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0—1078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子野。仁宗天圣八年進士。知吳江縣。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虢州。英宗治平初致仕。工于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多花月艷冶之辭,時稱張三影。有《安陸集》。
全宋詩
張先(九九○~一○七八),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齊東野語》卷一五)。官宿州掾(《能改齋漫錄》卷一七),知吳江縣(《中吳紀(jì)聞》卷三),嘉禾判官(《宛陵集》卷九《送僉判張秘丞赴秀州》)。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畫墁錄》)。歷知渝州、虢州(《宛陵集》卷二一、三九),以都官郎中致仕。張先以詞著,與柳永齊名,蘇軾以為“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馀技”?!?a target='_blank'>嘉泰吳興志》謂有文集一百卷,惟樂府行于世。史籍無傳,其事跡詳見夏承燾《張子野年譜》(載《唐宋詞人年譜》)所考。 張先詩,以南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張都官集》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之《安陸集》,并參?!?a target='_blank'>苕溪漁隱叢話》(簡稱叢話)、《至元嘉禾志》(簡稱嘉禾志)等。另從《安陸集》、《永樂大典》、《能改齋漫錄》等書中錄詩十九首。
詞學(xué)圖錄
張先(990-1078) 字子野。吳興人。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曾以詞中巧用三"影"字,人稱張三影。有《張子野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愈。宋益州郫縣人,祖籍河?xùn)|,字少愚。游學(xué)四方,屢舉不第。仁宗康定初上書言邊事,知州楊曮、安撫王拱辰交稱其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愿以授父顯忠而自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號“白云先生”。母喪,鹽酪不入口。六召不應(yīng),樂游山水。后閉門著書,未就而卒。有《白云集》。
全宋詩
張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瑣高議》前集卷六),號白云居士,益州郫縣(今屬四川)人。屢試進士不第。仁宗寶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書陳攻取十策,詔赴闕。慶歷元年(一○四一),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不就(《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三)。隱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詔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張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號白云居士。其先三世自河?xùn)|徙,為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少嗜書,好為詩,喜弈棋,雋偉有大志。屢舉進士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寶元初,西戎犯邊,上書陳攻取十策,詔以為試秘書省校書郎,請授其父顯忠而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凡七詔不起。樂山水,遇有興,雖數(shù)千里輒盡室往。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嶷,買石載鶴以歸。有文集三十卷。見張俞《上蜀帥任密諫書》及《東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fù)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fù)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
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quán)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xué)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xué)士知滑州,徙益州。復(fù)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八有傳?!埛狡皆娝木?,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xué)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涇州保定人,字寶臣。以六班散直隸狄青麾下。善用鐵簡,軍中號為張鐵簡。仁宗皇祐中從征儂智高有功,擢為廣西鈐轄,進龍神四廂都指揮使、副都總管。神宗熙寧中遷宣州觀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將,以玉為第一將。入為馬步軍都虞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71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次功,一作次公,自號黃松子。張商英兄。少攻苦讀書,至經(jīng)歲不知肉味。仁宗慶歷三年進士。調(diào)谷城令,開古黃瀆渠,溉田千頃,作《諭民》十篇以譬風(fēng)俗。代還,改著作佐郎。英宗立,轉(zhuǎn)秘書丞、太常博士,上《慎始書》。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里行。帝方勵精圖治,急于用人,唐英薦王安石。有史才。有《唐史發(fā)潛》、《仁宗政要》、《宋名臣傳》、《蜀梼杌》等。
全宋詩
張?zhí)朴ⅲㄒ弧鸲弧鹆耍?,字次功,一作次公(?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二《張商英傳》),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商英兄。仁宗慶歷三年(一○四三)進士。薦試賢良方正不就,調(diào)谷城令。監(jiān)閬州稅。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熙寧元年卒,年四十三。事見《宋代蜀文輯存》卷一四《寧魂》及《張御史唐英墓志銘》,《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三○
張?zhí)朴ⅲㄒ弧鸲∫弧鹆耍?,字次功,自號黃松子,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商英兄。慶歷三年進士,初調(diào)渝州南平?jīng)Q曹掾,再調(diào)歸州獄掾,移襄州谷城令。代還,改著作佐郎。英宗即位,轉(zhuǎn)秘書丞、太常博士,遷屯田員外郎,特除殿中侍御史里行。熙寧元年六月卒,年四十三。善議論,有史才,著《興王正議》五十篇、《唐史發(fā)潛》六卷,《仁宗政要》四十卷、《嘉祐名臣傳》五卷、《蜀梼杌》十卷(存二卷)等,又有文集若干卷。見張商英《張御史唐英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四)、《寧魂》(《成都文類》卷五○),《宋史》卷三五一《張商英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某,名不詳。神宗熙寧時人(《宋詩紀(jì)事補遺》卷九八),曾官度支郎中(清光緒《長汀縣志》卷二九)。
