安尉。遷鴻臚丞。四參選。判策為銓府最。開元初為御史李全交所劾。貶嶺南。刑部尚書李日知訟斥太重。得內(nèi)徙。終司門員外郎。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人。武則天時隱居恒州中條山,往來汾、晉間。嘗自言生于堯丙子歲。武后使使召之,佯死不赴。開元中,玄宗好神仙方術(shù)之事,因遣使迎至京。欲以玉貞公主降之,大笑不奉詔。尋還山。號通玄先生。有《陰符經(jīng)太無傳》。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武后時,隱于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謂其有延年秘術(shù),年已數(shù)百歲。武后召之,乃佯死不赴。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被召入京,貌約六七十。玄宗禮敬之,問神仙長年之術(shù)。又欲令尚公主,為其所拒。不久即請歸山,賜號通玄先生。歸恒山蒲吾縣后,不久即卒。一說卒于天寶初。后世將其列為八仙之一,稱為張果老。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宋書志及《道藏》中存其著作甚多,其中可能有唐至北宋時人依托之作?!?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兜啦亍范葱勘娦g(shù)類收《玄珠歌》1卷,存詩30首,另《懸解錄》等書尚存詩20余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果。不知何許人。武后時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自云年數(shù)百歲。武后遣使召之。佯死不赴。開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常濟以同遣使赍璽書邀迎之至東都。元宗好神仙。欲以玉真公主降之。果不奉詔。懇辭歸山。乃賜號通元先生。銀青光祿大夫。為造棲霞觀于隱所。入恒山。不知所之。
人物簡介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為著名賢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二十八年病卒。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敝疗涔沤w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a target='_blank'>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今存《曲江張先生文集》20卷。《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可謂一德一心。《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a target='_blank'>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時風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陡杏觥分T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人物簡介
【生卒】:約730—約810 【介紹】: 唐婺州金華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年十六舉明經(jīng)。肅宗時待詔翰林,賜名志和。后坐事貶南浦尉。赦還,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善歌詞,多寫閑散生活,又能書畫、擊鼓、吹笛。其詞今存《漁父》五首。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初名龜齡,字子同,號煙波釣徒,玄真子,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肅宗乾元、上元間游太學,登明經(jīng)第,獻策肅宗,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未幾因事貶南浦尉。遇赦還,浪跡江湖,隱越州會稽多年。代宗大歷九年(774)為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客,撰《漁歌子》詞五首,真卿等和之。后不知去向,約未幾卒。生平見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新唐書》本傳。工詩詞,《漁歌子》(一稱《漁父》)為早期文人詞名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尤傳誦人口。憲宗曾寫真求訪。日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穆宗長慶三年,823)作《和張志和〈漁歌子〉五首》,為日本填詞開山?!?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詞9首。唐詩匯評
張志和(約744-約773),始名龜齡,詔改志和。字子同,號玄貞子。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約于乾元年間明經(jīng)擢第。曾獻策肅宗,受賞識,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尋貶南浦尉。得量移,不之任,乃歸隱,自稱“煙波釣徒”。志和善詩、畫,與顏真卿、陸羽友善。有《太易》十五卷,《玄貞子》十二卷,又二卷。憲宗詔求訪,已不能致?!?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九首。詞學圖錄
張志和,生卒年待考。初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婺州金華人。能書畫,善歌詞,有《玄真子》,詞存《漁父》五首。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齡。擢明經(jīng)。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待詔翰林。授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賜今名。后以親老不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叟。
人物簡介
【生卒】:?—813 【介紹】: 唐潤州句容人,字巨川。德宗建中四年,父喪,遂廬于墓側(cè),哀毀過禮,號慟將絕。相傳至貞元三年,芝草生墳上。浙西觀察使王緯奏上其事,詔旌表之。時稱張孝子。守墓凡三十一年,號泣以終。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濮州人。唐末動亂,躬耕海濱,號逍遙先生。工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濮州(今山東鄄城)人,自號逍遙先生。唐末王師范為平盧節(jié)度使時,曾辟其為幕吏。《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號三楚漁人。唐末人。事西漢金山國國主張奉,自稱為老臣。哀帝天祐二年(905)作長篇歌行《白雀歌》以頌張奉。事跡及歌皆見敦煌遺書伯二五九四、伯二八六四,《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生卒】:876—958 【介紹】: 五代時僧。銅臺永濟人。九歲于臨清王舍城寺出家。受戒后,往滑州明福寺,從彥暉學,為一門之冠。尋住汴京萬歲百法院,化行河淮間,前后飯僧三十萬。晚住魏府觀音院。魏帥陳思讓篤志歸依,表薦賜紫,署號歸政。晚年頗學歐王書體。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張姓。鄴之永濟人。九歲獲事師于臨清王舍城寺。暨受具戒??饲诜鹗?。誦經(jīng)之暇。禮拜旋繞。必晝?nèi)谷?。不少廢。已而本師遣從滑臺明福寺暉公。聽習未期月。頓領玄要。暉公之門。疇昔號為杰然者。數(shù)十輩。皆出其下。于是徇睢陽之請。法澤霶霈矣。久之汴都信士舍宅。筑萬歲百法院致居之。隨赴諸檀。所得襯施。前后齋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三氏。以觀音院召。抑其衰莫疲薾之時乎。佺于百法尤淹貫。登座辯給。初不臨文。每覽大藏。以輔知見。諷誦誠愨。當深夜無人聲?;蚵剳敉?。彈指贊嘆者。魏帥陳君思讓篤志歸向。表薦得紫衣歸政大師號。顯德五年。年八十有三矣。忽命弟子奉晏等。造木輿曰。必以西方禮。阇維我。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爾而逝。塔其遺骨焉。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智佺。姓張氏。銅臺永濟人也。九歲于鄴都臨清王舍城寺事師。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色玉如。行步若舒雁。言音如扣鐘。人望之凜然。僉曰。美丈夫也。恒誦諸經(jīng)晝?nèi)谷Y佛無闕。本師知其法器。遣往滑臺。抵明福寺就暉師講肆。期月頓見諸法體用。喜不自任。時暉之門生炮勇炰干者數(shù)十員。皆出佺之下。徇睢陽人請講。未久又今東京。遇信士舍宅為萬歲百法院。由此洛京陳許徐宿維青琴臺咸樂請其敷演。自鳩聚檀嚫。前后飯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三家。同建觀音院命居之。佺敏利之性天資。初終講百法論可百許遍。登法座多不臨文。懸述辯給。后三過覽大藏經(jīng)以輔見知。其誦諷經(jīng)咒也。嘗聞戶外闃然有彈指聲者。感鬼神贊嘆歟。魏帥陳君思讓。篤志歸依。表薦紫衣師號曰歸政。殆臨八十一而剋意學歐王書體。僅入能妙?;騿栔?。曰吾習來生字耳。顯德五年年八十三。呼弟子奉晏等囑累令造木輿一所歛送阇維。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終。奉木塔舉高三丈馀??v燎時有白鶴哀鳴紫云旋覆。收拾舍利建塔緘焉。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