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38,分43頁顯示  上一頁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倡戲
花鼓戲
龜背戲
娭戲
憨戲
鳳戲
虙戲
高甲戲
歌舞戲
村戲
春臺(tái)戲
孟戲
秘戲圖
南戲
清戲
《漢語大詞典》:倡戲(倡戲)
樂伎表演的歌舞雜戲。新唐書·穆宗紀(jì):“丁亥,幸左神策軍觀角觝、倡戲?!?/div>
《國語辭典》:花鼓戲(花鼓戲)  拼音:huā gǔ xì
流行于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民間雜藝。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來,通常為男女二人,一人執(zhí)鑼,一人背鼓,邊歌邊舞。由于流行地區(qū)及表演形式的差別,有各種花鼓。也稱為「花鼓」。
《漢語大詞典》:龜背戲(龜背戲)
古代博棋的一種。
《漢語大詞典》:娭戲(娭戲)
嬉戲,游戲。《楚辭·招魂》“娭光眇視” 漢 王逸 注:“言美女酣樂,顧望娭戲。” 章炳麟 《訄書·儒兵》:“故《蹴鞠》列於技巧,《碁勢》、《皇博》列於術(shù)蓺,不知者以為娭戲也?!?/div>
分類:嬉戲游戲
《漢語大詞典》:憨戲(憨戲)
頑皮嬉戲。紅樓夢第六三回:“ 湘云 素習(xí)憨戲異常?!?/div>
分類:頑皮嬉戲
《駢字類編》:鳳戲(鳳戲)
唐 李商隱 牡丹 鸞鳳戲三島,神仙居十洲。
《漢語大詞典》:虙戲(虙戲)
亦作“ 虙羲 ”。 即 伏羲 。詩·陳風(fēng)序“陳譜” 毛 傳:“ 陳 者, 太暤 虙戲氏 之墟。” 孔穎達(dá) 疏:“ 虙戲 即 伏犧 ,字異音義同也?!?span id="t6bzrzr" class="book">《管子·輕重戊》:“ 虙戲 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dāng)?shù),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span id="zwowo1r" class="book">《漢書·敘傳下》:“ 虙羲 畫卦,書契后作, 虞 、 夏 、 商 、 周 , 孔 纂其業(yè)。”參見“ 伏羲 ”。
分類:伏羲
《國語辭典》:伏羲  拼音:fú xī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漁畜牧,始畫八卦,造書契。《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埂段倪x。潘岳。為賈謐作贈(zèng)陸機(jī)詩》:「粵有生民,伏羲始君?!挂沧鳌糕音恕?、「庖犧」、「伏羲氏」、「伏犧」、「伏犧氏」、「宓羲」、「宓戲」、「羲皇」。
《國語辭典》:高甲戲(高甲戲)  拼音:gāo jiǎ xì
流行于閩南一帶的劇種。相傳源于清初閩南的宋江戲,演員常穿大甲,在廣場高臺(tái)上跳桌子,故得名。后吸收平劇劇目及表演形式,其角色分生、旦、丑、北(凈)、雜五類。唱工方面伴奏以南管為主。也稱為「戈甲戲」、「九角戲」。
《漢語大詞典》:歌舞戲(歌舞戲)
把樂曲、歌舞和敘事結(jié)合在一起,表演一個(gè)故事的戲劇。又稱歌舞劇。
《漢語大詞典》:村戲(村戲)
猶社戲。鄉(xiāng)村演的草臺(tái)戲。 元 睢玄明 《耍孩兒·詠鼓》套曲:“做院本把我拾掇盡,赴村戲?qū)⒃蹃砝抟缓?,五音?nèi)咱須大,我教人人喜悅,箇箇脾和?!?/div>
《漢語大詞典》:春臺(tái)戲(春臺(tái)戲)
春季祈農(nóng)祥之戲,常于曠野搭臺(tái)演出。 清 顧祿 清嘉錄·春臺(tái)戲:“二三月間,里豪市俠,搭臺(tái)曠野,醵錢演劇,男婦聚觀,謂之春臺(tái)戲,以祈農(nóng)祥。 蔡云 《吳歈》云:‘寶炬千家風(fēng)不寒,香塵十里雨還乾。落燈便演春臺(tái)戲,又引閒人野外看?!?/div>
《漢語大詞典》:孟戲(孟戲)
古代傳說中馴養(yǎng)百禽的人物。史記·秦本紀(jì):“ 大廉 玄孫曰 孟戲 、 中衍 ,鳥身人言?!?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是以翠虬覩 化益 而登玄云,靈鳳值 孟戲 而反 丹穴 ?!?明 王志堅(jiān) 《表異錄》卷九:“《括地圖》:‘ 孟戲 人首鳥身,為 虞氏 馴百禽。 夏后 末,民始食卵, 孟戲 去之,鳳凰隨焉。’”
《國語辭典》:秘戲圖(祕戲圖)  拼音:mì xì tú
摹寫淫褻情形的圖畫。也稱為「春宮圖」。
分類:男女春宮
《國語辭典》:南戲(南戲)  拼音:nán xì
一種宋、元時(shí)期流行于南方的戲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直接影響明代傳奇。因起源于浙江溫州,故也稱為「永嘉雜劇」、「溫州雜劇」。當(dāng)?shù)胤Q為「戲文」。所用的音樂主要是南曲。南戲的早期作品傳世很少,直到元代末期,始有一些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作品出現(xiàn),如《琵琶記》,及四大傳奇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等流傳至今。
《漢語大詞典》:清戲(清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湖北 黃岡 、 安陸 、 襄陽 等地,約有二三百年歷史。系青陽腔從 安徽 傳入 湖北 而形成。一般稱為“湖北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