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28詞典 4分類詞匯 124
《漢語大詞典》:暀暀
往往。表示情況時常存在或經(jīng)常發(fā)生。
美盛貌。一說,急往急進(jìn)貌。爾雅·釋詁上:“暀暀、皇皇……美也?!?郭璞 注:“皆美盛之貌?!?邢昺 疏:“釋曰皆謂美盛也。《少儀》云:‘祭祀之美,齊齊皇皇。’ 鄭玄 云:‘皇皇讀如歸往之往?!搜曰驶?,則此暀暀也?!?span id="ltrhnbo" class="book">《詩·魯頌·泮水》“烝烝皇皇” 漢 鄭玄 箋:“皇皇當(dāng)作暀暀,暀暀猶往往也……言多士之於伐 淮夷 皆勸之,有進(jìn)進(jìn)往往之心?!?陳子展 直解:“﹝蒸蒸皇皇﹞前進(jìn)前進(jìn),快往快往!”
《漢語大詞典》:秦人
秦 代統(tǒng)一全國,開展對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往往稱 中國 人為“秦人”。直至 漢 晉 ,仍沿用此稱。史記·大宛列傳:“聞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內(nèi)食尚多。”漢書·匈奴傳上:“穿井筑城,治樓以藏穀,與 秦 人守之。” 顏師古 注:“ 秦 時有人亡入 匈奴 者,今其子孫尚號 秦 人?!?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二·漢人唐人秦人:“ 馬永卿 引《西域傳》言:‘ 秦 人,我匄若馬?!]:‘謂中國人為 秦 人?!?/div>
《漢語大詞典》:實(shí)封(實(shí)封)
(1).諸侯實(shí)際可以占有的土地。 清 江永 周禮疑義舉要卷二:“諸侯之地,土田為實(shí)封?!?br />(2).古代封建國家名義上封賜給功臣貴戚食邑的戶數(shù)與實(shí)際封賞數(shù)往往不符,實(shí)際上賜與的封戶叫實(shí)封。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十年:“十一月乙未,初令宰相共食實(shí)封三百戶。” 胡三省 注引唐會要曰:“舊制,凡有功之臣賜實(shí)封者,皆以課戶先準(zhǔn)戶數(shù),州縣與國官、邑官執(zhí)帳,供其租調(diào),各準(zhǔn)配租調(diào),遠(yuǎn)近,州縣官司收其腳值,然后付國邑官司。其丁準(zhǔn)此,入國邑者收其庸。” 宋 高承 事物紀(jì)原·官爵封建·實(shí)封:“通典曰: 唐 封公侯無國土,其加實(shí)封者,則食其所封之戶,分食諸郡,以租庸調(diào)給。沿革曰 魏 黃初 間,爵自關(guān)內(nèi)侯不食邑,但虛封而已。故 唐 因之加實(shí)封。《宋朝會要》曰: 唐 制食實(shí)封者,戶給縑帛,每賜爵遞加一級, 唐 末及 五代 始有特加邑戶,而罷實(shí)封之給,今位為虛名也。” 宋 歐陽修 《觀文殿大學(xué)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 晏 ﹞勛上柱國,爵 臨淄侯 ,食邑萬二千戶,實(shí)封三千七百戶?!?br />(3).密封;固封。 宋 司馬光 《乞去新法之痛民傷國者疏》:“但乞下詔使吏民皆得實(shí)封上言,庶幾民間疾苦無不聞達(dá)?!?宋 秦觀 《鮮于子駿行狀》:“ 慶歷 中,天下大旱,有詔,中外臣僚實(shí)封言事?!?span id="0ae8kp2" class="book">《元典章·圣政一·求直言》:“自今凡政令之未便,人情之未達(dá),朝廷得失,軍民利害,有上書陳言者,皆得實(shí)封呈獻(xiàn)。”《水滸傳》第十八回:“這實(shí)封公文,須是觀察自己當(dāng)廳投下?!?br />(4).指密封的奏折。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九:“卒既至 趙 所,先授以省符,次白有禮部實(shí)封。 趙公 疑訝,不知為何事,啟之,乃 楊公 詩一首也。”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nèi)臣職掌紀(jì)略:“或 懋勤殿 板房看文書,硬拆實(shí)封,高聲朗誦?!?/div>
《國語辭典》:防秋  拼音:fáng qiū
唐時突厥、吐蕃等常于秋日入寇,故于其時調(diào)兵守邊,稱為「防秋」。
《漢語大詞典》:繇是
