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7—781 【介紹】: 唐華州鄭縣人。以武舉累遷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玄宗時安祿山亂,為朔方節(jié)度使,敗史思明于河北。肅宗即位,官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復(fù)長安、洛陽。以功擢中書令,后封汾陽郡王。代宗時仆固懷恩叛,聯(lián)回紇、吐蕃攻唐。子儀馳數(shù)十騎說回紇,與唐聯(lián)兵以拒吐蕃。德宗立,尊為尚父,罷兵權(quán)。世稱郭汾陽,亦稱郭令公。卒謚忠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7—781 字子儀,華州鄭(今陜西華縣)人。約玄宗開元末中武舉科,天寶中累遷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十四載(755)安祿山反,詔為朔方節(jié)度使,率本軍東討。肅宗至德元載(756)加兵部尚書,拜相。至德二年為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收復(fù)二京,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進中書令,二年失兵柄。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進封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廣德元年(763)吐蕃據(jù)京師,詔為關(guān)內(nèi)副元帥,率軍逐之。其后累鎮(zhèn)河中、邠寧等。德宗即位,召還朝,賜號尚父,進太尉。建中二年(781)卒,謚忠武。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子儀字子儀。華州鄭縣人。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遷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安祿山反。進衛(wèi)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以本軍東討。以功加御史大夫。肅宗即位。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載進司空。充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兩京平。加司徒。封代國公。上元三年進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賜鐵券。圖形淩煙閣。德宗立。攝冢宰。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贈太師。謚忠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8 【介紹】: 唐時西突厥突騎施別種。初為娑葛部將,娑葛敗死,蘇祿收拾余眾,自立為可汗,擁眾二十萬,稱雄西域。玄宗開元五年遣使朝唐,任為左羽林軍大將軍、金方道經(jīng)略大使。七年,賜號忠順可汗。妻以阿史那懷道女金河公主。曾與唐安西都護杜暹有隙,結(jié)吐蕃兵掠安西四鎮(zhèn)。聞杜暹入為唐相,乃退去,復(fù)遣使入朝。晚年,為酋長莫賀達干所殺。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一千
忠信。新羅王興光從弟。開元中留宿衛(wèi)。授左領(lǐng)軍衛(wèi)員外將軍。二十二年受代上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ね澈I娍h(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nèi)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fēng)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疲[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nèi)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xí)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diào)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fēng)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diào)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diào)響而急。
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cè)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xué)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zhì)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疲[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fēng)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diào)達;岑語雖調(diào)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diào)合準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fēng),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fēng)調(diào)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xué)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fēng)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jié)意調(diào)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fēng)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zhì)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xué)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xué)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yīng)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xué)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貝州武城人。為殿中侍御史,時僧惠范倚太平公主脅人子女,隱甫劾之,反為所擠,貶邛州司馬。玄宗時擢汾州長史,遷洛陽令,累拜河南尹、進御史大夫。為政整肅,有威名。后遷刑部尚書,封清河郡公。卒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63 【介紹】: 唐人。本名靜忠。閑廄馬家小兒,閹奴,貌陋。初事高力士,后得侍東宮。因參與謀誅楊國忠,又勸太子分中軍趨朔方,收河隴兵,圖興復(fù)。肅宗即位擢元帥府行軍司馬,賜名護國,后改今名。至德間進封郕國公,上元間拜兵部尚書。外謹密而內(nèi)賊深,擅權(quán)用事。代宗立,尊為尚父,加司空、中書令,封博陸郡王,愈恣橫。帝遣俠者夜刺殺之。贈太傅,謚丑。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八
