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州銅山縣人。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云龍山民、榆莊老農(nóng),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光緒壬寅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順天榜舉人,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
人物簡介
張德淵(1872年—1911年),張明毅第四子,字龍啟,號云墀,又號筠持。江西萍鄉(xiāng)甘高屋場生人,清末官員。清優(yōu)稟生,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癸巳科第三名舉人,二十四年(1898年)中戊戌科三甲進士,花翎三品銜,同年五月,授候補知府。最初任職中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廣西太平知府譚國恩因故未到任,后以張德淵代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因安撫張鳴岐邊防案有功,褒獎二品銜,以道員在任候補,并署太平思順兵備道、鎮(zhèn)南關監(jiān)督,總理全邊營務處。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十八日(1911年1月18日)調(diào)代梧州知府,特授泗城知府。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張德淵在廣西任職期間,革弊興利,悉中肯綮,免除常例,興辦實業(yè)。設講習所,教染織造紙之術;置查驗所,除拐賣傭工之弊。在與已成為法屬殖民地的安南(今越南)的勘界糾紛中,張德淵剛柔并濟,寸土不讓,“外夷皆敬憚之”。在查堵私鹽販運中,多次照會法國駐龍州領事伯樂福,促使法國公使向清政府提交了《越鹽借道中國運輸章程》,維護了國家主權。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張德淵憂勞成疾,逝于任所。其自挽聯(lián)云:庸醫(yī)殺人,庸臣誤國;思親萬里,思君九重。
人物簡介
張爾田(1874-1945) 字孟劬,號遁庵,又號遁堪,一名采田。錢塘人。初官刑部,后以知府候補江蘇。丁外艱歸。民國初,應聘入清史館,預修《清史稿》。又歷任政治大學、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晚年任燕京大學國學總導師。精于史學。工詩文,文古潔雋永,詩步趨李商隱。詞尤有名,淵源家學,復與鄭文焯相切磋。有《遁庵文集》、《遁庵樂府》、《玉玉溪年譜會箋》。遁盦樂府·序
昔予與君同官吳中,歸安朱古微侍郎僑寓聽楓園,一時所往來者皆當世詞人,張次珊通參、鄭叔問舍人、陳伯韜大令及君尊人沚莼先生常在座。吾曹獲以燕間承緒論,參校樂文,研討聲律?;虻┫Φ靡辉~,則傳簡互欣賞。是時君方肆力經(jīng)史,著書曰史微。其為詞特寄興所及耳。辛亥后君始寫定詞一卷,侍郎為編入滄海遺音者是也。君慊然自以為為足,而儕輩已絕嘆君造詣之深。矧君自遘世蹇屯,益勵士節(jié),勤撰述。其寓思于詞也,時一傾吐肝肺芳馨,微吟斗室間,叩于窈冥,訴于真宰。心癯而文茂,旨隱而義正,豈余子所能幾及哉。予嘗謂詞人易致,學人難致,學人而兼為詞人尤難致。有學人之詞,有詞人之詞,君鄉(xiāng)先輩沈寐叟,學人也,曼陀羅寱詞,學人之詞一。叟遺書他人不能董理,而君優(yōu)為之。其箋注蒙古源流,散布丹墨于眉行間,及身為寫定,君為校補發(fā)正者又數(shù)十百事,勒成完書。叟固不能為君之詞也,詞于文體為末,而思致則可極于無上,學者雖淹貫群籍,或不能為,蓋記丑無所施于用,強之則傷其格。若于學無所窺者,但求諸古昔人之詞,又淺薄無足道,彌卑其體,其上焉者止于詞人之詞而已。君,學人也,亦詞人也,二者相因相濟而不相捍格,詞境之至極者也。君又嘗為清史撰樂志,于一朝言律呂之書剖析明朗,條列精簡,謂隋唐登歌雜蘇祗婆、龜茲樂,以律呂文之神瞽弗世等于詩,亡其分別古今,使不淆溷,諸泥古樂以求唐宋詞律者可資以發(fā)矇正惑矣。平日論詞及字音陰陽清濁之辨,謂詞興于唐,唐人讀音有異于今,引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之反切為證,則尤前人所為言者。君今將刊其續(xù)所為詞,因書弁簡端,以告承學之士。己卯季秋,新建夏敬觀序。遁盦樂府·弁言
孟劬先生平所為詞往往不自存稿,多散在朋好間。此樂府前一卷吾師彊村翁曾刻之滄海遺音,后一卷則勛從篋衍中選錄者也。孟劬嘗奉教于吾師,又嘗從鄭君叔問研討聲律,故所作清商變徵,一唱三嘆,有小雅匪風之思焉。流離北渡,投老依人,其阨窮之所遭,亦復似之。今海內(nèi)承吾師衣缽者尚有其人,而親接大鶴墜緒者蓋寥寥矣。眷伐木之相勞,感知音于為沫,忝附玄賞,以代引喤,此后續(xù)有所得,尚當孴之為集外詞云。辛巳。(龍榆生)
人物簡介
