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232—300 【介紹】: 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字茂先。博學有文章。武帝時為中書令、散騎常侍。力排眾議,與羊祐密定滅吳大計。吳亡,封廣武縣侯。為荀勖所忌,出為都督幽州諸軍事。惠帝立,拜太子少傅。楚王司馬瑋被誅,以首謀有功,拜侍中,累遷司空,封壯武郡公。為趙王司馬倫所殺。性好人物,誘進不倦,卒之日,家無余財,惟文史充棟。有《博物志》,另有《張司空集》輯本。全晉文·卷五十八
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仕魏為太常博士,除著作佐郎。遷長史兼中書郎。晉受禪,拜黃門侍郎,封關內(nèi)侯,遷中書令,加散騎常侍,尋為度支尚書。吳平,進封廣武縣侯,出為幽州都督,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征為太常,免。惠帝即位,以為太子少傅,拜右光祿大夫侍中、中書監(jiān),封壯武郡公,拜司空,領著作。為趙王倫矯詔所殺。有《博物志》十卷,《雜記》五卷,又《雜記》十一卷,《集》十卷。(案:張溥本有《瑰材枕賦》《瑰材枕箴》,今編入《張纮集》,又有《豆羹賦》,今編入《張翰集》)
人物簡介
【介紹】: 東魏代郡人,字國滿。初為高歡驃騎府法曹參軍,使西魏,氣節(jié)不屈。賜爵新城伯,累遷大丞相府屬,深得親待。宇文泰在關中,奉高歡使入關游說。不屈而返。累遷兗州刺史。治州以感化為方,歲暮,對重罪者數(shù)十人,各給假五日,即期盡歸。卒官。
人物簡介
【生卒】:1083—1166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彥正,一作彥政,晚號華陽老人。入太學,三中首選,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學官。除校書郎,論事與蔡京不合,被擠罷職。久之還故官,兼修《國朝會要》、校定御前文字。后累官中書舍人。高宗建炎初為給事中,以秦檜用事致仕。檜卒,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在朝屢有論列,遷參知政事。告老,以資政殿學士知婺州,尋致仕。有《華陽集》等。全宋詩
張綱(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晚號華陽老人,金壇(今屬江蘇)人(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試上舍及第,釋褐授承事郎。五年,為國子正。六年,除太學博士、秘書省校書郎。八年因忤蔡京出主管成都玉局觀。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再除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國朝會要。四年,除著作佐郎。五年,為屯田員外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兩浙提點刑獄。紹興二年(一一三二),改江東提點刑獄。三年,召為中書舍人。四年,遷給事中,以言事罷,提舉江州太平觀。二十三年,以左中奉大夫致仕。二十五年,秦檜死,起為給事中。二十六年,除吏部侍郎,兼侍講。二十七年五月為參知政事,九月,以年老辭機務,除資政殿學士,出知婺州。二十八年,轉左大中大夫,依前充資政殿學士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謚章簡。有《華陽集》四十卷,其中詩五卷。又有《瀛洲唱和集》八卷等,已佚。事見本集卷四○附洪箴《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九○有傳。 張綱詩,以明萬歷二十五年金壇于文熙刻《華陽集》(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三編亦據(jù)此本影印)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小集)、《曲阿詩綜》。新輯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六六一
張綱(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晚號華陽老人,鎮(zhèn)江府金壇(今江蘇金壇)人。政和五年舉進士,徽宗以其三中首選,特除太學正,遷博士。宣和三年除校書郎。論事與蔡京不合,出管玉局觀。久之還故官,兼修《國朝會要》,校正御前文字。遷著作佐郎,為屯田、司勛郎。靖康元年,出為兩浙提刑。紹興二年,改江東提刑,次年擢中書舍人。四年,除給事中,以劾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二十三年引年致仕。二十五年召為吏部侍郎,次年兼侍講,權吏部尚書、參知政事。期年告老,以資政殿學士知婺州,尋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賜謚章簡。著有《尚書解》三十卷、《六經(jīng)辨疑》五卷、《確論》十卷、《聞見錄》五卷、《華陽集》四十卷。見所撰《乞宮觀第四狀》(《華陽集》卷一六)、洪箴《張公行狀》(《華陽集》卷四○)、《宋史》卷三九○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285—1353 【介紹】: 元濟南人,字夢臣,號華峰。博學能文,尤工篆隸。初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一度攝縣事,聽斷明允。仁宗延祐二年進士第一,除同知登州事。改集賢修撰,歷國子監(jiān)丞、監(jiān)察御史。丞相倒刺沙誣陷御史臺臣,力爭于泰定帝前,事乃得釋。歷侍御史、燕南廉訪使,搏擊豪強,不少容貸。順帝時詔修遼、金、宋三史,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以熟于金代掌故及宋儒道學原委,于史稿多所改正。史成致仕。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元詩選