輔國本名靜忠。以閹奴事高力士。后以王鉷薦侍東宮。肅宗即位靈武。輔國豫其謀。擢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改名護國。又改今名。進拜少府殿中二監(jiān)。封成國公。首謀遷元宗西內(nèi)。以功擢兵部尚書。代宗立。進司空兼中書令。加尚父。后帝遣使刺殺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49 【介紹】: 唐太原祁人,居華州鄭縣。初名訓(xùn),九歲時父王海賓戰(zhàn)死于吐蕃,因得養(yǎng)于宮中,賜名忠嗣。為人雄毅寡言,有武略。幼嘗與玄宗論兵,應(yīng)對縱橫,皆出意表。及長,以戰(zhàn)功累遷朔方、河?xùn)|、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以不愿出兵攻吐蕃石堡城,忤玄宗。李林甫素忌其功,遂趁機誣以謀立太子,幾陷極刑。部將哥舒翰力陳其冤,請以己官贖其罪,始得貶漢陽太守,卒。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忠嗣。華州鄭人。始名訓(xùn)。父海賓。征吐蕃戰(zhàn)死。授尚輦奉御。時年九歲。因入見。賜今名。養(yǎng)禁中。試守代州別駕。以功累遷左威衛(wèi)將軍代北都督。封清源縣男。開元二十九年徙封河?xùn)|縣公。領(lǐng)河西隴右。權(quán)朔方河?xùn)|。佩四將印。討吐谷渾于墨離。平其國。李林甫忌其功。使人誣告忠嗣嘗養(yǎng)宮中。云欲奉太子。訊驗罪應(yīng)死。哥舒翰請以官爵贖其罪。乃貶漢陽太守。徙漢東卒。年四十五。寶應(yīng)元年追贈兵部尚書。
釋惟忠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禪師出家。既而游嵩岳。見神會禪師。而決擇焉。乃復(fù)觀覽圣跡。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愛。遂營茅舍。而安禪其間。蓋其地舊多龍蛇。瘴煙癘霧。白晝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雖有國醫(yī)。無所施其技。自忠之來。近遠寧謐。聞空中聲云。承法師力。今得解脫矣。建中三年入滅。壽七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從業(yè)于大光山道愿禪師。神驥伏櫪雖止也。發(fā)蹄則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見神會禪師折疑沈默。處于大方觀覽圣跡。見黃龍山郁翠而奇異。乃營茅舍。其窮溪極谷而多毒龍。噴氣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醫(yī)工寡效。忠初不知。獨居禪寂澗飲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懷矣。山民無害?;蚵効罩新曉啤5脦熅哟嗣裰嘈?。令我解脫也。鄉(xiāng)人因號是山為伏龍。言忠弭伏鱗蟲之長。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滅。報齡七十八。其年九月遷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784 【介紹】: 唐瑯邪臨沂人,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yīng)方。顏師古五世從孫。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員外郎。為楊國忠所擠,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叛,約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等起兵抵抗,響應(yīng)者眾,共推為盟主,兵至二十萬。肅宗立,為河北招討使。諸郡復(fù)陷,間道奔鳳翔,累除御史大夫,出為馮翊太守。以直不容,屢貶官。歷遷尚書右丞、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德宗時,盧杞惡之,會李希烈叛,命往勸諭,遂為希烈縊死。謚文忠。工書法,初學(xué)褚遂良,后從張旭,創(chuàng)為“顏體”。有集及《韻海鏡源》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陜西長安)人。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進士及第,天寶元年(742)中文詞秀逸科,歷仕秘書省校書郎、醴泉尉、監(jiān)察御史。八載遷殿中侍御史,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安史亂起,起義兵抵抗。肅宗至德元載(756)拜憲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同、蒲、饒、升州刺史。代宗廣德二年(764)遷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大歷三年(768)出為撫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十二年召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師,充淮寧軍宣慰使。興元元年(784)為李希烈所害,謚文忠。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令狐峘《顏真卿墓志銘》、殷亮《顏魯公行狀》。宋留元剛有《顏魯公年譜》。工詩善文,又為杰出書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傳《顏魯公集》15卷,為留元剛所輯。《全唐詩》存詩1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1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聯(lián)句1首,斷句2。
唐詩匯評
顏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詞秀逸科,調(diào)醴泉尉,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楊國忠惡之,出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軍,詔拜戶部侍郎。肅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德二載(757)為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軍國事知無不言,為宰相所忌,出為馮翊太守,累貶至蓬州長史。代宗立,除尚書左丞,尋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魯國公。與元載不合,貶峽州別駕,遷撫、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師。時李希烈叛,受命往勸諭,被拘,不屈被害。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世稱“顏體”。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又《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詩補逸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長安人。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歷仕玄、肅、代諸朝,封魯國公。李希烈陷汝州,盧杞奏遣真卿往諭,拘脅累歲,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樼鹋R沂人。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員外郎。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加戶部侍郎。肅宗幸靈武。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訪招討使。代宗朝封魯郡公。為刑部尚書。加改太子太師。盧惡之。奏使諭李希烈。希烈脅之。不屈。遂縊殺之。年七十七。贈司徒。謚曰文忠。