張鎮(zhèn)芳(1863年—1933年),字馨庵,號芝圃,河南項城縣人,清末民初官員、財閥、清朝最后一任直隸總督。袁世凱表弟。光緒十八年(1892年),張鎮(zhèn)芳中式壬辰科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戶部主事、北洋銀元局會辦、永七鹽務局總辦、陸軍糧餉局總辦、行營營務處總辦、清理財政局總辦、禁煙局總辦、直隸銀行督理、財政總匯處幫辦、湖廣總督后路軍軍需局總辦、長蘆鹽運使兼護直隸臬司、湖南提法使、度支部承參行走等職務。民國元年2月,張鎮(zhèn)芳署直隸都督。同年3月,署河南都督。同年10月,正式任河南都督,翌年1月,兼任民政長。因鎮(zhèn)壓白朗起義失利,被袁世凱罷免,召回北京。民國四年(1915年)5月,他創(chuàng)辦鹽業(yè)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9月,擔任請愿聯(lián)合會副會長,支持袁世凱稱帝。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張鎮(zhèn)芳投靠張勛。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張勛發(fā)動辮軍復辟,張鎮(zhèn)芳出任內(nèi)閣議政大臣、度支部尚書。見復辟將要失敗,與雷震春逃離北京時被捕。15日,他與雷震春、馮德麟二人同被褫奪官職,以叛國罪送法庭,判刑后,即到天津保外就醫(yī)。鹽業(yè)銀行則由吳鼎昌接管任總經(jīng)理。民國九年(1920年),張鎮(zhèn)芳被釋放,其后仍任鹽業(yè)銀行董事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張鎮(zhèn)芳病逝。享年71歲。
人物簡介
張恕琳(1875年—1919年),字心如,號云門,山東掖縣城東南隅村人。晚清進士,學者,書畫家。張家自元延祐年間定居萊州以來,文脈興盛,明末清初有張孔教、張忻、張端,祖孫三代皆為進士;清代中期,又出張偉、張爾牧、張爾宇、張弼“一門四進士”。張恕琳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選拔貢成均,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鄉(xiāng)試中舉,次年殿試中二甲第九名,賜進士出身。同年閏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清帝遜位后,感嘆“世局奇創(chuàng)”,離京返鄉(xiāng)。民國初年,張恕琳遠離政壇,并作《遁石詩》以明志。民國八年(1919年)秋去世,年僅45歲。工書畫,有作品集《遁石吟草》。
人物簡介
1877-1927,廣西桂林永??h蘇橋鎮(zhèn)人,字子武,號無竟。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八名進士,以知縣發(fā)湖南,歷任永州厘金局局長,零陵縣、芷江縣知縣。辛亥革命爆發(fā),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冬代表廣西參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任北伐軍南武軍軍統(tǒng)。民國二年(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軍務廳廳長,獲陸軍中將軍銜。民國三年(1914年)三月,當選約法會議議員,經(jīng)李經(jīng)羲推薦,袁世凱擬授其為廣東巡按使,并提出為其封爵,其锽不滿袁世凱復辟帝制而離京,以研究先秦諸子為名隱居上海。民國六年(1917年)六月,李經(jīng)羲就任國務總理,張其锽為高等顧問。不久因張勛復辟,再次退居上海,潛心研究《墨子》。此后,張其锽通過其兄張其鉅結識吳佩孚。護法戰(zhàn)爭期間,成為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譚延闿的幕僚。民國八年(1919年),吳佩孚率兵進駐衡陽,與譚延闿軍對峙,經(jīng)張其锽牽線,雙方訂立休戰(zhàn)協(xié)定,從此與吳佩孚交厚。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期間,擔任吳佩孚的秘書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六月,吳佩孚推薦張其锽出任廣西省省長。民國十三年(1924年)六月,新桂系李宗仁攻入南寧,張其锽離職。同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開始,張其锽任吳佩孚顧問。十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在張其锽建議下,吳佩孚棄津、京赴湖北,率三千殘部駐黃州,張其锽不離左右。次年十月,孫傳芳起兵反對奉系,通電擁吳,張其锽趁機游說直系各督軍推吳佩孚出山,吳遂至武漢,任討賊聯(lián)軍總司令,命張其锽為參謀長。不久直奉聯(lián)合,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四月?lián)魯●T玉祥的國民軍,占領北京,張其锽因功被授以陸軍上將軍銜。同年,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吳佩孚盡失主力,張其锽隨之潰退鄭州。次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七月,在逃往四川途中,于河南新野縣被當?shù)丶t槍會打死。
人物簡介
