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又金總持者,亦西夏僧也,與吉祥同行,偕止宋京,遂共翻譯,所譯《佛說法乘義決定》,舊分三卷者合而一之,經(jīng)言佛在祇園,有二比丘名甚深、勇猛,請問鹿野苑中所說法乘決定之義,佛為廣說五蘊、五取、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四賢諦、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心、四三摩地、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種。又《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jīng)》二卷,此與經(jīng)部《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相同而辭義簡括。亦賜明因妙善普濟之號。徽宗政和三年,同譯語仁義、筆受宗正南游江浙。

人物簡介

簡介
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任楚州知州。宣和二年(1120)11月勒停。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林大聲(一○七九~一一六一),字谹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兆谡投辏ㄒ灰灰欢┻M士。歷荊南府、睦州教授,知婺州武義縣,遷知建昌軍??傤I(lǐng)湖廣、京西、江西諸路錢糧,移總領(lǐng)淮南東路軍馬錢糧。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以直秘閣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改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坐譏謗罷歸。二十六年,起知鎮(zhèn)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七《左朝請大夫直秘閣林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三三四七
林大聲(一○七九——一一六一),字欲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入太學(xué),選于禮部,政和二年賜上舍出身,授荊南府府學(xué)教授,除睦州州學(xué)教授。歷知武義、永嘉、平陽三縣,知建昌軍。擢尚書度支員外郎,進郎中,太府少卿,以直秘閣為江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江西路提點刑獄,坐譏謗罷歸。紹興二十六年起知鎮(zhèn)江府,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累官左朝請大夫。見孫覿撰《林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0—1160 【介紹】: 宋歙州歙縣人,字至道?;兆诔鐚幬迥赀M士。初授會昌縣尉,改宣州教授,除太常博士。歷知永州、鄂州,任江西、湖南提刑,累擢司農(nóng)少卿、總領(lǐng)湖廣、江西、京西路財賦。敢直言,有惠政。
全宋文·卷三五○二
汪叔詹(一○八一——一一六○),字至道,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授虔州會昌縣尉,改宣州州學(xué)教授。嘗權(quán)知蕪湖,擢提舉潼川路常平,樞密李綱薦為編修官。高宗即位,命權(quán)太常博士。紹興中知鄂州,提點湖南刑獄,后以司農(nóng)少卿總領(lǐng)湖廣荊襄江西六路財賦以供軍。紹興三十年卒,年八十。見《新安志》卷七《汪少卿傳》,《新安文獻志》卷七七《汪公行狀》等。
周顯靈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周顯靈,號總真居士,宣和間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3—1142 【介紹】: 宋高密人,徙居濰州北海,字叔厚,一字處厚?;兆谡桶四赀M士。自幼聰穎,十歲能為邑人作墓銘。調(diào)淄縣主簿,為太學(xué)正,遷博士,攝給事中。高宗南渡,授中書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學(xué)士。所撰詔命數(shù)百,文簡意明。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適金人入侵,督繕城郭,厲甲兵,用心勞苦。后退居臺州。平生廉儉寡欲,潛心辭章,洞曉音律。有《北海集》。
全宋詩
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高密(今屬山東)人,后徙北海(今山東濰坊)。登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召為太學(xué)正,遷博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起居郎兼權(quán)給事中,拜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一)。四年,除試吏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未幾出知漳州(同上書卷三三、三八)。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移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同上書卷五六)。四年,拜翰林學(xué)士,進兼侍讀、兼史館修撰,尋出知紹興府(同上書卷七五、七八)。五年,罷,退居臺州。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其中詩一卷),另《兵籌類要》十卷,附錄三卷。《宋史》卷三七八有傳?!◆氤缍Y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所引。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三八
綦崇禮(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世稱北海先生,濰州北海(今山東濰縣)人。幼聰穎,入太學(xué)。登政和八年上舍第,調(diào)淄縣主簿,改太學(xué)正,遷博士、秘書省正字。建炎二年,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尋為起居郎,攝給事中。三年,拜中書舍人。明年,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求外,拜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漳州,移明州。紹興二年,復(fù)為吏部侍郎,移兵部,直學(xué)士院,俄除翰林學(xué)士。后又兼侍讀、史館修撰。四年,換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期年丐閑,三任觀祠。十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崇禮工文辭,氣格天然渾成。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shù)百篇,明白洞達,為世稱道。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兵籌類要》十卷(存)。見《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七及《宋史》三七八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四年(1122)任河?xùn)|路轉(zhuǎn)運副使。
趙伯總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九四
趙伯總,宗室,建炎四年為滁州推官。見《宋會要輯稿》刑法一之三三,《宋史》卷二一八,《宗室世系表》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方師尹(一○九九~?),字民瞻,一字元壽,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四十九(《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十九年,知泰和縣。二十七年,總領(lǐng)淮西江東錢糧(《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四)。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于廣西提點刑獄任論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事見清光緒《泰和縣志》卷一五。