作品評論

《唐詩品》
魯公情欣所遇,悉綜古調(diào),頗尚格氣,不事彌文。雖有一二近體,不過游戲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載不及百篇,大都守吳興時,與皎僧、陸處士之流結(jié)思巖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曠世之情,優(yōu)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時色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62 【介紹】: 唐朝皇帝。玄宗第三子。初名嗣升,改名浚,又改名玙、紹,再更名亨。玄宗開元二十六年立為太子。安祿山之亂,隨玄宗奔蜀,至馬嵬,支持禁軍殺楊國忠,逼帝縊死楊貴妃。乃還靈武,即帝位,尊玄宗為太上皇。后借回紇兵,命郭子儀收復(fù)兩京。在位七年,寵信張良娣及宦官李輔國、魚朝恩等,致兵禍不斷。寶應(yīng)元年,李輔國等殺張皇后,擁立太子,乃驚憂卒。謚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全唐文·卷四十二
帝諱亨。元宗第三子。景云二年生。初名嗣升。先天元年封陜王。開元十五年徙封忠王。改名浚。又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冊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載改今名。十五載七月即位于靈武郡。至德三載正月。上皇冊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乾元二年正月。上尊號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在位七年。年五十二。謚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4—768 【介紹】: 唐蘭州金城人。世為將家,有膽略,積功遷太常卿。史思明屯相州,云京追破其眾,授開府儀同三司,加代州都督、鎮(zhèn)北兵馬使。太原軍亂,授云京太原尹,進封金城郡王。數(shù)年,太原大治,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檢校左仆射。卒謚忠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5 【介紹】: 唐并州文水人。少聰敏,以明經(jīng)舉,授成安尉。力于治,有任事稱。玄宗天寶初除清河太守,舉美政,遷廣陵長史,民為立祠賽祝,歲時不絕。旋徙河?xùn)|太守,又改京兆尹。安祿山反,完善城郭,遏其侵逼,帝擢為禮部尚書。城陷遭害,謚忠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5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明經(jīng)及第,授咸陽尉。張說鎮(zhèn)并州,引入幕府。玄宗開元九年(721)任長安尉,宇文融括天下田,以憕為勸農(nóng)判官,巡察各道,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吏部、度支員外郎,倉部、兵部、吏部郎中,給事中。天寶中,歷仕清河太守、廣陵長史、彭城太守、襄陽太守、河?xùn)|郡太守、尚書右丞、京兆尹,封酒泉縣侯。十四載(755)轉(zhuǎn)光祿卿、東京留守,拜禮部尚書。十二月,祿山軍攻破洛陽,憕遇難,謚忠烈,贈司徒。宣宗大中初,詔求憕圖像,續(xù)圖凌煙閣。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與蕭穎士有交往?!?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憕。并州文水人。舉明經(jīng)。開元時累官河南少尹。天寶中封酒泉縣侯。為京兆尹。改光祿卿東京留守。安祿山反。憕繕城壘。訓(xùn)勵士卒。遏賊西鋒。擢禮部尚書。城破。為賊所害。詔贈司徒。謚曰忠懿。河洛平。再贈太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6—784 【介紹】: 唐幽州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從軍,材力冠異。肅宗時以戰(zhàn)功賜姓名。代宗時歷汴州刺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西平郡王。性貪殘好色,將吏妻女多被誘脅以通之。軍無紀綱,所至縱暴。木強率直,不識書、不喜儒生。朱泚反,偽署司空、兼侍中。及敗,伏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6 【介紹】: 唐蒲州永樂人,本名釗。楊貴妃堂兄。早年從軍,遷至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玄宗天寶初,楊貴妃得寵,劍南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乃引國忠為僚佐,遣入京,玄宗授監(jiān)察御史。后兼領(lǐng)十五使,專判度支事,出入禁中,日加寵幸。以事陷王鉷,代為御史大夫,權(quán)京兆尹,賜名國忠。薦鮮于仲通為益州長史,率精兵八萬討南詔,全軍陷沒。又使司馬李宓再討,再敗,宓戰(zhàn)死。二役喪師二十萬眾,國忠皆隱其敗,以捷書上聞。天寶十一載,李林甫卒,代為右相,兼領(lǐng)四十余使,又專判度支、吏部三銓,淫縱不法,權(quán)傾內(nèi)外。十四載,安祿山以誅國忠為名叛亂,國忠隨玄宗西奔,至馬嵬驛,兵變被殺。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國忠。太真妃從祖兄。本名釗。元宗為改今名。因諸女弟得召。擢金吾兵曹參軍閑廄判官。累遷京兆尹兼兵部侍郎。自請領(lǐng)劍南節(jié)度。俄加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訪處置使。拜御史大夫。領(lǐng)吏部。代李林甫為右相。兼文部尚書集賢院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崇元館大學(xué)士太清太微宮使。封魏國公。徙封衛(wèi)。冊拜司空。安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元宗幸蜀。國忠從。至馬嵬。兵士爭刃之。梟首以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8—781 【介紹】: 唐范陽奚族人,字為輔。善騎射。初為范陽將張鎖高假子,冒姓張,名忠志。累事安祿山、史思明。思明死,獻恒、趙等五州,擢禮部尚書,賜姓名,封趙國公,拜節(jié)度使,名其軍曰“成德”。德宗立,拜司空。晚尤猜忌,致諸將離心。后飲妖人毒液亡。卒贈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