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duì)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duì)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dòng)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13
詞典
6
分類詞匯
3
佛典
4
詞典
托缽
托缽
托缽
托缽人
沿門托缽
沿門托缽
分類詞匯
持缽
托缽
行乞
佛類詞典
托缽
德山托缽
托缽天王
沿門托缽
《漢語大詞典》:
托缽(託鉢)
(1).手托缽盂。佛教戒律規(guī)定僧人到齋堂用膳或向施主家乞求布施,都手托缽盂。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 目連 蒙佛勑,遂即託鉢持盂,尋覓阿孃。”
(2).指乞食。
《廿載繁華夢(mèng)》
第三四回:“縱或不然,妾寧沿門託鉢,以全終始,方稱妾心?!?/div>
分類:
乞食
托缽
缽盂
佛教
教戒
戒律
規(guī)定
僧
齋堂
用膳
施主
主家
乞求
布施
《國語辭典》:
托缽(托缽)
拼音:
tuō bō
僧人的食具稱為「缽」。佛教僧人乞求布施,皆以手托承缽盂,故稱為「托缽」。后引為乞食、討飯之意?!抖U宗無門關(guān)》:「德山托缽;南泉斬貓?!?/div>
分類:
貧困
求人
托缽
缽盂
僧
齋堂
吃飯
施主
乞食
《漢語大詞典》:
托缽
亦作“ 托缽 ”。
1.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梵語的省音譯,意為應(yīng)器。比丘的食器。
《
聯(lián)燈會(huì)要·雪峰義存禪師
》
:“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么處去?”
《
續(xù)傳燈錄·惟正禪師
》
:“聞托鉢乞食,未聞安坐以享?!?明
高濂
《玉簪記·譚經(jīng)》
:“衣食渾無措,空門來托鉢?!?明 陳貞慧
《書癸巳毘陵事》
:“其時(shí)有 澹上人 ,從 匡廬 來,肩瓢笠,日托缽於市。”
2.泛謂貧困求人。 清 張鹿徵
《與程端伯先生書》
:“邇來落魄無似,托鉢 東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
:“盍投筆從戎,聊以博升斗,不猶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錢虜之輕薄乎?”
《黑籍冤魂》
第二十回:“終日在街頭沿門托缽,到了夜間,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分類:
托缽
貧困
缽盂
求人
僧
齋堂
吃飯
施主
乞食
《國語辭典》:
托缽人(托缽人)
拼音:
tuō bō rén
以手托承缽具而乞食的人。
分類:
乞食
《漢語大詞典》:
沿門托缽(沿門託鉢)
見“ 沿門持鉢 ”。
《漢語大詞典》:
沿門持缽(沿門持鉢)
原指僧、尼挨門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處乞求施舍。 明
高攀龍
《講義·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
:“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當(dāng),我卻無分了,便至沿門持鉢,仰息他人。”亦作“ 沿門托鉢 ”、“ 沿門託鉢 ”。
《
兒女英雄傳
》
第十二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鉢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錢鐘書
《圍城》
七:“現(xiàn)在我真是無家可歸,沿門讬缽,同事和學(xué)生全瞧不起的?!?/div>
分類:
門向
布施
到處
乞求
施舍
《國語辭典》:
沿門托缽(沿門託缽)
拼音:
yán mén tuō bō
原指僧尼挨家向人請(qǐng)求布施。后泛指挨戶乞食?!秲号⑿蹅鳌返谝欢兀骸改闳艚枇诉@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缽,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挂沧鳌秆亻T托缽」。
《漢語大詞典》:
沿門持缽(沿門持鉢)
原指僧、尼挨門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處乞求施舍。 明
高攀龍
《講義·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
:“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當(dāng),我卻無分了,便至沿門持鉢,仰息他人。”亦作“ 沿門托鉢 ”、“ 沿門託鉢 ”。
《
兒女英雄傳
》
第十二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鉢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錢鐘書
《圍城》
七:“現(xiàn)在我真是無家可歸,沿門讬缽,同事和學(xué)生全瞧不起的?!?/div>
分類:
門向
布施
到處
乞求
施舍
《漢語大詞典》:
持缽(持鉢)
(1).佛教語。托缽。 南朝 梁
沈約
《述僧設(shè)會(huì)論》
:“至?xí)r持鉢往福眾生?!?唐
吳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
詩:“東閣無人事渺茫,老僧持鉢過 丹陽 ?!?br />(2).引申為行腳。 清
王士禛
《
池北偶談·談異七·三僧
》
:“愿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臥誦經(jīng),足跡不出門,而免持鉢之苦?!?/div>
分類:
佛教語
為行
行腳
托缽
《國語辭典》:
行乞
拼音:
xíng qǐ
向人乞討?!豆茏?。輕重己》:「食如言而勿遺,多者為功,寡者為罪,是以路無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則相之罪也。」《呂氏春秋。慎大覽。報(bào)更》:「臣宦于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故主于此?!?/div>
分類:
行乞
佛教語
乞討
僧
托缽
布施
托缽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故殖欣彾蚴持x也。續(xù)傳燈錄惟正禪師章曰:「聞托缽乞食,未聞安生以享?!褂种囡堉畷r(shí),擎缽而赴僧堂,曰托缽。聯(lián)燈會(huì)要雪峰章曰:「師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師曬飯巾次,見德山托缽,至法堂前。師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么處去!山便歸方丈?!?br />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比丘乞食。
德山托缽
【佛學(xué)大辭典】
(公案)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托缽至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什么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峰舉似巖頭。巖頭云:大小德山,未會(huì)末后句。山聞使侍者呼巖頭來,問曰:汝不肯老僧耶?巖頭密啟其意。德山至來日上堂,果與尋常不同。巖頭至僧堂前打掌大笑云:且喜老漢得會(huì)末后之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見會(huì)元巖頭章,無門關(guān)。
托缽天王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聞天王,梵名毗沙門,管領(lǐng)羅剎夜叉,佛令掌擎古佛的舍利塔,故俗稱為托塔天王。
沿門托缽
【俗語佛源】
缽,是梵語缽多羅patya的省略,是出家比丘應(yīng)蓄六物(大衣、中衣、下衣、鐵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飯器,有泥質(zhì)和鐵質(zhì)等。托缽乞食,是印度佛教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作用是不以資生事務(wù)亂心,省事修道。比丘每天早晨托著缽盂沿家挨戶地去接受施主們的供養(yǎng),來解決自己的衣食問題。這項(xiàng)乞食制,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一直沿襲至今。到了唐代,由于禪宗的馬祖道一創(chuàng)叢林、百丈懷海立清規(guī),實(shí)行邊生產(chǎn)邊修行的農(nóng)禪規(guī)制,從而改革了印度佛教傳入的這一乞食制度。后來,沿門托缽一詞比喻到處乞求叫化。如《
兒女英雄傳
》說:「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缽、搖尾乞憐起來?!梗▽捜蹋?/div>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hào)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