全宋文·卷二八六二
張某(原闕其名),號慈林居士,孫永客,北宋后期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1122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zhí)朴⒌?。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調(diào)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zé)監(jiān)荊南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屢詣執(zhí)政求進,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河?xùn)|刑獄,連徙數(shù)路。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徽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崇寧初為翰林學(xué)士,尋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所為,為政持平。為臺臣疏擊出貶。后還故官職卒。謚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全宋詩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六《張少保商英傳》),調(diào)通川縣主簿,知南川縣。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五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三一)。貶監(jiān)荊南稅。元豐初,除館閣???。三年(一○八○),檢正中書刑房,尋責(zé)監(jiān)江陵縣稅(同上書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出提點河?xùn)|刑獄,連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書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紹圣中,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因事責(zé)監(jiān)江寧酒稅。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五○四)。召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兆诹?,出為河北路都轉(zhuǎn)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為翰林學(xué)士,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一一一○),除資政殿學(xué)士,中太一宮使(《乾道臨安志》卷三),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尋落職知鄧州,再謫汝州團練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松閣遺稿》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二有傳。張商英詩,第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從《新刊古今歲時雜詠》(以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等書中輯得之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進士,調(diào)達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縣,以檢正中書禮房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責(zé)監(jiān)荊南稅。更十年,得館閣???、檢正刑房,責(zé)監(jiān)赤岸鹽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反對變更新法,出提點河?xùn)|刑獄,連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責(zé)監(jiān)江寧酒。起知洪州,入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歷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雅善蔡京,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復(fù)攻京,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削籍知鄂州。大觀四年,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為臣僚所攻,罷知河南府,旋貶衡州安置,繼復(fù)還故官職。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紹興中賜謚文忠。有《無盡居士集》一百卷,久佚。《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文州人,號草堂。哲宗元祐間進士。與馬涓等上書忤權(quán)貴,坐黨錮,退居成都,與張正己等游。有詩歌雜著百余篇。
全宋詩
張覺民,號草堂,文州(今甘肅文縣)人。哲宗元祐間進士。與馬涓等上書,忤權(quán)貴,坐黨錮,退居成都,與張正等游。事見《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九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邠州人,字蕓叟,號浮休居士、碇齋。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嘗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神宗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情形,謫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進秘書少監(jiān),使遼,加直秘閣、陜西轉(zhuǎn)運使,知陜、潭、青三州。徽宗立,擢右諫議大夫。徙吏部侍郎,尋以龍圖閣待制知同州。崇寧初坐元祐黨籍,貶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稱。嗜畫,題評精確,亦能自作山水。為文豪邁有理致,尤長于詩。有《畫墁集》等。