全宋文·卷四二○九
方師尹(一○九九——?),字民瞻,小名彭老,小字元壽。年四十九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二十七年以金部員外郎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三十年為太府少卿、守尚書左司員外郎。三十二年提點廣西刑獄。淳熙二年為江西路提刑。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一八四,《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職官七二之一三,《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作方思尹)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九
林安宅(一○九九——一一八一)字居仁,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敷之從子。建炎二年進士。紹興中知新昌縣,轉(zhuǎn)建州觀察推官,尋通判漳州。二十八年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歷江南西路、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三十二年改戶部郎中。隆興元年知臨安府。乾道元年為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二年同知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淳熙中以端明殿學(xué)士奉祠。八年卒,年八十三,積階至正奉大夫。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二之五三、職官七八之五一、選舉三四之一二、食貨六三之一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一七九、一九八,《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晁沖之子。高宗紹興二年進士。初任四川總領(lǐng)財賦司干辦公事。孝宗乾道初知興元府,時稱良吏。歷知恭州、榮州、合州,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為臨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書,又得南陽井度贈書,為校讎異同,論述大旨,編成《郡齋讀書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詁訓(xùn)傳》等。
全宋詩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館閣錄》卷八),號昭德先生,鉅野(今山東巨野)人。沖之子。靖康之亂入蜀。高宗紹興中進士,調(diào)榮州司戶(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歷知恭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六)、榮州(《郡齋讀書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華樓記》)。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為言官論罷。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尋為殿中侍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瀘州,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五、二○)。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六年,改淮南東路安撫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揚州(同上書食貨一之四五)。除臨安府少尹,旋罷(《咸淳臨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齋讀書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沖之子,公溯兄,世為澶州清豐人,后徙彭門(今江蘇徐州)。靖康之亂,逃離汴京,流落吳楚。紹興初入蜀,與蜀中文士李燾、蘇符、程敦厚、趙次公交游。二年登進士第,為四川轉(zhuǎn)運副使井度屬官。十五年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尋知恭州,移榮州、合州,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罷,復(fù)職知瀘州。入朝為吏部郎中、監(jiān)察御史。隆興二年兼國史院編修官,旋為右正言,多所論列。遷殿中侍御史,徙戶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瀘州,提舉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六年為淮南東路安撫使兼知揚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臨安府少尹,以與判官不合罷。晚居嘉州卒。公武學(xué)有淵源,聞見廣博,著有《易詁訓(xùn)傳》、《尚書詁訓(xùn)傳》、《毛詩詁訓(xùn)傳》、《中庸大傳》、《春秋詁訓(xùn)傳》、《石經(jīng)考異》、《稽古后錄》、《通鑒評》、《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齋讀書志》。事跡具《郡齋讀書志校證》附錄一《晁公武傳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中行。宋建昌軍南豐人。符授子?;兆谡烷g進士。知成都府,有政績。遷江西轉(zhuǎn)運使,奏請減月俸虛額五分。后以言事奪職,安置南雍州。嘗識虞允文于常僚中,世以為知人。有《猥稿》。
汪召嗣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三
汪召嗣,祁門(今安徽祁門)人,伯彥之子,本名似,初為軍器監(jiān)丞。嘗為金人所執(zhí),久之得還。紹興初,為廣東轉(zhuǎn)運副使,又以右中大夫、直秘閣知袁州,以直徽猷閣知撫州。十八年,直寶文閣、守太府少卿、總領(lǐng)四川財賦。二十一年,遷太府少卿、直龍圖閣、都大主管成都等路茶馬監(jiān)牧公事。二十三年,以尚書省言綱馬不如,使提舉臺州崇道觀。未幾起知潭州,未至官而卒。見《宋史》卷四七三《汪伯彥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八、一○六、一二四、一五七、一六二、一六四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
全宋詩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diào)處州教授。入為太學(xué)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三十年,總領(lǐng)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quán)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xué)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fù)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踔?,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lǐng)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柳總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元豐二年(1179)任封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