張光厚 (1881-1932),字天民,號荔丹,四川富順人,90年參加清科舉制度前最后一次縣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后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并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后加入南社,曾送大兒子張東明去黃埔軍校,后回四川與熊克武、但懋辛共事,任過遂寧縣長,崇慶征收局長等。
人物簡介
張昭漢,女,字默君,號涵秋,湖南湘鄉(xiāng)人。通典女,邵元沖妻。工詩,書法行草,流利有致。1965年病逝于臺北,享年81歲。
人物簡介
張傳琨(1887-1961),字卓身,號子石,早年參加南社,曾在縣城辦《民聲報》,晚年寓城西大悲庵。其病逝后,詩稿大都燒掉了。因而,其散落在民間的詩作就顯得彌足珍貴。
人物簡介
張伯駒(1898-1982) 字家騏,號叢碧、春游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張錦芳子,過繼伯父張鎮(zhèn)芳。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稱“民國四大公子”。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有《張伯駒詞集》、《叢碧詞話》、《紅毹記夢》等,與黃君坦合著《清詞選》。人物簡介
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北洋軍閥元老張鎮(zhèn)芳之子,是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表弟。書畫家,收藏家,對戲曲,詩詞各方面都有登峰造極的水平,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合稱民國四公子。一生致力收藏古董文物,為了不讓國寶流落國外,不惜傾盡家財,變買房產(chǎn),甚至夫人的首飾,從文物商販手上購回不少稀世國寶字畫,包括被尊為中華第一帖的晉陸機(平復帖),國寶中之國寶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圖),是傳世最早的卷輻畫,還有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李白(上陽臺帖)。他購古文物絕不是待價而沽,他認為金錢有價,國寶無雙,絕不能落入洋人外邦手中。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愿當官。解放后,他先后將平生購下的珍貴文物捐獻給回國家收藏??上У氖沁@位傾囊捐獻的張伯駒,也難逃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被打成了當然的牛鬼蛇神,發(fā)配到農(nóng)村去勞動改造。遺憾的是他最終沒有得到國家相應的回報,1982年2月,張伯駒患病進了北大醫(yī)院,被院方認為不夠級數(shù),拒絕為他更換到較舒適寬敞的病房療養(yǎng)。這位千金散盡為國藏國寶的大收藏家鑒賞家終于離開人世。據(jù)說張伯駒死后,有人跑到醫(yī)院門口叫罵:“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他是國寶!你們說他不夠級別住高干病房?呸,我告訴你們,他一個人捐獻給國家的東西,足夠買下你們這座醫(yī)院。”近代著名學者,紅學家周汝昌對張伯駒的詞推崇備至,在叢碧詞寫跋說道:如以詞人之詞而論,則中國詞史當以李后主為首,而以先生殿后,把他與李后主相提并論,可見將他詞放在何等崇高地位。其序云:欲識先生之詞,宜先識先生其人,詞如其人,信而可徵。我重先生,并不因為他是盛名的貴公子,富饒的收藏家。一見之下,即覺其與世俗不同,無俗容,無俗禮,訥訥如不能言,一切皆出以自然真率。其人重情,以藝術為性命。伉爽而無粗豪氣,儒雅而無頭巾氣。當其以為可行,不顧世人非笑。不常見其手執(zhí)卷冊,而腹笥淵然,經(jīng)史子集,皆有心得,然于詞絕少掉書袋,即此數(shù)端,雖不足以盡其為人,也可略覘其風度了。因此之故,他作詞,絕不小巧尖新,浮艷藻繪,絕不逞才使氣,叫囂喧呼,絕不短釘堆砌,造作矯揉,性情重而氣質厚。品所以居上,非可假借者也,余以是重其人,愛其詞。伯駒先生的詞,風致高而不俗,氣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何謂“整”?本是人工填詞也,而竟似天成,非無一二草率也,然終無敗筆此蓋天賦與工力,至厚至深,故非扭捏堆垛,敗闋百出者之所能望其萬一。如以古人為比,則李后主,晏小山,柳三變,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
人物簡介
張大千(1898-1982) 原名正權,改名爰、猿,小名季,字季爰,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nèi)江人,祖籍廣東番禺。國畫家,與溥心畬齊名,兩人并稱為“南張北溥”。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等及畢加索交游切磋。晚年居臺灣。能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