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96,分47頁顯示  上一頁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戲鰋
蝦戲
行戲
堂戲
耍戲
坤戲
引戲
黿戲
惡戲
黃梅戲
回戲
譏戲
傀儡戲
猴戲
虎戲
《韻府拾遺 阮韻》:戲鰋(戲鰋)
宋祁詩:戲鰋沖馀藻。
《駢字類編》:蝦戲(蝦戲)
聞見后錄:郝翁者,名允,博陵人,晚遷鄭圃,世以神醫(yī)名之。太常博士楊日宣病寒,翁曰:君脈首震而尾息,尾震而首息,在法為魚游蝦戲,不可治。
《國語辭典》:行戲(行戲)  拼音:háng xì
梨園中稱祭祀行神所演出的酬神戲。
分類:游戲
《漢語大詞典》:堂戲(堂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湖北 巴東 、 五峰 等地,多為群眾業(yè)余演出。演皮黃戲劇目,也演部分民間小戲。
《國語辭典》:耍戲(耍戲)  拼音:shuǎ xì
嬉戲,開玩笑。明。朱權(quán)《荊釵記》第一○出:「(外)呸,好人好家,哭怎么的。(丑)耍戲有哭有笑?!挂沧鳌杆f摇埂?/div>
《國語辭典》:坤戲(坤戲)  拼音:kūn xì
女伶所演的戲。
《漢語大詞典》:引戲(引戲)
戲曲名詞。 宋 雜劇、 金 院本演出人員之一。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妓樂:“且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浄色發(fā)喬,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裝孤?!?明 陶宗儀 輟耕錄·院本名目:“國朝院本、雜劇,始釐而二之。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浄,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裝,又謂之五花爨弄?!眳㈤?王國維 《古劇腳色名·引戲》。
《駢字類編》:黿戲(黿戲)
庚寅奏事錄:午游惠山,住持法皞同上南北閣,酌陸子泉冰泉龍淵泉,憑水陸池檻觀黿戲而歸。
《漢語大詞典》:惡戲(惡戲)
惡作劇。北史·齊文宣帝紀(jì):“以刀子剺其腹, 崔季舒 託俳言曰:‘老小公子惡戲!’因掣刀子而去之。”
分類:惡作劇
《國語辭典》:黃梅戲(黃梅戲)  拼音:huáng méi xì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區(qū)的劇種。其主要曲調(diào)是由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謠而來,受青陽腔的影響,并與安徽民間歌舞、說唱音樂等融合發(fā)展而成。
《國語辭典》:回戲(回戲)  拼音:huí xì
戲劇表演上指因臨時事故不能演出。
《漢語大詞典》:譏戲(譏戲)
譏諷戲謔。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方干 貌陋唇缺,味嗜魚鮓,性多譏戲。” 宋 洪邁 容齋隨筆·韓退之:“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div>
分類:譏諷戲謔
《國語辭典》:傀儡戲(傀儡戲)  拼音:kuǐ lěi xì
1.用木偶來表演的戲。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木偶戲。古稱為「傀儡子」、「魁礧子」、「窟礧子」。狹義的指杖頭傀儡和懸絲傀儡。相傳周、秦時代就有木偶戲,宋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fā)傀儡、水傀儡等。見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百戲技藝》及元。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藝人》。元、明、清以來傀儡戲皆有流行。近世多稱為「木偶戲」。又古代演傀儡戲的人在扁擔(dān)的一端,挑著圓形的箱籠,另一端附著一個戲臺,挑著到處表演。也稱為「扁擔(dān)戲」。
2.宋代的舞隊。人戴面具表演,節(jié)目有「耍和尚」、「瞎判官」等。見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
《國語辭典》:猴戲(猴戲)  拼音:hóu xì
1.用猴子表演的馴獸節(jié)目。在魏晉南北朝時已很盛行。由演員指揮已馴服的猴子做穿衣、脫衣、翻筋斗、騎羊奔馳等動作。與猴子一起表演的尚有羊、狗、熊等動物。
2.泛指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戲曲劇目。如《鬧天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劇。
《漢語大詞典》:虎戲(虎戲)
華佗 五禽戲之一。為強身術(shù)之一種。云笈七籤卷三二:“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參見“ 五禽戲 ”。
《國語辭典》:五禽戲(五禽戲)  拼音:wǔ qín xì
東漢名醫(yī)華佗所傳的強身術(shù)。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動態(tài)的一套招式,可以養(yǎng)生卻病。見《后漢書。卷八二。方術(shù)傳下。華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