(1).從此。繇,通“ 由 ”。漢書·路溫舒?zhèn)?/a>》:“近世 趙王 不終,諸 呂 作亂,而 孝文 為大宗。繇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圣人也。” 唐 韓愈 《答元侍御書》:“足下繇是與之交,欲令 逢 父子名跡存諸史氏?!?span id="xcq3rpd" class="book">《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八》:“閹宦伶官交相讒諂,邦國大事皆聽其謀,繇是漸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明 方孝孺 《祭王文節(jié)公》:“吾繇是知天之可持,善之可必?!?br />(2).于是。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繇,通“ 由 ”。漢書·游俠傳序:“陵夷至於 戰(zhàn)國 ,合從連衡,力政爭彊。繇是列國公子, 魏 有 信陵 , 趙 有 平原 , 齊 有 孟嘗 , 楚 有 春申 ,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唐 韓愈 《送許郢州序》:“繇是刺史不安其官,觀察使不得其政?!?宋 范仲淹 《楊文公寫真贊》:“公以斯文為己任,繇是東封西祀之儀,修史修書之局,皆歸大手,為皇家之盛典。當(dāng)時臺閣英游蓋多出於師門矣。” 明 方孝孺 《傳經(jīng)齋記》:“﹝老儒碩生﹞所從事者止乎訓(xùn)解辯義,至於補(bǔ)世善俗之道,蔑如也。繇是世之君臣指經(jīng)為浮言?!?/div>
《漢語大詞典》:酹酒
以酒澆地,表示祭奠。古代宴會往往行此儀式。 隋 杜臺卿 玉燭寶典·正月孟春:“元日至月晦為酺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 宋 周邦彥 《夜飛鵲·別情》詞:“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清 翟灝 通俗編·儀節(jié):“酹酒之制,應(yīng)昉自古祼禮。周禮·大行人:享上公再祼而酢,侯伯壹祼而酢,子男壹祼不酢。古凡享大賓,皆先攝瓚,酌鬱鬯之酒,灌地而后送爵,故今飲席效之?!?/div>
《漢語大詞典》:草頭(草頭)
(1).草端。 元 薩都剌 《酹江月·登鳳凰臺懷古用前韻》詞:“遙憶 王 謝 功名,人間富貴,散草頭朝露?!?br />(2).也叫草字頭。漢字的偏旁。如芋、苗等字,頂端作“卄”者,概稱草頭。《新華文摘》1981年第4期:“他又說,這筆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名,如果國民黨方面有人來查問原作者,我們就為難了,不如‘矛’上加個草頭,‘茅’姓甚多,不會引起注意?!?br />(3).草寇的頭領(lǐng)。《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tuán)圓》:“蛇無頭而不行,就有個草頭天子出來……羣盜從之如流,嘯聚至十餘萬?!?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一折:“苦相持一萬陣,惡戰(zhàn)九千場,全憑著竹節(jié)鞭,生併了些草頭王?!?span id="qmsntgm" class="book">《水滸傳》第一一七回:“不是這四員將來 烏龍嶺 廝殺,有分教: 清溪縣 裡,削平哨聚賊兵; 幫源洞 中,活捉草頭天子?!?br />(4).萬位數(shù)的隱稱。舊時往往用以代“萬”字。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么,我先打一個電話找 陸匡時 來,--謀事在人;我們化一個草頭,也許可以提前兩天?!?br />(5).我國有些農(nóng)村地區(qū)對苜蓿的俗稱。《農(nóng)諺選》:“稻、麥、草頭輪流種,九成變做十成收?!?/div>
《漢語大詞典》:難住
不能確定并往往因之而感到困惑。例如:被許多事難住了。
使困惑,使為難,使窘困。例如:他們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把他難住了。
《漢語大詞典》:靈湫(靈湫)
深潭,大水池。古時以為大池中往往多靈物,故稱。 唐 王度 《古鏡記》:“此靈湫耳,村閭每八節(jié)祭之,以祈福祐?!?唐 黃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恠石古松,棲蟄龜鶴,靈湫邃壑,隱見龍雷。” 宋 曾鞏 《喜雨》詩:“更喜風(fēng)雷生北極,頓驅(qū)云雨出靈湫。”