全宋詩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為襄樂令。神宗元豐中,應(yīng)環(huán)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宜文字。元豐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詩,貶監(jiān)邕州鹽米倉,改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為監(jiān)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書少監(jiān)出使遼國,使回為陜西轉(zhuǎn)運使,歷知陜、潭、青三州,元符中罷?;兆诩次唬贋橛抑G議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黨籍,貶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卒于政和中。著有《畫墁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傳。張舜民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畫墁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校以鮑廷博刊《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鮑本)。四庫所輯張舜民詩較草率,今又從《永樂大典》殘本中輯得二十九題三十三首,編為第五卷。又《畫墁集》卷七、卷八為《郴行錄》,中有記行詩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備祖》等書中所輯集外詩及斷句,合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碇齋,邠州(治今陜西彬縣)人。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之情,坐謫監(jiān)邕州鹽米倉,又改監(jiān)郴州酒稅。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寧初,坐元祐黨,謫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論事,以剛直敢言稱。見《宋史》卷三四七本傳、卷二○三、二○六、二○八、《藝文志》二、六、七。著有《使遼錄》一卷、《郴行錄》一卷、《南遷錄》一卷、《畫墁錄》一卷、《畫墁集》一百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4—1114 【介紹】: 宋楚州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人,字文潛,號柯山。神宗熙寧六年進士。哲宗時累官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坐元祐黨籍,徙宣州,謫監(jiān)黃州酒稅,再徙復(fù)州?;兆跁r召為太常少卿,又出知潁、汝二州。崇寧初再坐黨籍落職,以曾為蘇軾舉哀行服,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陳州。工詩賦散文,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作詩務(wù)平淡,效白居易體,樂府學(xué)張籍。有《宛丘集》、《明道雜志》、《詩說》等。
全宋詩
張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潛,人稱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生長于楚州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為詩文服膺蘇軾,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授臨淮主簿。元豐元年(一○七八),為壽安尉。七年,遷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學(xué)錄召試館職,歷秘書丞、著作郎、史館檢討。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直龍圖閣學(xué)士出知潤州,未幾,改宣州。紹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宮。四年,坐黨籍落職,謫監(jiān)黃州酒稅。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監(jiān)復(fù)州酒稅?;兆诩次?,起通判黃州,遷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出知潁州、汝州。崇寧元年(一一○二),因黨論復(fù)起,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五年,歸淮陰。大觀二年(一一○八)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遺十二卷、續(xù)拾遺一卷),《張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張耒詩,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柯山集》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緒廣東廣雅書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錄“拾遺”(陸心源輯)、“續(xù)拾遺”為底本。參校明小草齋鈔本《宛丘先生文集》(簡稱草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康熙呂無隱鈔本《宛丘先生文集》(簡稱呂本,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張右史文集》(簡稱叢刊本)、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敝赜』洷尽?a target='_blank'>柯山集》(簡稱田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全宋文·卷二七五○
張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楚州淮陰(今屬江蘇淮安)人。少即穎異能文,后得蘇軾兄弟愛重,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熙寧六年中進士,任臨淮主簿等職。元祐初以太學(xué)錄召試館職,歷任秘書丞、著作郎、史館檢討。居三館八年,擢起居舍人。紹圣初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坐黨籍落職,徙宣州,謫監(jiān)黃州酒稅。徽宗即位,歷知兗、潁、汝州。崇寧初復(fù)坐黨籍落職,并因為蘇軾舉哀行服,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五年,得自便,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著有《宛丘集》七十卷(存)、《治風(fēng)方》一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三、一七,《宋史》卷四四四本傳,邵祖壽《張文潛先生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2—1121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知常,號吳園。神宗元豐五年進士。調(diào)臨江司理參軍,遂昌令。哲宗元祐中,冀封及大父母等,以通直郎致仕?;兆诼勂湫辛x,召對,請罷杭州制造局。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為轉(zhuǎn)運副使,改淮南轉(zhuǎn)運使,屢建言皆切時弊,權(quán)倖側(cè)目。坐陳花石綱之弊,責(zé)安置郴州,后得自便,終于家。性至孝,父病蠱戒鹽,根為食淡。有《吳園易解》、《春秋指南》、《歷代指掌編》等。
全宋文·卷二八六八
