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號少霞,永嘉人,同治六年舉人。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鴻遠,字子駿、號致夫,河南中牟縣人。咸豐元年(1851年)河南鄉(xiāng)試中舉第一(解元)。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進士,改庶吉士。同治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三年,任會試同考官。光緒七年,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光緒八年,任掌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9—1908 【介紹】: 清浙江嘉興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窳翁。咸豐十一年拔貢。歷官江西德興知縣、義寧知州。工詩詞駢文。有《寒松閣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七
張鳴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窊翁,嘉興人。咸豐辛酉拔貢,歷官義寧知州。有《寒松閣集》。
詞學圖錄
張鳴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窳翁,又號寒松老人。嘉興人。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官新建知縣,任滿告歸養(yǎng)。復出為德化、德興知縣。官至義寧知州。以事罷官。晚以鬻文生。駢文樹骨庾信、徐陵,取材楊炯、駱賓王。詩上溯王維,沿波錢起,以格韻真切取勝。有《寒松閣集》、《寒松閣詞》、《寒松閣談藝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895 【介紹】: 清浙江長興人,字吉大,號叔憲,晚號辟非老人,松隱先生,自署無意識界老衲。官河南知府。精鑒賞,家富收藏,喜治經(jīng),攻小學,善篆隸,名于時。五十后始從事繪畫,山水人物頗有古意。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八
張度,字吉人,號叔憲,又號辟非,長興人。歷官河南候補知府。
張是彝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是彝(1834年—1889年),字秉之,號韶笙,原號潮生、兆生。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同進士出身。正定知縣。
張曾鏞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曾鏞,字聲齋,號仲聲,一號序東,直隸省天津府南皮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維基
張紹華(1836年—1909年),字小船、絅甫,號筱傳,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人,同進士出身。同治三年,鄉(xiāng)試中舉。同治十三年進士,授吏部學習主事。光緒十二年,署直隸大順廣道。光緒十八年,署直隸通永道。次年實授。光緒二十二年,任江西按察使。光緒二十四年,任江寧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光緒二十六年,護理江西巡撫。光緒二十七年,任湖南布政使。光緒三十年,護理湖南巡撫,任云南布政使、山西布政使。
張澍滋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澍滋,(1836年—1896年)派名張葆賦,字雨村,號蘭渠,甘肅省蘭州府皋蘭縣(今甘肅榆中青城)人,清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三甲一百九十二名。己卯鄉(xiāng)試中式第二十九名,會試中式第二百五十名,殿試三甲第一百九十二名,朝考三等第一百一十九名,欽點知縣。因制先后丁憂九年,后服滿啟用為廣東瓊州府樂會縣知縣,積勞成疾,卒于任上。
張東瀛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東瀛,字震山,號秋泉,河北省臨西老官寨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7—1909 【介紹】: 清直隸南皮人,字香濤,又字香巖、孝達,號壺公,又號無競居士,晚號抱冰,又號廣雅。少時工詞章。同治二年進士。光緒初,擢司業(yè),遷洗馬。遇事敢言,曾請斬崇厚,毀俄約。與寶廷、陳寶琛、張佩綸等號為清流。中法戰(zhàn)爭時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擊敗法軍。又設(shè)廣東水陸師學堂,立廣雅書院,武事與文備并舉,以謀自強。后督湖廣近二十年,籌盧漢鐵路,辦漢陽鐵廠、萍鄉(xiāng)煤礦、湖北槍炮廠,設(shè)紡織四局,創(chuàng)兩湖書院等,為后起洋務派首領(lǐng)。提倡“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維護封建綱常,反對戊戌變法,作《勸學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參與東南互保,鎮(zhèn)壓兩湖反洋教斗爭及唐才常自立軍起事。光緒末,擢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謀振興國勢,而為滿族宗貴所撓,不能有所作為。卒謚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詩亦淹博沉麗。有《張文襄公全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二
張之洞,字孝達,一字香濤,晚號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贈太保,謚文襄。有《廣雅堂集》。
詞學圖錄
張之洞(1837-1909) 字孝達,一字香濤,又號壺公、抱冰。謚文襄。直隸南皮人。同治二年進士,官至顯位。宣統(tǒng)繼位,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有《廣雅堂詩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務派首領(lǐng)。字孝達、香濤、薌濤,號壺公、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咸豐二年(1852)鄉(xiāng)試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試探花。累官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13歲回家鄉(xiāng)南皮應童子試時曾游黃鶴樓。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學政時為黃鶴樓寫楹聯(lián)一副:“江漢美中興,愿諸君努力匡時,莫但賞樓頭風月;輶軒訪文獻,記早歲放懷游覽,曾飽看春暮煙花?!焙髞碛譃辄S鶴樓(奧略樓)再次題聯(lián):“昔時整頓乾坤,締造皆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還曾作七律《黃鶴樓太白堂》。同治黃鶴樓被焚毀后,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曾擬重建并主張“此樓當造鐵壁,才能避免火災”,后因種種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實施。光緒三十三年(1907),擢升軍機大臣后,其僚屬捐款在黃鶴樓故址處筑建一樓,擬名為“風度樓”。張之洞知道后,建議用“奧略”二字為名,并親筆題寫“奧略樓”樓名。此后較長一段時間,一些游客將此樓視作“黃鶴樓”前來登臨、游覽。
維基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一字香濤,號香巖,又號壺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人稱“張香帥”,直隸南皮縣(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15歲中順天鄉(xiāng)試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jù)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張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nèi)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后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還曾創(chuàng)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lǐng)事議訂“東南互?!?,并鎮(zhèn)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病卒,謚文襄。著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惟俊(1838年—1914年),字子镕,一字怡伯,號友諤,晚號平園,又號芙蓉山人,亦曰知畏齋,行七。湖南善化人。晚清政治人物,授奉政大夫,晉授中憲大夫。張惟俊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八月二十二日卯時,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歲試補縣學附生,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并補行辛酉科鄉(xiāng)試中舉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考中進士,簽分吏部文選司兼稽勛司主事員外郎銜,辛未會試對讀官,考試中書提調(diào)官,歷派陪祀天壇及護送陵差、總理同鄉(xiāng)官印結(jié)、奏辦保甲局。民國三年(1914年)1月1日即陰歷癸丑十二月初六日辰時卒,壽七十六歲,葬本邑六都官沖莊山丁山癸向。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張燾,字季鴻,號冥飛,湖南長沙人。

人物簡介

清州搜玉
張德崇,字凌霄,別號云路。滄州青縣張家營人。童生數(shù)試未第,乃設(shè)館興濟數(shù)十年。文人出其門者眾。工書法,有孝聲。著有《詩社草》、《晚香草》、《課士草》等,皆散佚。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張一鳴,原名長,字心蕪,一字心撫,號洗桐,浙江桐鄉(xiāng)人。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張祉浩,字破浪,號春水,江蘇松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