《國語辭典》:鐵牛(鐵牛)  拼音:tiě niú
1.鐵鑄的牛。
2.比喻孔武有力,四肢發(fā)達(dá)的人。元??颠M(jìn)之《李逵負(fù)荊》第二折:「你這鐵牛,有什么事,也不查個明白,就提起板斧來,要斫倒我杏黃旗,是何道理?」
3.耕耘機(jī)的俗稱。可耕田,亦可拖車。如:「自從推行農(nóng)業(yè)機(jī)械化后,田里只見鐵牛,真正的水牛越來越少了?!?/div>
《國語辭典》:張顛(張顛)  拼音:zhāng diān
唐代書法家張旭的別名。參見「張旭」條。
《漢語大詞典》:丈二
數(shù)量詞。十進(jìn)制的度量衡往往將量詞前置表示整數(shù)量,數(shù)詞后置表示分?jǐn)?shù)量。丈二,為一丈二尺。墨子·城守:“內(nèi)深丈二廣丈五?!?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嚴(yán)助傳》:“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組,填撫方外?!?宋 楊伯巖 《臆乘》:“今俗語丈二尺一之類亦有所本,前漢·匈奴傳,尺一牘尺二寸牘;《嚴(yán)助傳》,丈二之組……容齋隨筆略載,今詳書之?!?元 無名氏 《謝金吾》楔子:“在這京城里立下丈二標(biāo)竿,但抹著標(biāo)竿者,不問軍民房舍,盡行拆毀。”
《漢語大詞典》:石虎
(1).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貴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易水:“其東謂之 石虎岡 ……有所遺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岡?!?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粉水:“ 粉水 旁有 文將軍 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脩麗?!?br />(2).似虎的石頭。 隋 盧思道 《從軍行》:“谷中石虎經(jīng)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span id="3jw3xlg" class="book">《宋史·元達(dá)傳》:“ 達(dá) 私喜曰:‘我聞 李將軍 射石虎飲羽,今樹為我斷,豈神助歟?’”
《國語辭典》:射覆  拼音:shè fù
原為一種猜物游戲。將物品藏在碗盆下,讓人猜想,也用來占卜?!稘h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shù)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后世作為一種酒令。在喝酒行令時,出題者先用詩文、成語或典故隱喻某事物,讓猜謎者用另一種詩文、成語典故來揭開謎底。如果猜不出或猜錯,及出題者誤判,都要罰酒。
《國語辭典》:假節(jié)(假節(jié))  拼音:jiǎ jié
1.持符節(jié)為使臣?!稘h書。卷一二。平帝紀(jì)》:「遣太仆王惲等八人置副,假節(jié),分行天下,覽觀風(fēng)俗?!?br />2.借用符節(jié)?!稇?zhàn)國策。燕策二》:「臣以所學(xué)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div>
《國語辭典》:符節(jié)(符節(jié))  拼音:fú jié
1.古代出入城門關(guān)卡的一種憑證。用竹、木、玉、銅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兩半,各取其一,使用時相合以為憑。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調(diào)兵時用為憑證?!吨芏Y。地官。掌節(jié)》:「門關(guān)用符節(jié),貨賄用璽節(jié)?!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2931' target='_blank'>元結(jié) 〈舂陵行〉:「安人天子命,符節(jié)我所持?!?br />2.形容相符合、吻合?!睹献?。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