張根(一○六二——一一二一),字知常,號吳園,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少入太學(xué),元豐五年登進士第,調(diào)臨江司理參軍、遂昌令。屏處十年,召為親賢宅教授,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大觀中為江西轉(zhuǎn)運副使,改淮南轉(zhuǎn)運使,加直龍圖閣。因條列茶鹽、常平、花石綱等利病,皆切時弊,權(quán)倖側(cè)目,乃摘所書奏牘注切草略,為傲慢不恭,責(zé)監(jiān)信州酒,再貶濠州團練副使、安置郴州。宣和三年以朝散大夫終于家,年六十。著有《春秋指南》十卷、《吳園易解》(存)。見汪藻《張公行狀》(《浮溪集》卷二四),《宋史》卷三五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子充,號草堂。天資謹(jǐn)飭,喜問學(xué)。自六經(jīng)史傳諸子百家之說,皆通習(xí)而辨析之。性篤孝,居喪哀毀不自勝。日從事于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兆谡投晟仙徇凇@圻w洪州教授,以薦為國子學(xué)錄。有《草堂語錄》。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繼先,字嘉聞,貴溪(今江西貴溪縣西)人(《虛靖真君詞》)。住信州龍虎山上清觀,嗣漢三十代天師。徽宗崇寧四年(一一○五)召至京,賜號虛靖先生。北宋末卒(《全宋詞》冊二頁七五五)。有《虛靖真君詞》一卷,明洪武中嗣孫四十三代天師宇初又編成《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并作序。事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六之三四。張繼先詩,以影印《道藏·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全宋文·卷四○四五
張繼先(一○九二——一一二六),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漢張道陵之后,處仁子。九歲嗣教,為三十代正一天師,居龍虎山上清觀?;兆诙啻握偃雽m中問道。崇寧四年六月賜號虛靖先生,敕江東漕臣遷建上清觀,后改觀為宮。靖康元年金人圍汴京,徽宗遣使亟召赴闕,行至泗州而卒,年三十五。著有《明真破妄章頌》、《心說》等。明張宇初集其詩文編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存),又有《虛靖詞》傳世。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六之四三,《漢天師世家》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二
張澄(?——一一四三),字如瑩,號澹巖,廬州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大觀元年知臨川縣。靖康時為監(jiān)察御史,建炎初擢中書舍人。建炎二年試御史中丞,次年守尚書右丞、兼權(quán)中書侍郎。執(zhí)政才四十六日,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知江州、兼江東湖北制置使。坐朋附朱勝非等,責(zé)授秘書少監(jiān)、分司西京、衡州居住,后許便居,寓撫州。紹興十三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提舉臨安府洞霄洞卒。有《澹巖集》四十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二○、二一、二二、二五、一四九,《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撫州府志》卷九,《宋詩紀(jì)事》卷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3—1166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彥正,一作彥政,晚號華陽老人。入太學(xué),三中首選,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學(xué)官。除校書郎,論事與蔡京不合,被擠罷職。久之還故官,兼修《國朝會要》、校定御前文字。后累官中書舍人。高宗建炎初為給事中,以秦檜用事致仕。檜卒,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在朝屢有論列,遷參知政事。告老,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婺州,尋致仕。有《華陽集》等。
全宋詩
張綱(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晚號華陽老人,金壇(今屬江蘇)人(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兆谡退哪辏ㄒ灰灰凰模?,試上舍及第,釋褐授承事郎。五年,為國子正。六年,除太學(xué)博士、秘書省校書郎。八年因忤蔡京出主管成都玉局觀。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再除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國朝會要。四年,除著作佐郎。五年,為屯田員外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兩浙提點刑獄。紹興二年(一一三二),改江東提點刑獄。三年,召為中書舍人。四年,遷給事中,以言事罷,提舉江州太平觀。二十三年,以左中奉大夫致仕。二十五年,秦檜死,起為給事中。二十六年,除吏部侍郎,兼侍講。二十七年五月為參知政事,九月,以年老辭機務(wù),除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婺州。二十八年,轉(zhuǎn)左大中大夫,依前充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謚章簡。有《華陽集》四十卷,其中詩五卷。又有《瀛洲唱和集》八卷等,已佚。事見本集卷四○附洪箴《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九○有傳?!埦V詩,以明萬歷二十五年金壇于文熙刻《華陽集》(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三編亦據(jù)此本影?。榈妆?,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小集)、《曲阿詩綜》。新輯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六一
張綱(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晚號華陽老人,鎮(zhèn)江府金壇(今江蘇金壇)人。政和五年舉進士,徽宗以其三中首選,特除太學(xué)正,遷博士。宣和三年除校書郎。論事與蔡京不合,出管玉局觀。久之還故官,兼修《國朝會要》,校正御前文字。遷著作佐郎,為屯田、司勛郎。靖康元年,出為兩浙提刑。紹興二年,改江東提刑,次年擢中書舍人。四年,除給事中,以劾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二十三年引年致仕。二十五年召為吏部侍郎,次年兼侍講,權(quán)吏部尚書、參知政事。期年告老,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婺州,尋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賜謚章簡。著有《尚書解》三十卷、《六經(jīng)辨疑》五卷、《確論》十卷、《聞見錄》五卷、《華陽集》四十卷。見所撰《乞?qū)m觀第四狀》(《華陽集》卷一六)、洪箴《張公行狀》(《華陽集》卷四○)、《宋史》卷三九○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