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性識(性識)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沈約 《神不滅論》:“其愚者則不辨菽麥,其悖者不知愛敬,自斯以上,性識漸弘。” 唐 無名氏 《冥音錄》:“長女適邑人 丁玄夫 ,性識不甚聰慧?!?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biāo)注〉序》:“夫文字之見,隨所觸感,各肖其性識才學(xué)以出,其淺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級之臺乎?”
(2).佛教稱眾生的根性心識。隋書·經(jīng)籍志四:“初, 釋迦 説法,以人之性識根業(yè)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蓋怨毒之念,根於性識?!?/div>
《漢語大詞典》:所緣(所緣)
(1).所憑借的。《淮南子·說林訓(xùn)》:“城成於土,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緣使然。”
(2).佛教語。謂心識為能緣,心識的對象為“所緣”。 唐 普光 《俱舍光記》二:“緣謂攀緣,心心所法名能緣,境是所緣?!?呂澂 《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第九講:“能緣和所緣,主觀和對象,都是空幻不實的,這還是屬于般若的思想,只講求‘色心平等’,而并強(qiáng)調(diào)以心為主?!?/div>
《漢語大詞典》:識神(識神)
佛教語。心識,心靈。魏書·釋老志:“凡其經(jīng)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yè)而起,有過去、當(dāng)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明 葉憲祖 《北印說法》:“幾番塵世,識神一點不差移,只為那無明起妄,宿業(yè)成迷?!?明 沈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甲辰科首題:“ 朱氏 子弟俟其出場暫憩,漫叩曰:‘大人遴擇榜首,何以竟違初志?’ 朱 驚起取卷讀之,嘆曰:‘我繙閲時殊不覺也,蓋識神似為鬼物所掩矣?!?/div>
《國語辭典》:如來藏(如來藏)  拼音:rú lái zàng
大乘佛教謂本身就含藏著佛體性的心識。此心識瑜伽行派認(rèn)為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大乘起信論等則認(rèn)為受無明熏染的真如就是如來藏?!?a target='_blank'>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一切諸眾生,平等如來藏?!?/div>
《漢語大詞典》:幻心
佛教語。指凡心。佛家謂心識緣境而生,無實如幻,故稱。《圓覺經(jīng)》卷上:“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宋 陳師道 《再和寇十一》之一:“少日幻心今浄盡,多生綺語未全忘?!?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尊生:“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滅,禪家謂之幻心?!?/div>
《漢語大詞典》:依他起性
佛教語。與“遍計所執(zhí)性”和“圓成實性”合稱“三性”。謂一切事物均由諸緣和合、心識變現(xiàn)而有,虛幻不實。用以說明“唯識無境”的宗旨。成唯識論卷八:“謂心、心所及所變現(xiàn),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性下》:“計唯物者,雖不知圓成實性,猶據(jù)依他起性。最下有唯理論師,以無體之名為實,獨據(jù)徧計所執(zhí)性,以為固然。”亦省作“ 依他性 ”。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
《國語辭典》:萬法唯識(萬法唯識)  拼音:wàn fǎ wéi shì
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現(xiàn)象都是心識的轉(zhuǎn)化變現(xiàn)。所以現(xiàn)象是虛幻,只有心識是真實有。鎮(zhèn)州臨濟(jì)慧照禪師語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div>
《國語辭典》:轉(zhuǎn)世投胎(轉(zhuǎn)世投胎)  拼音:zhuǎn shì tóu tāi
佛教上指舊的生命結(jié)束后,心識轉(zhuǎn)投生到另一個新生命體。
《漢語大詞典》:阿賴耶識(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識 ”。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nèi)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jù)。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xiàn),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