起巖,字夢臣,其先章丘人,徙家濟南。中延祐乙卯進士,除同知登州事,改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升監(jiān)丞,進翰林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丁內(nèi)艱,服除。拜監(jiān)察御史,遷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拜太子右贊善。丁外艱,服除,改燕王府司馬,拜禮部尚書,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jīng)筵事。擢江南行臺侍御史,入為中臺侍御史,轉燕南廉訪使,升江南行臺御史中丞,拜翰林學士承旨。俄拜御史中丞,詔修遼、金、宋三史。復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積階至榮祿大夫。史成,上疏乞骸骨歸,卒年六十九,謚文穆。夢臣面如紫瓊,美髯方頤,而眉目清揚可觀。博學有文,熟于金源典故,史官立言未當,夢臣據(jù)理竄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善篆、隸,自號華峰真逸,有《華峰漫稿》、《類稿》、《金陵集》若干卷。先是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運將興。時元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仁宗降生于儒州,是夜夢臣亦生。其后仁宗踐祚,始詔設科取士。及廷試,夢臣遂為第一人。論者以為非偶然也。維基
張起巖(1285年—1353年),字夢臣,號華峰。元朝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祖先為章丘人,五世祖時遷至禹城(今山東省禹城縣),高祖張迪徙至歷城。起巖為延佑二年(1315年)左榜進士第一名。歷官侍御史。泰定時,為監(jiān)察御史,與丞相倒剌沙不合。文宗時,拜禮部尚書,再轉中書參議。至元年間,擔任南臺御史,后入中臺,再轉為燕南廉訪使。至正十三年(1353年)卒。
人物簡介
張嵐(1506年—?),字云少,號華巖,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民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十七名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式甲辰科會試第二百九十一名,登第三甲第九十四名進士。官陜西布政使司右參議、撫治商洛道。
人物簡介
張延登(1566年—1641年),字濟美,號華東,山東鄒平人,萬歷壬辰進士。崇禎時,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聯(lián)捷壬辰科三甲八十二名進士,授官河南內(nèi)黃縣知縣。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因嗣母劉恭人去世,丁憂去職。服闋,起補河南上蔡縣知縣。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任河南鄉(xiāng)試同考官,萬歷三十五年七月考選,萬歷三十六年(1610年)八月,擢為兵科給事中,因嗣父張一元去世未上任,服闋,萬歷四十年(1612年)八月復除吏科給事中,巡視京營。萬歷四十二年再丁生父張一亨憂歸。萬歷四十五年復除原官,萬歷四十六年七月與編修林欲楫主考浙江鄉(xiāng)試,十二月署掌吏科印信,料理察典。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充武舉同考試官,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因黨爭枚卜之事而上疏辭官歸鄉(xiāng)。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以薦起官太仆寺少卿。二年三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四年升太仆寺卿,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同年其父繼室焦太孺人去世,返鄉(xiāng)服喪。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起升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任內(nèi)平定周三老之亂。崇禎五年(1632年)入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后以病回籍調理。崇禎十年(1637年)丁丑三月游泰山。十二年再次起復,掌管南京都察院,崇禎十四年五月卒,贈太子太保。弘光時追謚忠定。
人物簡介
張夢鯨(1569年11月14日—1630年2月17日),字仲鱗,號華陽,山東濟南府齊東縣人,晚明政治人物。萬歷間進士,官至延綏巡撫。“己巳之變”后提兵入京勤王,勞憤病故于途中。癸卯山東鄉(xiāng)試四十一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二百八十一名,廷試三甲二百十名進士。工部觀政。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授大理寺左評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升戶部山西司主事。次年三月丁母憂去官。服闕,四十六年四月起復原職,歷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戶部河南司郎中,外官河南彰德府知府,天啟三年(1623年)閏十月升本省按察司副使、分巡河北道,五年十月升河南右參政,六年閏六月升本省按察使、備兵睢陳,晉本省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因功特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后金兵大舉入關,連破城池。朝廷連檄各地督撫入京勤王。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丁亥,夢鯨偕同總兵官吳自勉率兵五千,次第起行入援。自勉沿途賣馬,侵占行糧,夢鯨禁之不從,一夕忿死。
人物簡介
【生卒】:1799—1843 【介紹】: 清福建建寧人,字享甫,號華胥大夫。道光十八年舉人。有狂名,鄉(xiāng)試時易名享輔始得中式。歷游天下山川,窮探奇勝。詩歌沈雄悲壯。有《金臺殘淚記》、《思伯子堂詩集》、《松寥山人集》、《婁光堂稿》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三八
張際亮,字亨甫,榜名亨輔,建寧人。道光乙未舉人。有詩集。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