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8詞典 2分類詞匯 676
共676,分46頁顯示  上一頁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跟包
歌仔戲
對子戲
墩子武生
二進宮
二花臉
斗鑼
侗劇
侗戲
短打
短打武生
端公戲
汾陽帽
翻滾滾
方巾丑
《國語辭典》:跟包  拼音:gēn bāo
1.跟隨在后做雜務(wù)。通常用于舊時戲劇演員的隨從所做的事務(wù)。
2.跟隨在戲劇演員后面做雜務(wù)的人。
《國語辭典》:歌仔戲(歌仔戲)  拼音:gē zǐ xì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于閩、臺地區(qū)。明末閩南的錦歌、采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shù)傳入臺灣后,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并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fā)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diào)為七字調(diào)、大調(diào)、哭調(diào)、雜念調(diào)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漢語大詞典》:對子戲
也稱“二小戲”。戲曲名詞。由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兩個腳色演唱的戲。如由小旦、小丑、小生三個腳色演唱,則稱“三小戲”。許多由歌舞和曲藝發(fā)展形成的戲曲劇種,在形成初期,一般演唱對子戲和三小戲。
《漢語大詞典》:墩子武生
傳統(tǒng)戲曲腳色行當(dāng)。長靠武生的俗稱。主要特點是扎“靠”(傳統(tǒng)戲中武將的裝束),穿厚底靴。如京劇《長坂坡》中的 趙云 、《挑滑車》中的 高寵 等。
《國語辭典》:二進宮(二進宮)  拼音:èr jìn gōng
戲曲劇目。明代故事戲。敘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艷妃垂簾聽政,其父李良謀篡,初李妃亦欲讓帝位,后李良封鎖昭陽院,李妃始悟其奸,獨居悔嘆。徐彥昭、楊波二進宮進諫,李妃悟,遂以國事相托。后楊波領(lǐng)兵,誅斬李良。
《國語辭典》:二花臉(二花臉)  拼音:èr huā liǎn
國劇中副凈的角色。也稱為「二面」。
《漢語大詞典》:斗鑼(斗鑼)
一種發(fā)音強烈的小鑼,為戲曲及民間鑼鼓樂的常用樂器。流行于 廣東 潮州 等地。
《國語辭典》:侗?。ǘ眲。 ?span id="hvhuckx" class='label'>拼音:dòng jù
侗族的戲劇。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qū)。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于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唱,后來發(fā)展為走唱,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chǔ),由男演員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調(diào)、哭板、仙腔及民歌調(diào)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漢語大詞典》:侗戲(侗戲)
侗族戲曲劇種。流行于 貴州 、 廣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區(qū)。系侗族民間說唱藝術(shù)“嘠錦”和“擺古”于 清 嘉慶 、 道光 年間逐漸采用舞臺演唱形式發(fā)展而成。傳統(tǒng)劇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等。
《國語辭典》:短打  拼音:duǎn dǎ
1.一種拳術(shù)。中國拳術(shù)分南、北兩派,南派的拳法,架勢小而緊密自守,敵人不易乘虛而入,故稱為「短打」。
2.短裝打扮。戲曲中表演武打或作戰(zhàn)戲時,演員多穿短衣,以利打斗。如:「短打武生」。
3.短衫?!段拿餍∈贰返谝换兀骸感值茉诰┑臅r候,那些大老先生們,一個個見了外國人還了得!他來是便衣短打,我們這邊一個個都是補掛朝珠?!?br />4.棒球上指不揮棒而用球棒將球觸擊在投、捕手之間。
《漢語大詞典》:短打武生
傳統(tǒng)戲曲中腳色行當(dāng)。武生的一種。同長靠武生相對。著短裝,穿薄底靴,兼用長兵器和短兵器,大都表現(xiàn)步戰(zhàn)。表演上重矯捷、靈活。如京劇《三岔口》中的 任堂惠 、《十字坡》中的 武松 。
《漢語大詞典》:端公戲(端公戲)
從巫師(端公)跳神發(fā)展而成的戲曲劇種,流行于 陜西 、 安徽 等地。過去帶有較多的宗教色彩,解放后大都進行了改革。 廣西 、 四川 等地的師公戲、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類型。參見“ 端公 ”。
《國語辭典》:端公  拼音:duān gōng
1.四川、湖南、廣西、貴州諸省稱巫者為「端公」?!斗Q謂錄。卷三一。巫。端公》:「蜀人之祀神必馮巫,謂巫為端公,禳則為福,詛則為殃,惟端公之畏而不惜貨財以奉之?!?br />2.宋代稱衙役為「端公」?!端疂G傳》第八回:「只說董超正在家里拴束包裹,只見巷口酒店里酒保來說道:『董端公,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請說話?!弧埂毒劳ㄑ浴>砣?。皂角林大王假形》:「公人說上項事,端公便安排書院,請那趙知縣教兩個孩兒讀書,不教他重難差役。」
《漢語大詞典》:汾陽帽(汾陽帽)
戲曲盔帽。俗稱“文陽”。外形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劇中權(quán)勢顯赫的宰輔所戴,如京劇《逍遙津》中的 曹操 等。
《國語辭典》:翻滾滾(翻滾滾)  拼音:fān gǔn gǔn
形容上下滾動。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二折:「那龍噴浪,翻滾滾的長江也經(jīng)過有二百遭,我提起來魄散魂消?!乖?。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風(fēng)習(xí)習(xí)杏花村,粉墻亂落胭脂片,翻滾滾玉闌干,扇粉翅飛倦采香蝶?!?/div>
分類:滾動戲曲
《漢語大詞典》:方巾丑
戲曲角色名。京劇文丑之一。因其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故稱。《戲劇腳色名詞考·方巾丑》:“這個名詞也是百年以來才有。性質(zhì)與文丑一樣,不過是因為《桃花扇》中的 柳敬亭 、《刺梁》的 萬家春 、《群英會》的 蔣干 、《打面缸》的師爺?shù)鹊?,都是頭戴方巾,所以又起了個名字,叫‘方巾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